張禎希
近期,電視劇《最美的青春》《那些年,我們正年輕》中的凡人善事讓人感動。
曾幾何時,電視劇中細膩溫暖的生活之流在小胡同、大雜院、筒子樓、單元房間涓涓淌過,滋潤著觀眾的心靈。“張大民”家穿房而過的大樹、《空鏡子》里胡同姐妹的情感糾葛、《我愛我家》中三代同堂的柴米油鹽……那些熒屏小人物與他們的生活總讓人念念不忘。
如今,浸潤著人情味的家長里短與鍋碗瓢盆中奏出的人性樂章不再常見,讓人無奈,其中原因卻不難理解。中國傳媒大學研究員張國濤分析,這種平凡小人物敘事類型的退潮,與近年影視劇商品化的發展趨勢不無關系。“早年的百姓生活劇投資成本低,放到如今,那份平淡細膩的敘事風格與真實平凡的人物設定,很難像情節激烈、人設出挑的宮廷劇一樣充分借力明星效應。其在娛樂話題的激發、收視點擊量的拉動方面也顯出弱勢。”
難覓動人小人物,也與當下一些創作上的誤區有關。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周星說:“老百姓對精英的、高端的生活有所向往。一些作品便去編織出種種投合觀眾欲望的生活模式。”
事實上,生活中常見的百姓故事因為缺乏有效的審美距離,更易受到觀眾的挑剔,因而需要極高的表現技巧。往昔一批經典劇大多有文學性與藝術性的雙重背書。《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改編自劉恒的同名中篇小說,《空鏡子》則改編自萬方的同名小說。作品在優質的底本之上,又經過了嚴謹的影視化改編、優秀演員的角色塑造等工序的不斷淬煉,這才走出了平凡動人的人物。
讓動人的小人物回歸熒屏,或許得離欲望、利益遠一點,離生活、藝術近一點。
(摘自《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