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冬梅?顏蒙?陳姝?王芳?陳潔
【摘要】中國英語中的網絡流行語是英語詞語在互聯網環境下的一種衍生,是英語詞匯的邊緣部分。以前國外關于中國英語及其附帶網絡流行語的語言學研究已趨成熟,但是從修辭構詞方面來研究中國英語的研究較少。本文將從修辭構詞方面來研究中國英語中的網絡流行詞,希望能在英語學習和跨文化交流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中國英語;網絡流行詞;影響;修辭構詞
【作者簡介】鄧冬梅,顏蒙,陳姝,王芳,陳潔,吉首大學外國語學院。
一、引言
中國英語是指以規范英語為核心,表達中國社會文化中領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語干擾和影響,通過音譯,譯借及語義再生諸手段進入英語交際,具有中國特點的詞匯、句式和語篇。大量的關于中國英語的文獻都就音譯、譯借等方面進行了闡述,本文將從修辭造詞法這一角度分析中國英語尤其是網絡流行語的產生原因,對中國英語研究現狀、網絡流行語對使用者的影響以及中國英語的發展趨勢進行探討。
二、中國英語研究現狀對比分析
“中國英語”一詞最先由葛傳槼先生提出,此后汪蓉培,李文中,謝之君都對此作出了定義,張宏武,林瓊,文秋芳等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建國曾提出“中國英語必須滿足兩個標準:為表達中國特有的事物而產生,并能為英語本族語者所接受”。按照這兩個標準,中國英語一般只存在于詞匯層面,在句法和篇章層面幾乎不存在。他還進一步指出:“在篇章層面上,我們難以從根本上劃分什么是中國英語或是中式英語?!睂Υ顺诸愃朴^點的還有杜瑞清,姜亞軍。不過,相比而言,謝之君的觀點顯得更有說服力,“中國英語是一種干擾性英語變體,而且這種干擾表現在語言,思維,文化等層面。總的來說,中國英語是以規范英語為基礎,表達中國社會文化諸領域特有事物,通過音譯,譯借及語義再生等手段進入英語交際,得到英語母語者認同的英語變體”。而中式英語是英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因英語能力的欠缺和受漢語母語的干擾(當然中國英語也會受到漢語母語的干擾)和影響而造成的不合英語文化習慣的錯誤英語,是錯誤分析的對象,這就決定了中國英語這一研究對象是一種規范性的英語,而非一種錯誤性的英語。
由于探索“中國英語”內涵和地位與時代發展息息相關,利用時間鏈的方式將有助于更好地分析“中國英語”的研究現狀。
1.初始階段:1965-1991年。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樣,“中國英語”這個術語在該階段才剛被提出,處于萌芽期,對“中國英語”這一術語還無法給出一個詳盡準確的表述。到了80年代,這一術語正式進入學術框架。葛傳槼指出,不合英語民族的人所用的詞語是“中國式英語”即Chinese English 或Chinglish, 這是不可用的,英語是要按照英語民族的習慣用法。因不少有中國特色的概念需要表達,加上民族和文化的不同,這些概念在英語民族里沒有,如我們上文提到的“四書”“八股文”“五經”等。在他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其暗含了識別中國英語的兩條標準,即為表達中國特有概念而產生,并能為英語母語者接受。但對“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仍有較大爭議。
2.爭鳴時期(1992-2001年)。就“中國英語”這一術語,登上學術舞臺的它必定要備受爭議。榕培認為,“中國英語”的產生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只有“中國文化”才具備中國特點,這才能叫作“中國英語”。他還進一步指出,中國人在中國本土使用的英語是以標準英語為核心的,然而中國的社會和文化使得中國特點體現在英語的語音,詞匯,拼寫,和語用各個方面,因此,這個觀點也很容易引起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之爭,特別是在英語語法和語用上。對于“在句法方面上存在的中國英語”,我們可以通過這幾個例子來表現:“一國兩制”-One country,two systems;“新老交替”-to replace old cadres with new ones;“上有政策,下有對策”-the higher authorities have policies and the localities have their counter-measures。
3. 2002年-至今。通過各位學者、專家長達五十多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中國英語”這一概念最終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正如金惠康所說的“中國英語的規范主要來自國際現代英文媒體的主流內涵和現代中國官方媒體的英語文本典范,當然也來自漢,英雙語嫻熟者描寫華夏文明和中國社會的英文文本和中國人用英語創造的文學作品等。”
三、修辭格造詞法構成新詞的特點及生成原因
在中國英語中,修辭格造詞法是其主要的造詞方法。修辭格造詞法可以理解為利用各種修辭格進行造詞的一種方法,是產生新詞新義的重要途徑。常見的修辭格有比喻、借代、類比、夸張等?,F有的數據和資料顯示,比喻特別是暗喻及類比在修辭造詞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本部分將主要以比喻和類比兩種修辭手法來分析修辭格造詞法構成新詞的特點及生成原因。
1.修辭格造詞法構成新詞的生成原因。(1)語言的漸變性與相對穩定性和人們對溝通交流中詞匯的新穎性與豐富度要求之間的矛盾。在社會急速發展,新事物、新現象大量涌入的時期,人們急需創造大量新詞以滿足交際的需要,但在語言自身發展的漸變規律的作用下,它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從無到有地產生大量新詞,于是交流的需要與語言的產出發生了矛盾。也就是說,客觀世界的無限多樣性、發展性與語言符號的有限性、漸變性發生了矛盾。在這種時代要求下,修辭造詞法以其種種優勢被時代青睞。
(2)修辭格造詞法自身的優勢。①新生詞語生動形象?,F以比喻中的暗喻和類比為例。如收錄在牛津字典中的iron rice bowl是由中文的“鐵飯碗”譯借過去的,保留了原有的比喻修辭手法,以鐵之硬來說明碗之堅固,其實是說明工作的穩定。為中國人津津樂道的還有“給力”“不作死就不會死”等,其對應的翻譯分別為gelivable和no zuo no die。乍一聽可能會覺得蹩腳,但細想一下,就會發現其中包含著類比法,或稱之為仿擬構詞。仿擬構詞是根據一個現有的格式仿造出一個新詞的方法,屬于修辭構詞的一種。-able 是英語主要的形容詞后綴之一,而 no zuo no die 也不難讓我們想到英語中的 no pain, no gain 結構。這種修辭格造詞方式不僅使語義簡潔生動而且也一定程度上符合了英語的使用規范。
②新生詞產量大。在于根元主編的《現代漢語新詞詞典》中,1978-1990這段時期因修辭現象產生的新詞占新詞總數的55%,其中仿詞造詞即類比造詞占有重要地位。如漢語中由白領類比出的藍領、金領等反映到英語中則是white collar,blue collar, golden collar 等。又如炸彈爆炸類比到人口爆炸,體現到英語中的則是 bomb explosion 到 population explosion。類比修辭借助現有語言結構形式,替換詞語或句子中的某些成分,既能發揮多產性的優勢,又能使讀者迅速理解。
③以常見事物為構詞要素,易被理解接受?!八蟹磩优啥际羌埨匣ⅰ保凹埨匣ⅰ弊g為英語 paper tiger后保留了比喻形式。紙是人們生活中的常見物、必用品,給人以單薄、脆弱的直觀印象。以“紙”飾“虎”,虎的脆弱、不堪一擊便很好理解了。又如中文里燈籠辣椒所對應的英文為bell pepper。燈籠是中國人民每逢過節或喜事用來裝飾房子,營造喜悅氣氛的常用物品,同樣的,對于習慣去教堂禮拜的西方人來說,bell 也是司空見慣了的。人們可憑燈籠或者bell來較為準確地推斷這種辣椒的形狀,或是很容易就能接受這種稱謂。
2.修辭格造詞法構成新詞的特點。
(1)有語言架構,受語言規則限制。中國英語詞匯構詞多通過音譯、譯借(即借用英語形式表達)以及詞義轉換(同一個詞在標準英語中使用,也在各種變體中使用,但卻表達不同的意思)使漢語詞匯進入英語交際的詞匯?,F就以最典型的譯借為例,如漢語中“刀豆”?!暗丁弊鳛橹袊囊环N常見武器,但卻不為西方國家所熟悉。所以翻譯“刀豆”最恰當的方法應該是用sword bean 這一為西方國家熟悉并能理解的形式來表達。既體現了修辭的韻味又不妨礙英語母語者的理解。此外,還有我們熟悉的gelivable, no zuo no die 等都一定程度上運用了英語習慣性的構詞和表達方式,如-able的形容詞后綴、動詞形容詞化后作定語以及仿照no pain, no gain 這種簡練的諺語表達。
(2)語言單位品質提高,語言表現力增強。生活中我們經常接觸到的詞匯,如墨魚inkfish, 交際花a social butterfly等,我們只需通過其前后的修飾詞或者其喻義就能輕松把握主體的性狀和特點。如交際花是喻指舊時在社交場合中活躍而有名的女子。相比本體,“交際花”這一喻體在傳達信息的同時,(其中“花”是中心詞,易讓人聯想到美麗嫵媚的女子,“交際”則限定了其活動場所。大致的意思便得以確定下來。)也使表達的形式更富文采、更添形象,并給予讀者更大的聯想空間,其對應的英語形式 a social butterfly 也起到了同樣的效果。
(3)構成的新詞源于生活,反映生活,高于生活。修辭現象詞匯化的產物--新詞新義,是時代的一面鏡子,折射出時代的風貌和人們的心態。前不久,土豪tuhao這一網絡流行詞收入英語權威詞典。它最初為人所熟知的是土地革命時期“打土豪,分田地”一說,即富有的地主。但是,由于市場經濟發展的不完善,貧富兩極分化嚴重,富人中花樣炫富、無度消費的現象出現,土豪也就應勢成為調侃和諷刺這些人的代名詞。當然,現在的“土豪”一詞更加口語化、生活化,已無多大貶義可言。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中國英語的網絡流行語,還是已經正式被收入英文詞典的中國英語來看,修辭格造詞法因其獨特的優勢在新詞新義的產生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值得我們警惕和注意的是修辭格造詞法中存在的中式英語問題,因為我們最大程度追求的應該是英語表達的地道性而不是隨意性。
四、中國英語中網絡流行語對使用者日常生活的影響
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新事物,有它相較于其他事物所不可比擬的優點。網絡流行語十分簡練,具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等優勢。同時,網絡流行語多反映社會現象和問題,易被使用者接受和運用。英語網絡流行語的普遍化甚至詞匯化(被納入英語權威詞典),既豐富了漢語母語使用者的詞匯與表達,也為中西跨文化交際提供了更多的橋梁。
同時,英語網絡流行詞因來源廣泛,涉及多元文化,因而具備更加鮮明的特征。英語網絡流行詞具有更新速度快、內容多元等特點,因此對使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使用者能夠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領域和容量,具有較快的反應能力,能夠迅速理解流行詞語蘊含的意義,并對各種語言和文化保持一定的敏感性。
五、中國英語及其發展趨勢
語言的使用離不開語境。英語是一種國際通用語,它在中國的普及發展過程中免不了受到中國本土文化及漢語母語的影響。中國英語是中國與世界接軌以及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一種客觀存在,而非虛擬假設。隨著英語在中國的發展和使用者運用英語能力的不斷完善,各種濫用、誤用的情況在減少。中國英語成了更為官方的表達方式,促進了國際社會了解中國以及中國的古老文化,對推動我國對外交流和宣傳有著現實意義。“中國英語”的產生和發展不僅對中國具有廣大的研究價值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也為世界語言學提供了重大的語言學價值。
中國英語網絡流行語是中國英語的一個縮影,它正朝著規范化、時代化、中國特色化的方向發展。中國英語流行語間接地體現了中國網民的生活情趣與社會的發展。自21世紀高科技技術革新以來,人類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都發生了歷史性的改變。生活離不開網絡,與電腦和網絡有關的詞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現代社會。隨著社會的進步,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事物,英語流行語日趨頻繁使用,日趨流行。
六、結語
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關于中國英語中網絡流行語的生成與功效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從修辭格造詞視角看這一問題,我們得出中國英語中網絡流行語是一種順應社會發展的自然趨勢,且從其生成過程及發展來看,中國英語勢必成為一種國際潮流。同時,本論文在收集例證方面還留有遺憾,有待日后完善。
參考文獻:
[1]朱海明.命名與修辭造詞法[J].廣州師院學報,2000(6):41-44.
[2]劉蘭民.漢語修辭造詞初探[J].北京師范大學漢語文化學院.
[3]于根元.現代漢語新詞詞典[M].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
[4]張媛.《在池塘》的中國英語現象分析[J].
[5]吳曉峰.修辭現象詞匯化:新詞新義產生的重要途徑[J].益陽師專學報,1998,4.
[6]李文中.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04.
[7]武繼紅.回顧與展望:對中國英語研究現狀的反思[J].當代外語研究,2014(5).
[8]韓玲.中國英語研究的現狀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10).
[9]陳利紅.從英漢不同思維模式解讀中國英語與中式英語[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
[10]王建國.中國英語研究存在的問題[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9(6).
[11]余天敏.論英語新聞利用網絡流行語的利弊[J].學術經緯.
[12]王佳妮,張昕怡.受英語影響的網絡流行語對漢語的負面影響[J].參花:上半月.
[13]相關資料引自搜狐新聞[OL].http://news.sohu.com/20070304/n248496245.shtml.
[14]吳靜.從英漢思維看中式英語的成因[J].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