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中國美食類節(jié)目以其獨特的親和力和濃郁的現(xiàn)實氣息走紅國內(nèi)外。要使其成為國外受眾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甚至愛上中國的有力工具,規(guī)范的名稱翻譯必不可少。本文首先探討了音譯對于名稱翻譯的可行性和有效度,進而闡述譯名的修辭本質(zhì),之后通過《發(fā)現(xiàn)中國:美食之旅》 中的實例進一步論證,要想提高譯名質(zhì)量,譯者需增強對譯名修辭內(nèi)涵的認識,保留原文特色的同時,不忘貼近受眾,用受眾熟悉的話語傳播中國文化,使語言文字更好服務(wù)國家發(fā)展需求。
【關(guān)鍵詞】譯名;音譯;修辭;《發(fā)現(xiàn)中國:美食之旅》
【Abstract】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translation of names and terms in Chinese food programs so as to make them better serv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 feasibility and validity of transliteration to name translation is first discussed before analyzing the rhetorical nature of name translation. Some examples from Exploring China: A Culinary Adventure are used to further illustrate the rhetorical undertone in name translation. While preserving the features of original text, the translator should also keep the target audience in mind and use expressions familiar to the audience so as to make the translation an effective way for foreign audience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a and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name translation; transliteration; rhetoric; Exploring China: A Culinary Adventure
【作者簡介】蔡麗麗(1993-),女,福建仙游人,福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翻譯與修辭研究。
一、音譯與譯名
一個民族的魅力在于其獨特文化。在對外英譯具有中國特色的名稱時,有些學者提倡音譯法,以保留原語文化。所謂音譯,即用一種文字符號來表示另一種文字系統(tǒng)的文字符號的過程或結(jié)果,簡單來說就是在譯語中找到與其原語音節(jié)大致相同或相似的音節(jié),并用譯語的語言符號形式表示出來。“從某種意義說,音譯有助于保留源語表達方式及其內(nèi)涵文化,給受眾傳遞最真實的信息、享受最本源的原語文化”,它把原語中的概念意義與文化語境完整傳遞到譯語,構(gòu)建相應(yīng)的概念,并建構(gòu)相應(yīng)的文化語境,達到意義和文化的傳達。特別是當某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源語詞無法在目的語中找到相對應(yīng)的詞語時,音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不僅是權(quán)宜之計,而且是可用之法、常用之法、行之有效之法”。不可否認,音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詞語的文化色彩和韻味,凸顯漢語特征,填補詞匯空白,促進中國文化融入異域文化。例如,將“麻婆豆腐”音譯為“ Mapo Tofu”,就能給受眾帶來“異域風味”,而且不難聯(lián)想出一張親切和善的“面孔”;相反, 如果將其意譯為“Bean 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 ”,一來無法體現(xiàn)其品牌效應(yīng),再者譯文突出了烹制者的“pock-marked”,會讓潛在顧客產(chǎn)生不好的聯(lián)想,其交際效果要大打折扣,而且也有損于相關(guān)“豆腐文化”的宣揚和傳播。
然而,音譯泛濫將導致譯文的可讀性和準確性大打折扣。有些音譯不僅不能達到交流的目的,還會給譯文尤其是經(jīng)典著作的譯文造成傷害,甚至成為文化交流的阻礙。由于譯語觀眾生活在由觀念、價值系統(tǒng)、語言系統(tǒng)和修辭傳統(tǒng)以及社會和道德規(guī)范等組成的另一個文化中,文化上的差異導致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上的明顯不同。許多中文里約定俗成或者極易理解的詞句若原封不動地音譯成英文,不僅不能帶來語言的經(jīng)濟性,反而需要受眾花時間追溯到原文產(chǎn)生的語境去理解其含義,結(jié)果可能難以忠實地傳達中文的原意,還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誤解,更談不上什么保留原語文化特色了。單就英譯中式菜肴名稱便可見一斑。秉承孔子“名不正言不順”的儒家文化教誨,中國人起名字講究字義、形、音,力求音美、義美、形美兼得,要寫出來好看,聽起來好聽,回味起來含義深刻、寓意豐富。中式菜肴中有以歷史掌故、民間傳說命名的,如“霸王別姬”“佛跳墻”等,有以歷史人物命名的,如“東坡肉”等,有以地名命名的,如“北京烤鴨”等,即便是普通菜肴,也要起上一個新奇別致的名字,諸如“花好月圓”“步步登高”“游龍戲鳳”等數(shù)不勝數(shù),其真正只是蝦仁炒雞蛋、竹筍炒排骨和魷魚炒雞片。這些名稱且不說直接音譯,就算是直譯,恐怕也會讓西方受眾不知所云。
二、譯名的修辭本質(zhì)
正如上面所討論的,當我們把一種語言的名稱或概念譯為另一種語言時,不僅僅是靠音譯所能完成的,特別是在跨文化交往日益頻繁、合作日益深化的當今時代,譯名已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轉(zhuǎn)換或文化移植,而應(yīng)是譯者有效運用語言,促成預(yù)期行為發(fā)生的修辭之為。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如將開心果的學名pistachio直譯成“阿月渾子”,則很難勾起中國受眾的購買欲,更不會像今天這樣受人歡迎。相反,按照中國命名趨吉求利的接受心理和修辭傳統(tǒng),譯成“開心果”,迎合受眾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博得受眾的興趣和好感,樹立美好形象,進而促成受眾產(chǎn)生行動。同樣地,當我們將臺灣蓮霧這種水果引到加拿大市場時,若直接按照詞典譯名“wax apple”很容易讓西方受眾誤以為是一種“打過蠟的蘋果”,讓人如何敢輕易嘗試,而改譯成“bell fruit”使其聯(lián)想到一種像“叮當”的水果,更容易為外國受眾所接受和認同。這些例子充分體現(xiàn)了根據(jù)語言所處的社會及文化慣習,“修辭地”翻譯名稱的重要性。“這一通過有效調(diào)動修辭資源,對現(xiàn)實社會及其受眾產(chǎn)生影響的特點充分體現(xiàn)了譯名的修辭本質(zhì),也決定了譯名歸根到底是一種修辭行為”。
三、譯名的修辭實踐
《發(fā)現(xiàn)中國:美食之旅》是由“中國菜教父”華裔名廚譚榮輝和華裔主持黃瀞億聯(lián)合主持的美食紀錄片,共分為四集,分別為北京篇、成都篇、邊疆篇與廣東和臺灣篇。片中,譚榮輝和黃瀞億穿越大半個中國,一方面,他們想要更好地把中國美食及其間的人物和故事介紹給外國受眾,另一方面,由于長期生活在國外,對于國外受眾的預(yù)期和熟悉的話語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兩人在這個紀錄片中,在該紀錄片向外傳播的過程中,不僅充當了紀錄片的主持人,同時更是有著修辭意識的譯者。他們在對人名、地名、菜名等名稱的翻譯中無不體現(xiàn)著修辭內(nèi)涵。
1.適當“施壓”,保留原文特色。根據(jù)特定語境給受眾一定程度的“施壓”,可以幫助受眾體驗?zāi)吧筒辉陬A(yù)期中的“他國”的“異”,接受新的預(yù)期,使其與文本達到視域的融合。首先,除了少數(shù)固有譯名外,中國的人名和地名在英文中大多無對應(yīng)項,因此常采取音譯法,填補詞匯空白,凸顯漢語特征,促進中國文化融入異域文化。在第一集北京篇中,譚榮輝和黃瀞億兩人去拜訪了一家高級餐廳的大東師傅,對于該人名直接音譯成Da Dong,簡潔明了,且中文稱呼中常在名字或姓氏前加上“大”“小”“老”等字眼以示親切,不乏和善之感,拉近受眾與人物的距離。此外,在音譯的過程中注意遵循名從主人和約定俗成的原則。對于來自少數(shù)民族或特定地區(qū)的語言,其譯法應(yīng)按照原地區(qū)語言的讀音轉(zhuǎn)寫,保留其獨特的文化韻味,更好地發(fā)揮文化傳播的作用,如廣東早茶點心譯為Dim sum 而不直接音譯成dian xin;成吉思汗譯為 Genghis Khan,而不是純音譯為Chengji Sihan。在黃瀞億回臺灣探親那集中,她拿著一些新鮮的蛤準備給她的家人們做菜時回憶起她的外祖母以前一直給大家做美味的蛤,這里將蛤譯成hama,即臺灣方言中的蛤,會比漢語拼音中的ha更令受眾耳目一新,也讓西方受眾體驗到中國方言的博大與魅力。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化的不斷走出去,已有少數(shù)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語以音譯的方式進入到英語詞匯中或者被越來越多的西方受眾所認同了解,如豆腐 tofu、麻將mah jong、太極Tai Chi等,此類詞匯音譯時應(yīng)盡量遵循現(xiàn)有譯法。
2. 貼近受眾,釋義變通。當簡單音譯無法傳達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時,譯者需要考慮如何達到語音和義的契合,確保原信息和文化在譯語中不被曲解和誤讀,這時音譯或者直譯加上注釋是一種有效的方法。音譯或直譯是嘗試保留原專名的特色,而釋義則是考慮到文化差異,使譯文更容易理解,讓受眾了解文化的同時掌握其內(nèi)涵。該紀錄片中較多處使用該方法,如第一集北京篇中多次提到的“甜面醬”是一種以面粉為主要原料,經(jīng)制曲和保溫發(fā)酵的一種醬狀調(diào)味品,篇幅有限時可簡易處理成sweet bean sauce,而在介紹文化的文章中可細化成Tian Mian Jiang, a key ingredient in Beijing cooking, a wheat-flour fermented soybean paste with sugar and spices。類似的還有辣海鮮醬(a spicy seafood sauce made from dried shrimp, dried scallop and chillies)、五香粉(five spice powder, a blend of cinnamon, cloves, star anise, fennel and Sichuan peppercorns),該類詞匯第一次出現(xiàn)時可詳細介紹,之后再出現(xiàn)便可用其音譯或直譯名。同樣的還有拉面(La Mian, hand-pulled noodle)、粽子(zongzi, which is sticky rice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蔥蛋餅(cong dan bing, spring onion flatbread)、糯米雞(lotus leaves stuffed with sticky rice)、回鍋鴨(twice cooked crispy duck)等,通過釋義使受眾了解到其用料、做法或特色之處,如此才能更好地使外國受眾了解到中國的飲食文化。
3.用受眾熟悉的話語傳播中國文化,建立認同。要使西方受眾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興趣或認同,有時需要利用英語中語用意義相當、受眾熟悉和喜聞樂見的表達進行處理,通過使用譯語相應(yīng)表達,使讀者在熟悉的語言表達中,既了解了原意,同時又看到兩種文化在意象使用上的差異,認識了中國文化。例如黃瀞億住在北京城郊外的一家農(nóng)家旅館時,女主人為她做了玉米煎餅,是當?shù)氐娜粘o嬍常S便介紹到“cornmeal pancakes, the equivalents of their daily bread”,由此一來,西方受眾便對“玉米煎餅”這一食物有基本的概念,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這一差異。同樣的還有“雜醬面”(Za Jiang Mian, Chinese version of spaghetti Bolognese)等,讓受眾對“雜醬面”這一新鮮事物有了直觀的認識,更容易建立認同。
四、總結(jié)
在全球化的時代大背景下,翻譯已不是單純的語言轉(zhuǎn)換或文化移植,而應(yīng)該成為促進國際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往的積極主動之為。正如“外宣三貼近原則”所提到的,外宣翻譯時應(yīng)貼近中國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在對外英譯具有中國特色的專名時,也應(yīng)考慮到 “三貼近”:音譯時貼近原文特色,注意遵循名從主人和約定俗成的原則;貼近受眾,釋義變通,使譯文更容易理解;貼近受眾熟悉的話語習慣,使譯文更容易被接受,建立認同,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中國文化融入異域文化,增進對中國文化的認知與認同,達到文化溝通與理解,在構(gòu)建文化傳播與交流的橋梁中發(fā)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丁立福.論文化詞的音譯與民族文化的“傳真”[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15(77):86-91.
[2]熊欣.音譯理論及音譯產(chǎn)生的背景[J].中國科技翻譯,2014,27 (1):39-41.
[3]劉祥清.音譯與可議性限度的消解[J].中國科技翻譯,2010, 23(2):38-41.
[4]趙彥春,吳浩浩.音譯的尷尬-《莊子》英譯中專有名詞的處理及譯學處理[J].外語學刊,2017(6):100-106.
[5]陳小慰.新編實用翻譯教程(修訂版)[M].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 2015:166-167.
[6]陳小慰.現(xiàn)實譯名問題的修辭思考[J].外國語言文學,2018(1):91-103.
[7]陳小慰.翻譯與修辭新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 184.
[8]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25(6):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