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運

千年流淌在江南大地上的古運河,恰似一部活化的史詩,訴說著兩岸秀美的風光、人類的活動和文明的綿延。那些曾經的浪花,歷經滄桑歲月,雖然已經消失,但見證了社會的發展,成為運河史上閃光的一頁。這里要說的便是伴隨著運河而來,消逝于民國初年的驛站。
驛站,是人們為傳遞信息而間隔一定距離設置的專門站所。古往今來,先有陸驛,后有水驛。在古代,最早以郵驛的方式出現。周代的典制有記載:“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館,候館有積。凡委積之事,巡而比之,以時頒之。”可見,當時的郵驛已初具規模了。至戰國時期,郵驛發展成遞、驛和徒三種方式。相對應的,遞則用車,驛則用馬,徒則為步傳。秦王朝建立后,郵驛隨著交通網絡的統一規范而得到完善,建立了以國都咸陽為中心的驛站網,制定了郵驛律令《行書律》,形成了我國最早的郵驛法。三國時期,江南處于水網地帶,吳國因地制宜地另設了水驛。隋唐時代,經濟空前發展,郵驛因而擴展完整。據《唐六典·尚書兵部》載,唐開元年間,全國有陸驛1247所,水驛260所,水陸相兼者86所。陸驛分為7個等級,最高等級配馬75匹,最低等級有馬8匹。水驛分為3等,分別配船2—4只。宋代郵驛有新的發展,在驛站的基礎上,又設遞鋪。元明時期,驛站進入鼎盛期,形成了水馬驛、遞云所、急遞鋪三大機構,職能更為明晰。《萬歷大明會典》載:“凡馬驛設置馬驢不等。如沖要處或設馬八十匹、六十匹、三十匹。其余雖非沖要,亦系經行道路,或設馬二十匹、十匹、五匹。”水驛“使客通行正路,或設船二十只、十五只、十只。其分行編路,亦設船七只、五只。”
元朝驛站在蒙語中稱站赤。“站赤名,驛傳之譯名也。”明朝洪武元年改元之站赤為驛站。一般建于交通干線和通衢大道,相間60~80里不等。驛站的功能日趨完善。《洪武實錄》載:“專在遞送使客,飛報軍務,轉運軍需等物。”大體分為郵、交、館、監四個方面。郵即以“急腳遞”等形式傳送官方文書、重要情事、重大政令等。交即迎來送往各級官員、使客,為他們提供交通運輸工具和杠夫、馬夫等人力運送物品。館即為官方招待所,為官員、使客提供食宿,招待標準按官方確定的等級和規定安排。監即押解發配的犯人,或將犯人作苦力服刑。
京杭大運河共有多少個驛站呢?明代的《士商類要》回答了這個問題。該書的《水驛捷要歌》詳細記述了大運河南京至北京段的46處驛站:“試問南京至北京,水程經過幾州城。皇華四十有六處,途運三千三百零。從此龍江大江下,龍潭送過儀真壩。廣陵邵伯走盂城,界首安平近淮陰。一出黃河是清口,桃源才過古城臨。鐘吾直河連下邳,辛安房村彭城期。夾溝泗亭沙河驛,魯橋城南夫馬齊。長溝四十到開河,安山水驛近張秋。崇武此送清陽去,清源水順衛河流。渡口相接夾馬營,梁家莊住安德行。良店連窩新橋到,磚河驛過又乾寧。流河遠望奉新步,楊青直沽楊村渡。河西和合歸潞河,只隔京師四十路。逐一編歌記驛名,行人識此無差誤。”那么,京杭運河南京至杭州的蘇南段又有哪些驛站呢?同為明代的《一統路程圖記》亦有翔實的記載:龍潭驛(南京應天府)、京口驛(鎮江府)、云陽驛(鎮江府丹陽縣)、呂城驛(鎮江府丹陽縣)、毗陵驛(常州府武進縣)、錫山驛(常州府無錫縣)、姑蘇驛(蘇州府吳縣)、松陵驛(蘇州府吳江縣)、平望驛(蘇州府吳江縣)、西水驛(嘉興府秀水縣)、皂林驛(嘉興府桐鄉縣)、武林驛(浙江杭州府)。
有清以降,大體承襲舊制。由于江南一帶經濟發展,尤其是上海開埠之后,成為區域“龍頭”,輻射和帶動效應尤為明顯。無錫隨之在蘇州、常州兩府之間脫穎而出,以“小上海”的姿態嶄露頭角。
驛站在蘇南屢有增改,無錫的五牧驛、望亭驛應運而生。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時,無錫官員即在五牧驛叩首迎接,并在望亭驛附近修建了“北營盤”,供乾隆帝下榻辦公。
運河驛站是如何管理的呢?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王朝,作為官府設置的站所,同樣有著明確的規制。掌管驛站的官吏叫驛丞。“掌郵傳迎送,凡舟夫車馬,廩糗庖饌,視使客品秩為差,支取于府、州、縣,藉其出入。”雍正六年,規定滿人不得為驛丞。驛站隸屬州、縣管理,錢糧亦由州、縣經管。驛站內設有驛夫、驛馬、驛車、驛船等。驛夫是在驛站供職的夫役,包括驛書、驛皂、獸醫、馬夫、驛船水手、杠抬夫、車夫、騾夫、牛夫等。這些夫役主要從事升輿、抬杠、遞送文書、喂養馬匹等事宜。驛站人員的工食各照官府規定的額度支領。如驛夫繁忙,人手不夠時,可雇募民夫。驛馬有規定的草料額度,并配有畜醫。驛車和驛船亦有人保養和修理的時間規定。驛站的經費一般隨地糧稅征收,各省設驛道庫,為驛站經費的專庫,由按察使管理。
鴉片戰爭后,火車、輪船等近代運輸工具迅速發展,電話、電報等近代通訊工具逐漸普及,驛站逐漸衰落。民國三年,驛站被全部裁撤,告示一個全新的通訊時代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