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洋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經快速進入現代化互聯網時代。人類已經進入“數據為王”的大數據時代,誰擁有數據、用好數據,誰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勝。網絡媒體是大數據產生的重要平臺,對大數據的應用可說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優勢得天獨厚,其通過對手中大數據的挖掘和分析,把最合適的信息展現在最需要的客戶面前,用盡量少的資源消耗去獲取最佳的營銷效果,變傳統廣告的“漫無目的”到“精確打擊”,從“打擾型”到“服務型”,實現網絡媒體廣告的精準營銷。
關鍵詞:大數據背景;網絡媒體廣告;精準投放
引言
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推動我國各行業發展迅速,我國已經領先其他發展中國家率先進入大數據時代。在這個互聯網盛行的時代下,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移動終端,正因如此,數字信息的生產以及與數字信息相關的媒體也快速的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人們也廣泛的使用著這些信息,而恰恰是這些信息,數據每天的生產量能以數億來計,這也為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做了鋪墊,互聯網和大數據的到來,媒體在這樣的技術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對于網絡媒體,不管是在網絡媒體的傳播、經營、發展還是營銷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營銷的效益方面,網絡媒體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1網絡媒體廣告精準營銷的可行性分析
1.大數據技術優勢,相比于傳統媒體,網絡媒體具有先天優勢,體現在產品提供、需求分析、用戶體驗等方面。當前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多樣化、個性化,用戶關注的內容差異明顯,為了獲取需要的信息,就會查詢資料、登錄網站,同時留下痕跡。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和廣告投放工作相結合,有利于提高投放的精準度,促使廣告行業煥發生機。2.精準投放的價值,大數據時代下,數據就是資源,而網絡是數據形成的重要戰場,為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打下了堅實基礎。將數據的采集、分析、整理等技術,運用到廣告創作的各個環節,會變革傳統廣告的制作流程,改善廣告投放評估效果。目前,網絡媒體的廣告,采用數據為王的精細測算理念,通過數據了解用戶的喜好,預測消費需求,推送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因此廣告投放的有效率明顯提高。
2網絡媒體廣告精準投放
2.1基于內容的精準投放策略
基于內容的精準投放策略,借助于節目的內容特征數據庫和廣告投放數據庫,采用精準匹配算法,實現投放廣告和節目的最大關聯,從而間接實現廣播廣告精準投放。要建立節目、內容特征數據庫系統和廣告投放數據庫系統。節目、內容特征數據庫系統包括節目的播出時間、播出頻率、播出欄目、內容關鍵詞、內容類型、收聽人群屬性等關鍵詞,廣告投放數據庫系統則是在原有系統的基礎上需要增加與節目內容屬性相關聯的細節。不同類型的節目內容具有不同的收聽用戶群,因此,可以根據節目內容關聯收聽用戶,進行相關廣播廣告的投放。基于內容的廣播精準投放策略實施過程中,節目主題鮮明、定位清晰、內容豐富、編排合理、聲音優美的優質內容是廣告精準投放的重要組成部分。
2.2實時監控與調整
因為大數據及大數據技術的成功加盟、鼎力相助,我們可以采集到廣告投放過程中的實時數據,比如廣告的點擊率,用戶在網頁停留的時間等,這些數據使廣告營銷的整個過程清晰可見,從而使實時監控和調整成為可能。因為大數據的精準護航,減少了人為的主觀臆斷,更多了一份智能和理性。通過實時監控,及時發現并解決營銷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當營銷效果沒有達到預期時,及時地分析查找原因,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和優化,直到取得滿意的營銷效果。網絡媒體廣告精準營銷是各個環節逐漸精準的過程,通過數據采集與分析,認真細致地刻畫消費者的產品喜好和個性特征,實施“量身定做”的廣告投放,消費者的“畫像”越清晰、越全面、越多角度,廣告投放越精準,廣告效果越好。
2.3廣告效果與評價
廣告投放過程中的實時監控過程,就是為了得到廣告的投放效果和結果,對于這種效果和評價主要是從實時的點擊率、訂單轉化率、網站的訪問量以及時間和網絡媒體的首屏時間等方面來側面體現的。網絡媒體的點擊率對于企業來說往往離不開企業的營業收入,廣告的點擊率增加也會帶動用戶購買力的增加,在網頁上停留的時間可以推測出用戶對內容感興趣的程度,以此也會帶動訂單的轉化率,廣告的目的就是增加顧客的購買力,所以對廣告的效果和評價對于廣告精準度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經濟環境下,傳統媒體廣告行業不景氣,網絡媒體廣告行業則發展良好。基于大數據技術下,網絡媒體廣告的精準投放,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具體操作上,包括數據采集分析、精準定位投放、實時監控調整、廣告效果評價四個環節,希望為廣告企業的發展提供一些借鑒。
參考文獻:
[1]? 龔芳.新媒體營銷背景下《網絡營銷》課程教材創新建設探索與實踐[J].海峽科技與產業,2017(4).
[2]? 張雪梅.大數據背景下網絡媒體廣告精準營銷創新研究[J].當代經濟,2017(4).
[3]? 王菲雪.大數據時代下的網絡媒體營銷策略研究[D].天津大學,2016.
(作者單位:貴州省遵義市余慶縣中等職業學校)
N-US>36)
(作者單位:大連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