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悅綺
摘要:新舊媒介日益更迭,微信成為人際傳播的便捷工具,構建“半熟人式”的朋友圈社交網絡,朋友圈的點贊與互動賦予受眾信息交互新體驗,“點贊”文化亦兼具兩面性,適應著當代快節奏的工作生活的社交需求,同時也顯現出一些惰性社交文化的消極色彩,本文基于傳播學角,運用符號互動論、使用滿足論,定量與定性方法相結合,從傳播學視角下的朋友、受眾心理及行為機制、惰性社交的影響因素及思考三方面進行朋友圈“點贊”現象解讀,去更好探析一個小小“點贊”引發的社會現象及趨于惰性的社交文化后的反思。
關鍵詞:微信“點贊”;符號互動;惰性社交
信息多元海量化、新舊媒介交替傳播的時代下,虛擬化的網絡社交逐漸變為一種大眾生活常態。微信作為21世紀比較新潮的,集日常社交、辦公、支付、休閑娛樂于一身的APP,可謂國民生活必需品,其出現為受眾間的人際傳播提供新途徑,打破了傳統人際交往方式,使信息傳播的效率大大提高,人際互動更加及時廣泛,賦予了大眾傳播更多的新內涵。
來自中商情報網訊:“今年首季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躍賬戶數達11.12億,同比增長6.9%。其中,微信活躍高峰分別是午飯前和下班后。朋友圈中,男性更愛分享工作、游戲,女性更愛分享美食、情感……”以上論述中可見微信使用人數大致占中國總人口的80%,受眾之廣較之驚嘆,受眾不再滿足于簡單的日常聊天社交,朋友圈的“點贊”和評論成為人際社交新模式,朋友圈發布者與點贊者可實時進行信息的“編碼”與“譯碼”互動,拉近傳者與受者的關系,構建“半熟人式”社交網絡;朋友圈“點贊”現象逐漸從單純信息交互衍生出了更多傳播意義,受眾對朋友圈的“符號”解讀出現多元化觀點,本文將基于傳播學視角,結合符號互動論、使用滿足理論,定量與定性方法相結合,從受眾心理、互動行為、影響機制三方面展開,解讀當下朋友圈“點贊”現象背后符號互動的傳播意義,為當下社群理解朋友圈“點贊”文化提供新思考。
1.傳播學下的微信朋友圈“點贊”現象
處于快節奏生活的現實世界、碎片化泛閱讀的信息時代,微信成就人際現實與虛擬交替的社交模式,延伸人對符號交流與信息解讀的語言感官,逐漸具有社群化的媒介特征。朋友圈的及時點贊與評論互動較好維系了社群正常人際網絡,朋友圈信息傳播從簡單的面對面交流向一對多的模式延伸,受眾對于信息的“解碼”與“譯碼”具有了更多傳播學視角下的意義。
1.1朋友圈“點贊”是一種人際共享與互動的新模式
傳播是共享與互動的過程,朋友圈的出現提供大眾人際信息共享與雙向互動的新模式。學者巴赫金認為傳播就是傳者與聽者“對話”的過程,“對話性是同等價值的不同意識間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強調受眾對話過程的雙向對等性,朋友圈為人們分享日常生活、心情動態提供便捷,為用戶提供“半隱私式”的信息分享空間,用戶可對朋友圈動態進行喜好選擇,對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內容進行“點贊”或者加以評論,對動態發布者進行一個信息互動與反饋,處于社會化過程中的大眾信息傳播互動往往會融入很多“噪音”,人們基于個人喜好的信息分享和互動行為逐漸趨向于傳播多元復雜化。
1.2“點贊”逐漸顯現出儀式感的符號互動傳播現象
朋友圈“點贊”互動逐漸顯現出受眾“儀式感社交”,美國學者詹姆斯·卡里基于杜威的傳播定義提出,“傳播就是儀式”,朋友圈分享者希望點贊者通過這種信息的交互,獲得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體驗,這種傳播儀式是對現實的再現與建構,通過傳播獲得了傳者與受者的內在聯系,獲得對現實共同的理解。對朋友圈動態的“點贊”也體現出人際交往的肯定,以及信息交流的人文化關懷,“你若喜歡我的內容,那就會點亮右下角的愛心”,用戶可得到信息交互肯定的滿足認可感,通過受者對動態的符號內容解讀加以反饋實現良性互動;然而“點贊”行為逐漸從單純喜愛向惰性的社交文化轉變,社交的儀式感趨于擴大而人際交流的功能被逐漸弱化,“點贊”背后的受眾心理,行為動因的解讀也具有了現實意義。
2.朋友圈“點贊”現象的受眾心理及行為機制解讀
本文基于朋友圈相關文獻研讀,采用定量與定性研究相合,以隨機問卷法的數據為基礎,加之個案訪談法、文本分析法對有效數據的補充研究,去探析受眾朋友圈“點贊”行為的受眾心理、行為機制以及影響受眾因素,去更好解構一個小小“點贊”引發的行為動機及文化意義。
本次收集的有效問卷樣本量為200個,調查對象涉及80與90后這兩個群體,其中90后的學生占本次調查的大多數,問卷設計從動態發布者、點贊者、點贊情況、頻率、點贊內容等展開去了解受眾使用朋友圈基本狀況及對于“點贊”行為的持有看法,問卷調查數據及訪談內容解讀如下:
2.1受眾使用朋友圈的狀況:經常瀏覽與偶爾分享生活成為常態
受眾瀏覽朋友圈的頻率有消息更新就看的占比40%,一天至少瀏覽三次以上36%,三次以下16%,基本不看8%,受訪者小A表示手機已然成為他生活中比較依賴的工具,在學習與工作疲累之余,就無意識的刷朋友圈瀏覽大家的動態,看他人分享的美文感悟、旅行日志成為體味生活的另一種美好,可見瀏覽朋友圈已經逐漸成為了大多數受眾分享互動的生活常態。
受眾發朋友圈的頻率表現為83.44%的大多數人會偶爾發一下圈,有小部分人會經常發,而7.98%的人群屬于從不分享的,受訪者小C屬于喜歡看但不喜分享的類型,他表示刷動態算是一種生活的消遣,但大部分趨于表面化的動態難引發他的思想共鳴,他更喜歡高質量的社交分享……對于發圈與瀏覽亦是取決于個人的喜好,有人認為快樂,難免他人持不一樣的觀點。
2.2 受眾點贊對象顯現出多元重疊的“半熟化”的社交場域
受眾點贊對象為占比14.11%的親人,占比60.12%的朋友,17.18%的同學,0.61%的同事,7.98%的不太熟絡的人,觀之可見人們經常點贊的人為朋友,親人與同學、同事次之,還有一部分限于點頭之交的人群,小D表示瀏覽朋友動態能及時掌握朋友近況,可以較好的進行時效性互動,有時基于工作需要可通過朋友認識新的朋友,彼此建立工作聯系……朋友圈點贊互動現象顯現出“熟人與半熟人化”的社交模式,處于不同“場域”的人們都會或多或少建立社交聯系,微信社交模式也為處于“半熟人”場域的人群提供信息交互的機會,人們的交流從單一的“熟人場域”向多元重疊的“半熟人”場域轉變,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弱關系聯系。
2.3 優質日常動態吸引關注而“過度”集贊微商動態消耗社交資本
點贊較多的朋友圈類型表現為點贊他人生活動態占72.39%成為大部分受眾選擇,有部分9.2%的人關注時事政治、社會熱點、學科專業信息等,有7.98%的人會為朋友圈微信集贊活動點贊,微商或代購發布產品信息占了1.23%,其他內容占9.2%,數據顯示大部分人還是喜歡朋友日常生活的動態分享,當然朋友圈也可以成為知識傳播、觀點交流的平臺,還有一小部分的人會為朋友的集贊活動點贊,滿足他人的集贊需要,某種程度來說,集贊活動就是消耗熟人情誼的社交資本。受訪者小B電話訪談中談到,她比較喜歡朋友旅行類的日志或照片分享,還喜歡一些朋友搞笑日常的分享,對于朋友圈的微商信息可能偶爾會反感,在朋友需要集贊時也會適時幫助,但她更喜歡簡單純粹的社交體驗。對于受眾喜歡的朋友圈當然注重內容生產的“質者”能夠更吸引關注,有時候“點贊”也漸漸流于形式化的社交。
2.4 點贊是基于“使用滿足”心理的情緒表達與交往反饋
51.53%的點贊他人朋友圈的心理狀態基于自身感興趣的內容,可見高質量的動態可吸引受眾的社交沖動,26.38%的點贊表示對他人的關注,這也是一種日常社交的認可,13.5%與8.59%點贊處于的則是習慣性點贊與無聊的心理,點贊行為的產生源于各種社交心理;對于朋友圈被點贊時的41.1%的人會感到心情還不錯,27.61% 的人感到開心并表示自己得到了關注,31.29%的人表示感覺不大且心情很平靜……點贊與評論的互動儼然成為了受眾心情表達及觀點的反饋,朋友圈的內容就如同各色佳肴待受眾根據個人喜好挑選,選擇符合胃口的動態并會附上動態的感觀與反饋,而一部分的“點贊”評論逐漸流于了乏味無趣的惰性社交,甚至有的人對于點贊互動的行為表現出反感情緒。
關于點贊意義的解讀44.17%的人表現出欣賞贊同他人之色,對于此種社交持積極欣賞態度,28.22%的人認為此種社交利于維持人際關系,是一種禮尚往來的社交禮儀,25.15%的人認為純粹點贊沒有更多意義可言……點贊對于人際交往的認可起到一些積極作用,而高質量的社交與惰性社交的界限也成為了人們需要去把握的問題。
3.趨于惰性社交文化下的反思及建議
當某一種社交文化興起時,一定也兼具了積極與消極的雙面性作用,對于微信朋友圈擴展受眾的生活娛樂圈和維持受眾一定的人際社交網絡而言起到了積極作用,而基于使用與滿足的最初社交體驗逐漸向趨于儀式感的惰性社交轉變,重新審視微信朋友圈社交文化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任務,基于上述情況提出幾點思考。
3.1 群體的趨同壓力及“沉默螺旋”心理
朋友圈點贊評論建立于熟人社交基礎,在滿足社交需要的同時可能存在群體壓力以至于趨同性點贊,當某些具有“意見領袖”的人或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發圈時,很多人可能往往忽略內容而去點贊,點贊動機帶上了某種社會性,當看到熟人紛紛對某一動態點贊,少數人可能會隱藏自身想法而選擇沒入主流人群,趨于對內容感興趣的“點贊”逐漸帶上了變味的惰性社交色彩,源于群體的壓力加重了正常人際社交的壓力。
3.2社交文化的過度消費的陷阱
如今,朋友圈成為一個“電商競爭”的極佳平臺,微商或代購這類職業如雨后春筍般冒出,現在的朋友圈經常能刷到五花八門的微商或代購信息,這些信息帶有“霸道的刷屏”氣勢,原本純粹的社交平臺帶上了商業性的社交色彩;微商或代購的商品質量也良莠不齊,有的人可能也樂于購買,有的人則是選擇屏蔽,是否購買這些產品需要用戶慎重的考慮,基于熟人社交容易讓人產生信任之感,還有當下很多朋友圈轉發集贊活動獲得某一產品,也充滿了很多陷阱,這些活動一邊消磨著熟人的社交資本,一邊又借助熟人轉發騙取信任……這些都是社交文化被過度消費的表現,無論是集贊還是商品購買都需要受眾理性選擇誤入“陷阱”。
3.3把握現實與網絡社交的“度”
朋友圈原本為維系社交和分享日常生活打通另一個途徑,然而當“點贊成為一種習慣”時,點贊文化就逐漸顯現出惰性的社交態勢。過度的沉迷于刷朋友圈,慣性的點贊這些都是不利于受眾正常的社會交往,缺乏對信息的過濾與自我的思考,更加容易使其產生媒介依賴感,或是加重社交的孤獨感,享受與網絡點贊的快感而不愿意去維系日常現實生活中的關系。經常發同質化的動態內容容易使觀看者產生審美疲勞感,“過度的自我”動態呈現可能會導致人際關系遭受孤立,偶爾的新鮮內容與優美的文案搭配會讓人眼前一亮。朋友圈點贊固然讓人快樂但也不能忽視現實中的正常人際交往,把握好現實交往與網絡交往的“度”,可以讓受眾獲得 “使用與滿足”的快感以及良性社交帶來的舒適感,促進個人的身心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圈。
4.結語
朋友圈點贊互動是新型半熟化的社交場域,把握好現實社交與網絡社交是受眾需要去做好的事情,朋友圈社交文化就如雙刃劍,適應著當代快節奏的工作生活的社交需求,同時也顯現出一些惰性社交文化的消極色彩,受眾趨于群體壓力、“沉默螺旋”或無聊消遣的心理機械的完成著點贊的活動,還存在一些基于消耗社交資本的集贊行為,關于“點贊”行為的討論沒有絕對的是非對錯之分,還是要取決于受眾當時所處的心理狀態及自身的行為動機;再者,無論是以發圈者還是點贊者的身份進行朋友圈的互動,保持良性的互動社交還是必要的,對于信息的發送與接收學會有自己的獨立判斷與思考,不過分沉溺于朋友圈的社交,保持良性的人際交往活動,讓“點贊”成為一種快樂的事情而非人際交往的壓力。小小的“點贊”背后引發的社交文化是也是當代快節奏社會的一種產物,如何去更好的使用朋友圈的功能是每一個受眾需要去理性對待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2019年一季度微信用戶數量達11億 2019年即時通信用戶規模分析. 中商情報網
[2]? 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2):35-37
[3]? 魏寶濤.從“互動”到“運動”:微信朋友圈“點贊”行為的意義構筑與弱化[J].中國圖書評論,2014(08):44-48.
[4]? 湯娜,魏寶濤.傳播學視角下微信朋友圈“點贊”行為研究[J].新聞傳播,2014(04):214.
[5]? 張鵬.從互動儀式論看微信朋友圈“點贊”行為[J].新聞世界,2018(11):61-63.
[6]? 馬欣欣. 關系與互動:人際傳播視角下大學生微信朋友圈“點贊”行為研究[C].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安徽省第七屆新聞傳播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5:142-150.
[7]? 張冠文,劉紅心.微信朋友圈“點贊”的情感訴求與主體異化[J].編輯之友,2018(06):44-48.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 廣播電視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