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立昌 李金融 孫偉亮
摘要: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人類發展到今天,清楚地知道人與自然的關系應該是協調統一的。生態文明觀符合新時代的發展要求?,F代環境藝術設計就是一個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這個過程要做到的就是尋求到人與自然發展的平衡點,基于此,本文就生態文明觀下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的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生態文明觀;現代;環境藝術設計
引言:
在過去的幾千年時間里,人類的發展幾乎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特別是進入工業文明后,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更是愈發嚴重,已然達到了威脅人類生存發展的地步,這樣顯然是與生態文明觀背道而馳的。生態文明觀下的環境藝術設計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對其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生態文明觀的主要內容
(一)生態文明觀提倡“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理念
過去,“人可以征服自然”成為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但是事實證明,人與自然并非站在對立面,簡單來說,人與其他動物在大自然面前無異,都是自然的一員,都是如此的渺小。一切以藐視自然、破壞自然的行為都將會受到懲罰,在過去人類對自然巧取豪奪的過程中,遭受的懲罰在一天天顯現,生態環境惡化,部分動物滅絕,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等,人類的生存空間被逐漸壓縮,如果在不加以整治那么人類最終遭受的滅頂之災。所以現代文明更加倡導“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理念,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必須尊重自然。
(二)生態文明觀要求社會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社會生產生活在不間斷地繼續,不管是消耗的能源還是制造的垃圾都給環境帶來了巨大壓力,現代社會必須意識到資源和環境承載力的有限性。生態文明觀是可持續發展觀的延續,要求社會生產做出轉型,在生產過程中節約能源,提升技術水平減少消耗量,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盡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同時對于生產中產生的廢棄物必須經過無公害處理才能丟棄。
(三)生態文明觀要求提高對環境的綜合治理能力
現代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治理已破壞環境,預防環境測破壞的其他可能性現代文明觀要求綜合治理被破壞的環境,對自然環境進行修復,并且以預防為主。絕不可走先破壞后治理的老路。
二、生態文明觀下的環境藝術設計分析
(一)生態文明觀下的外部環境藝術設計
1.合理規劃利用土地
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土地資源愈發緊張,在進行環境外部藝術設計的同時避免不了的就是對土地資源的選取和使用,因此對于土地資源的利用上要進行合理規劃,充分利用自然景觀,例如山石、植物、自然河流等,加之進行人為設計和修整融入整個環境藝術設計中,既富有自然之美又具有人類的巧思,合理的規劃能讓兩者自然融合,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就如我國頗具盛名的園林設計就能很好地將自然景觀與人為設計融合在一起。另外,對于一些利用剩下的邊邊角角的零散土地,應以綠化為主,覆上植被或者種植花草。
2.尊重自然規律,避免破壞生態平衡
環境的藝術設計就是一個改造自然的過程,這個過程必須以尊重自然為主,避免破壞生態平衡。人的主觀臆斷容易造成的是一味地去改變自然順應人意,往往帶來的是動物無家可歸,土地無植被可覆,河流斷流,石山平復。生態文明觀指導下的環境外部藝術設計中需要避免的是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首要做的維護生態平衡,設計也可體現自然之美。
3.創新設計形式,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間
(二)生態文明觀下的內部部環境藝術設計
1.合理規劃內部空間,減省設計材料
能夠對內部空間進行合理規劃和設計,狹小的空間也能擁有大的收容量,再大的空間也能在空曠中體現設計之美。當然,在生態文明觀的指導下,我們更加提倡空間的合理利用,在內部空間的利用上,要注意對上層空間的使用,一些懸空設計既是一種藝術設計也可以用于儲存,以及一些進行鏤空可以節省很多裝修材料。
2.使用綠色環保裝修材料
室內裝修離不開裝修材料的選擇,現在市面上越來越多的裝修材料主打綠色健康、無污染零添加、環保的理念,例如刷墻漆無苯無甲醛,塑料制品可回收降解等,并且還可以保證其質量和安全性。在節能環保理念得到不斷推廣的前提下,這些環保材料的使用會越來越廣泛。環境內部藝術設計中要盡可能使用綠色環保的裝修材料,雖然這種材料的價格相對較貴,但是對于環境是友好的,這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價值。
3.注重裝修廢棄物的無公害處理
裝修過程中避免不了會產生各種廢棄物,對這些廢棄物需要進行分類,再送到指定回收點進行處理,對于有一定危害指數的材料,例如油漆等要做出標志,有利于后期回收人員進行分揀并送到指定地點進行無公害處理。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生態文明觀下進行的環境藝術設計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發展觀的,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綠色健康、節能環保、自然統一也將會是環境藝術設計的發展方向,相信人類在與自然的相處中必定會有越來越精準的定位。
參考文獻:
[1]? 楊明. 基于生態文明觀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分析[J]. 中國文藝家,2017(4):123-124.
[2]? 楊旭東. 基于生態文明觀下的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研究[J]. 藝術品鑒,2018(2Z):225-226.
(作者單位:山東英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