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楠
婚禮是一種宗教儀式或法律公證儀式,其意義在于獲取社會的承認和祝福,防止重婚,幫助新婚夫婦適應新的社會角色和要求,準備承擔社會責任。
所有的民族和國家都有其傳統的婚禮儀式,是其民俗文化的繼承途徑,也是本民族文化教育的儀式?;槎Y也是一個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屬于生命禮儀的一種?;槎Y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儀式之一,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下也逐漸呈現出了不同的風俗習慣,也說明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了解中西方婚禮習俗的區別對我們了解不同國家的語言與文化有莫大的幫助作用,是跨文化交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探究中西方婚禮習俗的差異,更是解讀和揭示“和而不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融趨勢。這對于全球化的今天聚焦中西文化、尋找人類發展共性、實現跨文化交際具有重大意義。
首先,我覺得,中國人的婚禮是“人前婚禮”,西方的婚禮是“神前婚禮”。
“人前婚禮”就是中國人結婚很多時候是給“別人”看的,一場婚禮無論你做得多豪華,排場多大,多么精致,其實都是給來到的參加婚禮的來賓看的,為的也是中國人最在乎的那兩個字:“面子”。這是一種告示,就是古代皇帝發布了一道公告一樣,目的是讓千千萬萬的人知道,越多人知道越好,“我們結婚啦”。
西式婚禮是神前婚禮。就是西方人結婚喜歡在神面前宣誓,今天,我和我的妻子(丈夫)在神的見證下結婚了。更注重婚禮的儀式感。這可以叫做一種宣誓,我們宣布:我們結婚啦!這種宣誓不求千千萬萬人知道,也許你還不知道,但沒關系,有神為我們見證呢,反正我們結婚啦,以后我倆就過的日子啦。
說到見證,其實中西方婚禮都有見證的過程,現代中國人是邀請非常多的親朋好友來見證自己的婚禮,西方人更多是讓神來見證婚禮(在傳統中式婚禮中也有拜天地,說明也是讓天地見證自己的婚禮,但是現代中式婚禮就很少有這個環節了。)
西式禮服:
西方婚禮,新娘穿袒胸露背的大禮服白色婚紗。西方人認為,白色象征著純潔和忠貞。白婚紗始于19世紀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婚禮,之后風靡世界。至于新郎的禮服,則為黑色燕尾服,配灰馬甲、白襯衫,灰或黑色帶條紋長褲,漿硬下翻領,灰領帶,黑皮鞋。不過也有的西方青年,有意打破傳統,不去教堂辦婚禮,而是去野外,如湖邊、城堡舉辦簡樸婚禮,不穿白婚紗,而是自己親自設計、制作的其他顏色的婚裝。
中式禮服:
在傳統的中式婚禮中,紅色是結婚禮服的標志性顏色,也是最能體現出華夏魅力的顏色,代表著吉祥和喜慶。禮服的樣式就千差萬別了,從漢服、唐裝,到近代的秀禾服、旗袍等,但共同點都是尚紅色。
那為什么中西方的婚禮顏色完全相反呢?
婚禮喜慶的日子,農耕民族的中國和游牧民族的歐洲好像對顏色感覺相差很大。農耕民族的中國新娘禮服是紅色的,而且娶親所用色彩主調也是紅色,游牧民族的歐洲人婚禮新娘的著裝使用了農耕民族喪事的顏色—白色。農耕民族把女兒送到本村或者鄰村做新娘是一個新生活的開始,能夠爐火常旺,表示的是溫飽的富足,這是燧人氏之后文明生活的烙印。因此,紅紅火火過日子是對新生活的祝福。而辦白事—喪事—則一般都用白色調,基本上就是表示,這個逝去的人赤條條的來到世界,清清白白的回去了,白色表示的是清白,為了讓他到另一個世界不受到虐待。游牧民族的新娘的白色禮服,同樣表示的是純潔或者說清白。這其中隱含有兩種意思,一種是針對追求純潔婚后生活的人表示,嫁給你的是一個純潔的人,也就是沒有參雜于兩者之間的東西,相當于現代的處女情節,另一個則是傷感,農耕民族家閨女也有傷感,這個傷感是嫁出去的閨女就成了別人家的人了,是一種不能像以前那樣守在母親身邊的一種失落。游牧民族的傷感則是生離死別之痛,因為把女兒嫁出去后,將隨著那小子游牧生活,可能一輩子不能再看得到,于是就把白事提前做了,算是一種哀思吧。
西式結婚儀式:
西方傳統婚禮一般在教堂舉行。新娘挽父親手臂進入教堂;父親將新娘交給新郎;牧師致詞、新人宣誓、交換戒指、祈禱、詠唱詩歌等。在西方,新娘除了要穿嶄新的白婚紗外,需要戴一副已婚女士送的舊吊襪帶,借一枚象征太陽的金幣,以及一件象征月亮的藍色物品。據說,月亮女神黛安娜是女人的保護神,結婚時有這三件東西,才能會好運降臨。
中式結婚儀式:
在我國,不信教群眾多,在教堂舉辦婚禮不常見。我國婚禮一般和婚宴結合在一起,在新郎家里或飯店舉行。通常新郎家會租用車隊,迎接新娘?;槎Y上,盡管新人穿西式的婚服,但舊傳統禮俗,如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等是不可缺少的。屆時,新人家里會布置一新,新房、新被褥,連新人的用品也必須是新的,總之,強調一個新字。
西式結婚儀式:
西方傳統婚禮一般在教堂舉行。新娘挽父親手臂進入教堂;父親將新娘交給新郎;牧師致詞、新人宣誓、交換戒指、祈禱、詠唱詩歌等。在西方,新娘除了要穿嶄新的白婚紗外,需要戴一副已婚女士送的舊吊襪帶,借一枚象征太陽的金幣,以及一件象征月亮的藍色物品。據說,月亮女神黛安娜是女人的保護神,結婚時有這三件東西,才能會好運降臨。
中式結婚儀式:
在我國,不信教群眾多,在教堂舉辦婚禮不常見。我國婚禮一般和婚宴結合在一起,在新郎家里或飯店舉行。通常新郎家會租用車隊,迎接新娘。婚禮上,盡管新人穿西式的婚服,但舊傳統禮俗,如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等是不可缺少的。屆時,新人家里會布置一新,新房、新被褥,連新人的用品也必須是新的,總之,強調一個新字。
中國傳統婚姻觀念根深蒂固。由于中國的五千年的封建主義社會文化下,中國的舊思想觀念根深蒂固,并且有著濃重的封建社會氣息,以前,所謂的“天作之合”、“門當戶對”、“婚姻大事父母做主”、“狗攆雞,滿天飛”、“一山不容二虎”(兩個屬虎的不適合)、“龍虎相爭”等,還有很多這些不合理的陳舊的規矩制約著自由婚姻的發展,并且最嚴重的就是“婚姻生活下,男尊女卑”,所有又帶著濃重的封建社會氣息。直到現在21新世紀的到來,這些陳舊的封建婚姻思想還深刻的種植在我們心中。
西方婚姻觀念是為愛而犧牲。在基督徒的婚姻觀中,婚姻是神賜予的禮物。人們借助婚姻體驗神的愛,實現神與人的盟約。盟約是無條件地相互委身,而不是基于互惠的原則,這個不難從新人的誓言中看出。西方婚姻觀發展到今天,已是自由戀愛的婚姻倫理關系。它重視個人自由意志,男女在生活中由相識、相知到相愛,因而甘愿將自我奉獻給對方,將生命貢獻出來,為愛情而努力,為婚姻而犧牲。
總之,中西婚禮文化差異的主導性因素主要是婚禮的實質和婚禮的儀式。現如今中西婚禮的主流發展趨勢是中式婚禮增添越來越多的外來元素,西式婚禮變得越來越熱鬧。在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這兩種婚禮儀式勢必將繼續相互吸收、相互融合。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