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何
【摘要】目的:評估運用西藥、中藥對病人肝臟造成損傷的差異性情況。方法:以回顧研究方法對2015年3月-2016年3月進入我院施予內科藥物治療的93例病人展開評估,依照用藥種類的不同,將其劃分成中藥組48例、西藥組45例,分別判定兩組病例給藥后的肝部受損狀況,并作對比探討。結果:經測定及評估知,中藥組病人ALT、TBIL、GGT三項肝炎免疫性指標、用藥后出現肝臟損傷人數占比率都優越于西藥組,組間差異明顯(P<0.05)。結論:中藥、西藥都會對病人肝臟構成負性損傷影響,但運用中藥后的肝部受損問題少于西藥。
【關鍵詞】藥物性;肝臟損傷;西藥;中藥;差異性
伴隨醫藥事業發展步伐的逐步加快,臨床工作者將研究重點放于各種類型藥物的安全運用調查上。為全面認知西藥、中藥對肝臟造成損傷的差異性情況,本文對進入我院施予內科藥物治療的93例病人展開用藥評估,依照用藥種類的不同,將其劃分成中藥組、西藥組,分別判定兩組病例給藥后的肝部受損狀況,報告如下:
1.對象及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2015年3月-2016年3月進入我院施予內科藥物治療的93例病人,依照用藥種類的不同,將其劃分成中藥組48例、西藥組45例,中藥組:27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介于27-82歲間,平均(57±12.54)歲;西藥組:25例男性、20例女性,年齡介于26-80歲問,平均(55±11.92)歲。上述病例肝臟損傷病發前的各項基礎性資料無突出差異(P>0.05),兩組可展開對照評估。
1.2方法
1.2.1用藥方法
遵循中/西藥學的規范化用藥要求,結合每例病人的病癥實情,兩組分別施予對癥中藥與西藥。中藥有:克銀丸、消核片、牡丹皮、何首烏、柴胡、黃芩等。
西藥有:抗感染類藥、抗炎癥藥、抗結核性藥及有關抗生素等。持續給藥天數在7天60天間。
1.2.2肝損傷判定
用藥以后,測定兩組病例的肝炎免疫性指標,以確認病人有無肝臟受損的問題出現,檢測指標以ALT(谷丙轉氨酶)、TBIL(總膽紅素)、GGT(谷酰轉肽酶)為主。
1.3統計學研究方法
此研究中,所有相關的調查數據均運用SPSS21.0版統計軟件予以處理,運用2檢驗計數資料,運用t檢驗計量資料,運用(x±s)表示計量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P<0.05表明對比差異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測定知,中藥組48例ALT值、TBIL值、GGT值平均是(592.3±257.34)U/L、(/89.5±41.91)u.mol/L(592.3±230.17)U/L;西藥組45例ALT值、TBIL值、GGT值平均是(459.2±198.05)U/L(64.9±29.41)umol/L(321.2±199.25)U/L。評比得出,中藥組三項肝炎免疫性指標都優越于西藥組,比對差異較大(P<0.05)。中藥組總共有6例在用藥后出現肝臟損傷問題,占12.50%(6/48);西藥組總共有15例在用藥后出現肝臟損傷問題,占33.33%(15/45)。評估發現,中藥組病例用藥后出現肝臟損傷的人數占比率低于西藥組,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不論西藥亦或中藥,將其用于人體后一段時間內都會出現相應的肝臟負性反應,即對病人肝臟形成毒副作用。想要盡量規避這種負性影響,給藥過程需注重下面幾點:①清楚詢問病人的過往患病狀況,慎重開具用藥處方,并叮囑其遵循標準要求服藥。②清楚認知每例病人用藥之前的藥物過敏情況、家族病史、用藥情況等。③熟悉并依照中藥材、西藥劑的用藥指證進行運用,不可盲目試藥。同時,嚴控每種類型藥物的實際運用劑量,規避錯誤給藥的潛在性風險。④減少多聯用藥的頻次。依照聯用藥物的實施標準,謹慎開具各類型藥物,降低多藥合用、多聯給藥的頻次。
本調查中數據顯示,中藥組48例ALT、TBIL、GGT指標值優于西藥組45例,比對差異較大(P<0.05)。中藥組總共有6例在用藥后出現肝臟損傷問題,占12.50%;西藥組總共有15例在用藥后出現肝臟損傷問題,占33.33%。評估發現,中藥組病例用藥后出現肝臟損傷的人數占比率低于西藥組,差異顯著(P<0.05)。
綜上報告得知,中藥、西藥均對病人肝臟構成負性損傷影響,但運用中藥后的肝部受損問題少于西藥。基于此,強化藥物運用監管與規范力度,是降低藥物性肝臟受損幾率的有效應對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