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南
摘要:優質的記者出鏡內容可以有效提升電視新聞報道的質量,增添新聞的“氣質-。本文簡要闡述了電視新聞記者出鏡的細節把握及駕馭現場報道的方式方法,幫助初入行者掌握出鏡要領,規避問題,提升能力。
關鍵詞:現場報道;記者出鏡;現場感
一、記者出鏡能增強新聞真實性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記者不僅要保證新聞采寫過程的真實,還要通過種種努力讓受眾感受新聞事件的真實。記者出鏡就是一種增強新聞真實感的有效選擇。那么出鏡報道較之常規的“圖像+同期聲+解說詞”報道,有哪些優勢呢?
在一些現場感較強的新聞事件中,記者本身就是一種形象的新聞語言。或緊張、或激動、或急迫、或緩合,他們的表現也能夠影響受眾的收視體驗。比如,在寒冷作業環境下,采訪記者口中呼出的哈氣、睫毛上的冰霜;在炎熱環境中,出鏡記者汗流滿面;在高海拔地區,出鏡記者呼吸急促;在危急時刻的緊張,在悲憤時刻的憤怒……這些隱性出鏡元素都會為新聞傳播效果加分。
二、記者出鏡時應規避的幾個問題
(一)陳述有用信息,避免畫蛇添足眾所周知,報人普遍以文字見長,而電視人的描繪能力相對較弱。比如要呈現沒有霧霾的天空是什么樣的,電視人,無需贅述,只需直接給觀眾一個畫面即可。面對突發的新聞,記者手足無措,不知從何說起的現象是有的。比如,在洪災報道中,出鏡記者站在水里說:“現在我們已經看到一片汪洋……”這樣的現場解說,純屬畫蛇添足,你身處環境如何,受眾通過電視畫面一目了然,這種解釋就沒有任何價值。如果記者站在一片汪洋里說:
“這里就在前兩天還是一條路,如今已是一片汪洋,水深處可達……”如果換成這樣說就很有意義了,因為作為出鏡記者,你提供了視聽不能直接呈現的信息。
(二)出鏡背景的選擇包含極大的信息量
有研究表明,來自視覺的信息更容易被人接受,同一個新聞現場會有不同的出鏡角度選擇,背景是有信息的,切莫忽略。
受臺風“利奇馬”影響,營口地區多個縣區受災。我所工作的營口新聞傳媒中心派出多路記者對臺風“利奇馬”進行跟蹤采訪報道。防汛指揮部、水毀堤壩旁、群眾安置點……這些能突出反映災情訊情輿情的場所是出鏡記者進行現場報道的最佳場所選擇,沖擊力強、現場感強、可視性強,能有效增強新聞報道的效果,能一下子抓住受眾的眼球。可見,出鏡場所的選擇并不隨意,原則就是跟記者出鏡報道的內容相關。
(三)講究穿著,舉止得體
記者出現在銀幕上必定代表著媒體形象。在新聞現場,出鏡記者自身的一些因素是要通過鏡頭被放大的。決定出鏡記者服飾的第一個原則就是環境,平時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把自己打扮得很有個性,可是當你作為一個媒體的出鏡記者出現在新聞現場時,就得格外注意,不要因服飾的選擇不慎產生與受眾的距離。比如,去± 也震災區采訪,出鏡記者衣著要盡量減少與斷壁殘垣之間的距離,減少與哭天搶地受災群眾之間的距離。要采訪節慶活動,出鏡記者的服飾就要與喜慶濃烈的節日氛圍相適應。要采訪“兩會”,端莊大方的服飾才是上選。
另外,記者出鏡時情感的投入和情緒把握也很重要,因為鏡頭會捕捉并放大某些不經意的表情。哪怕是轉瞬的一絲緊張或是驚惶的神色都逃不脫鏡頭的“法眼”。在鏡頭前,出鏡記者目光最好平視,當你需要思考時,眼睛可以斜向下看,而不要情不自禁地往上看,那樣會影響記者在銀幕上的個人形象。
當然,記者出鏡在大多數事件中是串場的需要,串場很忌諱為串場而串場,串場更需要強調現場感。如果只背誦事先寫好的文字稿,不僅會顯得呆板,而且還容易忽視現場的細節。最保險的方法就是邊看、邊想、邊說。邊看是有視覺的,邊想是在思考,邊說是用口語說出來的。這并不是說要放棄前期的出鏡準備,如果時間允許,事先做足功課了解一下背景材料,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出鏡時才會有的放矢,不會捉襟見肘。
新聞記者是媒體健康發展進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新聞生產和傳播的主力軍。當出鏡記者撞上“直播時代”,人群干擾、設備故障,突發口誤、忽然忘詞這些突發狀況時時處處都在考驗著出鏡記者的智商和情商,出鏡記者到底要具備怎樣的素質才能化尷尬為自然呢?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歸根結底,除了具備強大的心理狀態,還需在平時多學多練,才能在關鍵時刻運籌帷幄,從容應對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