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玥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了解資訊的渠道越來越多,已經由傳統的電視媒體、報紙雜志,轉化為當下自媒體、互聯網媒體、手機APP等交織的媒體融合圈。智能手機、平板、筆記本等移動數據終端的發展,為新聞資訊的傳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這也給傳統電視媒體轉型提供了新的契機。記者作為奮戰在一線的新聞人,在電視媒體轉型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新聞敏感度、職業責任感,讓新聞媒體工作更加接地氣,從而打造出老百姓信賴的電視節目。
關鍵詞:媒體融合;電視臺;新聞記者;角色轉型
一、大膽創新工作理念
電視新聞記者應轉變自身的工作理念。電視新聞媒體每一檔欄目都有自己的主題,每一位新聞記者要把自己負責的欄目了解透徹,在新聞素材采集中緊扣欄目中心,既要保證新聞的真實性,也要具備新鮮性。例如早間新聞類節目的記者,可以深入早間馬路、菜市場、早點鋪、地鐵、公交樞紐等地點進行“采風”,真實拍攝老百姓早間生活,記錄生活中的煙火氣息。同時記者可以實時記錄各個路口的交通情況,匯報早高峰各個路段的堵車情況,為百姓出行提供參考建議,從而體現出早間新聞節目的實用價值和親民性。新聞記者的工作理念要向親身體驗、實地采訪轉變,結合當下民生熱點來開展新聞采訪工作,這樣能讓節目更符合百姓的審美,辦出一檔老百姓喜愛的好欄目。
二、把握時代命脈,彰顯新聞記者風采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筆桿子”的說法,這一說法指的是作家、新聞工作者利用自己的筆來表達基層群眾對社會現實的批判,為群眾利益而奔走呼喊,電視新聞類記者就在扮演“筆桿子”的角色,因此要大膽披露丑惡的社會現實,減少人民群眾的損失,履行好新聞媒體人的社會監督責任。例如央視每年都會舉辦的3·15晚會,會揭發一些假冒偽劣產品,這些觸目驚心的新聞事件都是廣大新聞記者的汗水結晶,他們巧妙偽裝,化身為消費者或工人臥底到黑心作坊,獲得了最真實的新聞材料,這是新時代新聞記者的責任感。新聞記者就是要把握新時代命脈,敢為人先,深入到新聞現場,在艱苦的環境中完成采訪工作,展現出新時期新聞記者的風采。筆者認為融媒體背景下,電視媒體有自身的優勢,自媒體缺乏正規的審梭機構,一部分自媒體人自身價值觀扭曲,傳播了一些負能量,但是電視新聞記者是科班出身,責任意識強,能緊跟黨的步伐,謳歌新時代社會正能量。
三、放低姿態,讓新聞報道更加接地氣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電視新聞就是新聞聯播、地方新聞事件等,和老百姓的生活有很強的距離感和疏離感,這也是當下電視媒體收視率下降的原因之一。筆者認為,新聞媒體記者應該放低自己的姿態,走到百姓之間,報道一些他們喜聞樂見的事件,這也是新聞工作服務屬性的體現。例如可以開設民生幫助類欄目,接受百姓的求助信息,例如某衛視開設的一檔欄目《小吳幫忙》,小吳是該欄目的記者,開設專門的求助熱線,接受群眾的求助信息,選取一些案件在節目中進行解決,例如針對冬季老百姓關心的室內溫度不達標取暖費該不該退的問題,記者采訪了求助人、小區物業、區域供熱辦等,為百姓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讓百姓享受媒體的貼心服務。電視節目的受眾群體是老百姓,制作的欄目要符合他們的審美情趣和生活需求,如果能幫助他們解決切實的困難,這樣的電視節目收視率就會節節攀升。
四、積極學習數字媒體技術,提升自身新聞素養
融媒體背景的特征之一就是數字媒體技術的運用,例如電視新聞后期的剪輯美化、舞臺設計等。對于新聞記者來說,新聞編輯技術也在進行革新,新聞報道不僅僅是文字編輯,更涉及到了視頻、音頻、圖片的編輯,這就要求記者要熟練操作PS、Audition VIDEO、COOLEDITPRO 等專業音頻軟件,可以對采訪視頻、錄音進行處理,例如消除雜音、對采訪者聲音進行特效處理、提升畫面清晰度等,進而提升新聞素材的質量。此外,記者也要積極融入融媒體環境中,采眾家之長,學習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創辦電視臺網絡媒體平臺,抓住一部分年輕觀眾的眼球,提升電視臺節目質量。
總之,新聞記者要緊跟融媒體發展步伐,學習數字媒體技術,轉變工作作風,走到百姓中間,讓電視新聞更加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