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晴
摘要:隨著互聯網發展的突飛猛進,“網紅”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一個名詞。不少年輕人紛紛將“網紅”作為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但由于互聯網門檻的降低,魚目混珠、泥沙俱下的網紅炒作行為此起彼伏,給社會風氣以及未成年人成長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在此社會背景下,傳統媒體應借助自身的影響力和公信力,培植自己的新聞“網紅",這些“網紅”既可以是新聞事件的主角,又可以是一線工作的記者、主持人,從而打造更多的正能量爆款,將網絡逐漸恢復成為一片“清朗空間"。
關鍵詞:新聞“網紅”;媒體;新聞
一、如何理解“網紅”的“紅”
什么是“網紅”?“網紅”就是網絡紅人的簡稱。網絡紅人是指在現實或者網絡生活中,因為某個事件或者某個行為而被網民關注從而走紅的人。
一提到“網紅”,我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時尚靚麗的樣貌和動輒上百萬粉絲的超高人氣。但隨著越來越多負面新聞的曝光,受眾更應保持一份清醒,應帶著辨別、選擇和質疑的態度,去看待由各個社交平臺打造出來的“網紅之紅”。
這幾天,西安一位房東的遭遇引起眾多網友憤懣,“網紅”租客突然失聯,留下滿屋垃圾,并拖欠3000元物業費、等費用。房東稱,這名“網紅”租客擁有上百萬的粉絲,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沒想到素質如此低下。此事經媒體曝光后,涉事“網紅”李某現身道歉,并親自打掃衛生。
現在,“網紅”成了許多人甚至是未成年人青睞的職業,但如果“網紅”的走紅不能和網民的審美相匹配,只一味與網民的審丑、刺激、偷窺以及看客心理相契合,那勢必會給社會發展帶來負能量。
二、打造傳播正能量的新聞“網紅”
近幾年,隨著網絡生存的優勝劣汰,許多粗制濫造、低俗不堪的“網紅”被逐漸淘汰,越來越多專業化、知識化、積極向上的“網紅”正受到追捧。
前不久,河北省河間市舉辦了第一屆“最美網紅”評選活動,百姓參與度很高,組建兩支舞蹈團隊、號稱農村版追夢老男孩的李勝甫、坐在輪椅上編織鞋帽的“織鞋西施”鞏艷坤都榜上有名。這次活動的成功舉辦,也印證了許多網友的觀點,那就是真正的“網紅”,要能給人以快樂,給人以溫暖,給人以智慧,給人以力量;真正的“網紅”,能激發人的夢想,帶給人正能量!
“最美網紅”鞏艷坤就是傳統媒體挖掘報道出來的“網紅”,從一開始講述她自強不息的勵志故事,到她組織村民以及殘疾人創業,再到她和殘疾朋友決定身后捐獻遺體和眼角膜,每一次報道都能引發廣大網友的共鳴,獲取廣泛的關注度。
傳統媒體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多多挖掘身邊的草根網紅,利用兩微一端以及直播等渠道和形式,打造屬于自己的新聞“網紅”。
專業的媒體記者都具備策劃和構架故事的能力,他們通過新聞的視角,尋找受眾喜歡的話題,將草根打造成新聞“網紅”,再通過這些“網紅”各自的受眾群體提升媒體自我的影響力,從而形成一個“網紅矩陣”,達到雙贏的目的。
三、新聞記者主持人應轉型當“網紅”
2017年8月中旬,廣西省融水縣桿洞鄉突發特大洪水,廣西日報社柳州記者站站長諶貽照得知后,第一時間從柳州驅車8個多小時趕赴現場展開全方位的報道。當晚,鄉里的電力、通訊、交通全部中斷,他在與外界失聯的數十個小時里,穿越40處塌方路段,才和外界取得聯系,并第一時間將新聞素材傳回報社,配合新媒體團隊刊發了《柳州融水突圍記》。
這篇融媒體報道獲得了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一等獎。這和“照哥”寫稿、出鏡、航拍、剪輯視頻“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分不開,更和他多年來深入基層,與鄉親們打成一片,推出許許多多“沾泥土、冒熱氣”的接地氣報道的敬業精神分不開。
50多歲的“照哥”雖然沒有光鮮亮麗的外表,但他有一顆赤誠的為人民服務的心。新聞記者帶著這樣一種敬畏職業、敬畏人民的心,去采訪、去報道、去追蹤、去挖掘,從而打造出來“內容為王”的新聞,又怎能沒有流量和粉絲呢?
現在,紙媒都在嘗試轉型,很多幕后的文字記者開始走進觀眾的視野,將之前的文字記錄轉化為語言敘述,他們選取市民感興趣的話題和人物,通過體驗和采訪的方式,帶領讀者和觀眾走進新聞事件,走進新聞主角。
在網絡直播、網紅經濟日益發達的今天,傳統媒體再也不能把自己當做高高在上、授業解惑的編外教師,而是應該想方設法和網友們打成一片,并緊緊抓住“內容”這個不變的生存法則,和受眾一起分享趣事,分享知識,同步喜怒哀樂。只有這樣,傳統媒體才能真正實現轉型,并成為受眾心目中的“網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