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艷芳
【摘要】 ?群文閱讀旨在培養和完善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的深廣度。現今絕大部分教師研究的是小學群文閱讀教學,對初中群文閱讀教學研究甚少。此外,大部分教師側重在感性因素方面進行引導,較少有理性因素的分析。基于這些情況,本文從初中群文閱讀材料的選擇、初中群文閱讀提問的角度、初中群文閱讀的時間安排三個方面明確初中群文閱讀教學需融入的理性因素。
【關鍵詞】 ?群文閱讀的概念 群文閱讀的意義 初中群文閱讀的理性因素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8-056-020
一、群文閱讀教學的概念和意義
所謂群文閱讀教學,是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系列文章,然后由教師和學生圍繞議題和選文展開閱讀和進行思考的過程,最終呈現個人思考成果的一種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學生廣泛閱讀,在“教學建議”部分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還特別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群文閱讀教學的意義在于培養學生比較、整合、辨析、評價、反思、應用和創新的能力,在于關注人文精神、重視言語實踐、強調思維訓練。群文閱讀教學旨在培養和完善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的深廣度。
二、群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現今絕大部分教師研究的是小學群文閱讀教學,對初中群文閱讀教學研究甚少。但是我認為,小學的閱讀理解教學是為初中學生的閱讀理解奠定基礎的,初中學生群文閱讀更應該作為研究的重點,為學生高中、大學的閱讀理解打下更牢固的基礎。此外,現在大部分研究群文閱讀教學的教師側重在感性因素方面(語言、結構、表現手法、主旨等)進行引導,一般有以作者為中心選文、以體裁為中心選文、以主題為中心選文等形式。當然,這也是一些辦法,但是我認為到了初中階段,群文閱讀教學應該融入更多理性的因素,培養學生看問題的客觀性、全面性、深入性,從而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能夠迅速地吸收新知識;能夠靈活地運用知識;能夠創新。
三、初中群文閱讀教學的理性因素
(一)初中群文閱讀教學材料的選擇
例如,有同行老師上群文閱讀課,選擇了《家鄉的橋》《趙州橋》《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橋》等文章進行關于“橋”的群文閱讀,讓學生填寫“群文閱讀記錄表”。
在我看來,這只是停留在橫向的比較,缺乏縱向的理解,缺少讓學生從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問題的教學目標。
我們來對照一下美國教材的選文。例如《美國語文》,全書將美國二百余年的歷史分為六個不同的單元,涵蓋了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到國家的誕生以及南北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每個單元各有一個主題,由“時代故事”和“單元課文”兩大部分構成。“時代故事 ”是介紹與本單元有關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內容的幾篇小文章,講解那個時代所發生的重大事件及文學的變遷、發展特征,讓學生了解這篇文章出現的大背景,避免學生對文章產生狹隘的理解。此外,文章都出自同時代中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作家之手。每篇課文都按照“閱讀指導”“背景知識”“文學與生活”“文學聚焦”“問題指南”“作品積累”的布局來推進學習的進程。當然,這些材料的選擇和組合有主題學習的痕跡,群文閱讀和主題學習是相互融合的,但群文閱讀比主題學習涉及的知識面更廣,教師可以從各個領域為有關議題選擇更多的材料。
例如第一單元《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中,組合的材料包括關于哥倫布的介紹、探險時代的歷史、哥倫布的日志節選、日志的寫作指導等。對照《美國語文》的部分內容,“橋”的群文閱讀內容就顯得單薄了。小學生不一定能理解較為深奧的文章,但是面對初中的學生,教師就要拓展他們的知識廣度、挖掘知識深度,因此像《美國語文》那樣選擇更多體裁的文章、增加背景知識的引導、調動學生的思維是較好的一種做法。
例如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活動探究有三個任務:學習演講詞、撰寫演講稿、舉辦演講比賽。這是一個群文閱讀的議題。課本已經選入的有聞一多、丁肇中、王選和顧拜旦的演講詞,涉及中外和幾個領域的知名人士的演講詞。另外對演講稿的撰寫和舉辦演講比賽的步驟給予了較為細致的介紹,實際操作性比較強。如果能夠加入一些帶有理性因素的文章讓學生一起閱讀,如《演講的發展歷史》《改變歷史的十大精彩演講》《演講的本質和作用》《演講的重要性》等,引導學生從橫向比較和縱向深入的閱讀中,從理性的角度加深對演講的認知和思考就更好了。
(二)初中群文閱讀教學提問的角度
還是以“橋”的群文閱讀為例子,教師讓學生填寫“群文閱讀記錄表”。主要內容、最精彩的片段或句子、想提出的問題三項內容中,前面兩項只是平時課堂教學的一個簡單的延續,是主題閱讀需要關注的一些細節。第三項比較有意義,因為從學生的反饋可以體現學生思考的過程和深度。可惜這樣的問題太少了,即學生在群文閱讀時處于更有價值閱讀和思考的時間很少。群文閱讀應該引導學生從大處著眼,不要在文本的細枝末節上糾結。同樣比較一下《美國語文》提出的問題。當然,它也有比較多的問題涉及所給的材料的具體內容,作為群文閱讀的問題也不太合適,但是某些問題還是非常有參考價值的。例如在《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這個單元中的問題:如果哥倫布寫作的目的是請求進一步的支持,那么他在證明自己探險活動的價值方面做得如何?哥倫布進行了多次的航行,但是一直沒有抵達亞洲,利用圖書館的資源,找一篇哥倫布后來的航海日志,在你的文章中比較哥倫布后期的日志和早期的日志中表達出來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并解釋為什么有這些不同?這兩個問題提問的出發點是要鍛煉學生的判斷、評價能力,甚至是初步的研究能力,學生需要花時間去閱讀有關的群文甚至繼續尋找有關的資料,才能作出判斷和形成想法。雖然學生一時半刻不能答出來,甚至需要相對漫長的時間才能整理出想法,但這些就是能真正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的提問。即提問的角度需從培養學生的比較、整合、辨析、評價、反思、應用和創新等能力出發。
例如部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活動探究的演講詞后是沒有設置課后思考問題的,這其實就是一種明顯的導向,就是要求教師和學生發揮聰明才智,自主設計問題,自定活動和探究的方向,給予教師和學生更廣闊的學習空間。教師設計的問題可以是:閱讀兩篇在不同場合演講的演講詞,談談它們產生的背景;比較兩篇或者幾篇演講詞整體的寫作思路和表達感情的異同;對某篇演講詞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陳述依據;針對某一個具體的場景,撰寫一篇演講詞并演講等。
(三)初中群文閱讀教學的時間安排
小學階段的群文閱讀可以靈活地安排在日常教學的課時當中,但是初中學生需要按年級來確定群文閱讀的時間安排,畢竟初中學生的學業壓力比較大。
初一階段,群文閱讀課每周安排兩次比較合適。第一次可以利用課堂的時間確定議題、閱讀補充資料、提出幾個問題,然后讓學生在課余的時間到圖書館或者在互聯網上繼續尋找有關的資料。第二次則是在課堂上師生共同分享對之前提出的問題的看法和結論,不求達成共識,只求擦出思維的火花,活躍課堂的氣氛。初始階段,教師還要在課堂上做要求的講解和簡單的示范,讓學生明白操作的步驟,為后來初二、初三年級的群文閱讀課打好基礎。
初二階段,群文閱讀課每周安排一次比較合適。把確定議題、閱讀補充資料、提出問題等步驟放在課后,讓學生利用零碎的時間做好以上的準備,然后在每周一次的分享課上再進行交流。
初三階段,學生的學業更為繁重,因此群文閱讀每個學期適當安排兩到三次即可,并且要給足夠的課余的時間讓同學們準備、查閱、思考,最后可以利用一至兩節課讓同學們分享交流。雖然初三階段的群文閱讀課課時不多,但是在初一初二比較充分的閱讀、思考和交流的基礎上,同學們是可以閱讀得更深廣、思考得更全面深入的。
以上就是初中群文閱讀教學需融入的三個理性因素,能促進學生對思維對象作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考察的因素。
[ 參 ?考 ?文 ?獻 ]
[1]主編張健鵬,胡足青.編譯馬浩嵐 《美國語文》 2008年7月第1版 ?北京東城區,中國婦女出版社 ,2009年8月第2版 第17至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