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芳

當前留守兒童和進城務工子女中的問題少年的教育問題是學校教育的重點問題。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深入,國外音樂教學法開始傳入我國,尤其是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及達爾克洛茲教學法的傳入,開拓了我們的思路,大多數家庭經濟條件稍好的家庭都會讓自己的孩子課后去學鋼琴,吉他,古箏,小提琴等等樂器。我們的留守兒童和務工子女沒有這個條件。可是,他們也是孩子,也有自己的游戲和愛好。他們也有他們的舞臺夢。可現實是殘酷的,他們的夢想不可能實現的打擊讓他們迷失了學習方向,不愛學習,甚至逃課去游戲廳。結果,他們成了“問題少年”。這不是他們的問題。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強調一切從兒童出發,提倡學習“游戲性、元素性” 音樂,使兒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進入音樂,并從中獲得個性的發展,從觀念上促進我國的音樂教學改革,使音樂教學研究上了一個臺階。
小學生因為年齡小,他們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那么如何能夠保證教學效果,讓他們在40分鐘的音樂課堂真真正正的感覺到自己的舞臺明星夢能夠通過學知識來實現呢?教育家鈴木先生認為:兒童的心理特點是“玩”,把音樂劇游戲教學引進音樂課堂,讓兒童感到音樂課是最有趣的課,上了還想上,所以從這個角度考慮,我們盡可能從兒童平常生活、身體活動和對周圍世界的體驗為依據,創造出一些兒童喜愛并能感受的音樂劇,在音樂教學中加以應用。音樂劇游戲是兒童最基本的活動,音樂劇在實現“激發情趣,體驗審美感,體現成就感”方面有其獨特的作用。
音樂劇游戲化教學是教學和游戲的結合,是指在同一個目標引導下的學生自主的游戲活動和教師指導下的教學活動的相繼關系。這是一種人人參與的集體游戲,其形式靈活,富于想象,自由度高,情緒性強,它是兒童一種本能的、沒有直接功利性的活動,它在滿足兒童游戲的需要、審美感動的需要和創造表現的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滿足留守兒童和務工子女的精神需求可以通過音樂劇情境角色表演方法來盡快達到音樂劇教學的目的。
教學對象和教學環境的不同要求教師根據受教育者內部地需要,變成學生自己地行為,要實現這一轉化,必須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提倡教學的游戲化,寓音樂劇與游戲教學中,實現音樂與游戲的優化結合。音樂劇教學的游戲化使學生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兒童情緒,調整課堂秩序,提高兒童的學習熱情 。
學生在唱唱跳跳、說說演演,動手動腦的有趣的活動中實現了音樂的真正價值。使肉體和精神起共鳴、共感而表現有節度的行動。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對實驗前后100名學生上音樂課的興趣進行了比較:
通過比較,我們發現學生喜歡上音樂劇課的興趣明顯增多,實驗班每個班級中有20名以上的同學能平時練唱歌曲,每個班級唱歌困難的同學明顯減少。學生只要聽到音樂,馬上會動起來,三三兩兩地進行自編的表演。使學生上課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因此,我們要憑著音樂劇的魅力對學生進行音樂教育,使學生在一日生活中無論是學習、勞動時都能夠意志統一、行動合拍、精神愉快,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的發展。正象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培養人,用音樂來影響學生的精神世界。”
音樂劇---它通過表演的形式,強調對音樂的體驗、感受,在根本上服從音樂的指導。它從音樂本身入手,讓學習者在聆聽音樂的同時,引導他們通過各種表演藝術手段去接觸音樂的各種要素。在音樂劇情境表演游戲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通過音樂去感受音樂的情緒、感受音樂的魅力。讓學生在“學”“玩”的過程中主動學習,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
音樂劇融音樂與表演為一體,是音樂教育中最易為兒童接受、喜愛、理解的一種綜合性藝術形式,是培養兒童樂感和美感的一條有效途徑。面對新一輪的課改形勢和任務,注重認知規律與美學規律的創造運用,研究教學活動的內在美與外在美的有機統一,形成具有整體美神韻的教學風格,這對于創建音樂課堂音樂劇游戲化教學, 無疑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課題。
音樂劇教學的游戲化使學生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兒童情緒,調整課堂秩序,提高兒童的學習熱情 。讓音樂劇走進留守兒童音樂課堂課題研究旨在轉換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更新教學觀念,體現人本教育,追求一種自由和諧、雙向交流的教學氛圍,來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允許質疑,鼓勵探索,尊重學生對音樂的不同體驗與獨立思考,突出音樂教育的的特點——教育過程本身比教育結果更為愉快和輕松。讓我們靈活運用音樂劇游戲教學這一方式,為孩子們學習音樂架一座橋梁,使音樂深入孩子們的心靈。音樂教師應該公平的給每個孩子展現自我的機會。圓留守兒童和務工子女的美好的舞臺夢,使他們更加自信的學習,發揮自己的特長,丟掉問題少年的帽子成為特長生,優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