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文英
摘 要:當前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四大要求之一是公共參與素養。但學生對這個概念及其涵括的范圍,如何參與社會公共事務不夠明確。教師也比較難找到培養學生公共素養的切入點,更多的是用教材去“說”,缺少對學生“做”方面的引導和組織。
關鍵詞:學生;活動;志愿;服務
2019年4月三元區初中學生公共參與素養現狀的調查結果表明:聽過公共參與素養這個詞的七年級學生有70.97%、八年級學生71.11%、九年級學生為87.30%。但是知道志愿活動的七年級學生占81.21%、八年級學生77.78%、九年級學生為95.12%。還有部分學生認為公共參與就等于參加志愿活動。調查結果中從來沒有向學?;蛐^提過建議的七年級學生為44.78%、八年級學生46.39%、九年級學生36.59%。從調查結果看,當前部分初中學生對公共參與缺乏概念或概念模糊。我們可以將志愿活動作為載體,初步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及能力。并在此基礎上鼓勵他們投身社會,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將個人的成長與國家社會的發展融為一體,積極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
針對當前初中生公共參與的情況,我從自身參與及帶領學生進行社會志愿活動的過程,對學生志愿服務團隊建設進行簡單總結:
一、學生參與志愿活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全民參與,其成果也將是全民共享。學生作為國家和社會的重要群體,積極參與社會志愿服務,是國家的導向,也是社會的需要,更是自身發展的需要。
學校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就必須做好育德樹人的主陣地。學校在幫助他們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更應積極引導,以各種形式激發他們的愛國意識和責任意識,將學生培養成有德之人,志愿服務就是一種非常好的形式。在組織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志愿服務的過程中,教師自身也能在思想上得以提升,增進師生情感交流,更有助于專業成長。教師和學生的成長,也將進一步促進和諧校園的構建。
從學生個人成長來看,積極參與志愿活動的好處非常多,如促進人際交往、增加生活體驗、融入社會生活、培養組織協同能力、提升責任感、擴大知識面、豐富內心情感、充盈精神世界等等。其中最重要是,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家國意識,從而樹立責任感,勇于擔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生在參與社會志愿服務的過程中進一步明確我們雖然是未成年人,受到國家和社會特殊的關愛,但未成年人也是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有必要也有能力參與社會公共事務,讓我們的社會和國家變得更好。
二、學生志愿服務團隊的組建
學生志愿服務團隊的組建形式很多,最常見的有兩個方式:
1.引導式組建
以學?;虬嗉墳橹鲗?,幫助學生進行團隊組建。由學校或帶隊老師確定志愿服務團隊的主旨和服務類別,挑選部分學業優異、表現良好、熱心公益的同學建立骨干小組。專人帶領骨干小組開展活動,活動結束后進行宣傳,激發參與學生的自豪感及未參與學生的興趣。及時開展總結或分享活動,以點帶面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參與。這種組建方式的優點在于組織規范,目的明確,活動有序。但缺點有兩個:1.團隊有時效性,當學生升學后,團隊可能就自然解散了,這時候就需要有完整的進入和退出機制,這一點可以參考學生社團或者學生會的相關規則。2.存在部分學生吃大鍋飯出工不出力,蹭服務時長等問題,難以調動所有個體的積極性。
2.自發式組建
學生以相同的興趣愛好為紐帶,自發組建某一志愿團體,如我市的小毛頭愛心志愿團,第一批創建者就是以三明一中的高中生為主,團隊主要服務方向是救助流浪狗,曾建立了三明流浪狗收容中心。這種組建方式的優點在于個體積極性強,成員自覺性高,協同分工容易。但缺點在于組織化程度不夠,缺乏科學管理,成員流動性大。小毛頭愛心志愿團在其第一批創建者讀大學后,基本停止了流浪狗救助中心的活動,目前以轉為線上活動為主,線下活動極少。
三、學生可參與的志愿服務活動類別
志愿服務活動的類別較多,以學生可參與的,初步劃分為以下幾類:
1.照料類
主要針對需要照料的群體,如老人、幼兒、殘疾人。這些服務對象主要來源有社區、福利院、特殊教育學校等。照料類的服務需要學生有較好的溝通能力、耐心、相應的知識或技能。
學生有強烈的同情心,但照顧他人的能力較欠缺,防范侵害的意識不強。在參與這類活動時,必須有成年人領隊,及建立兩人或三人小組共同活動,參與者應有相應技能培訓,切忌獨自一人照料。尤其對于異性成年人的照料,必須有足夠的安全意識和針對措施,在引導學生播撒愛心,幫助他人的同時,也要注意對未成年人的保護。
有很多家長覺得幫助他人是好事,非常支持孩子參與社會志愿活動,但參與什么樣的活動應該按照學生的年齡及心智發展程度進行選擇。
2.捐贈類
捐贈類活動常見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由上級部門或社會組織有目的、有明確捐贈對象和捐贈需求而開展的,如:救助特困自閉癥兒童、給流浪狗狗一頓飽飯、母親節鮮花義賣等主題類捐贈活動。還有一種是應突發事件而引起的,如為某災區募捐的活動。
捐贈類活動的需求以金錢、書本、生活物品為主,學生往往認為只需要簡單的捐即可,不能明確捐贈的對象、捐贈的意義,也很難得到受捐者的反饋,這樣的參與其實是低效甚至無效的。我們在活動中除了簡單的捐,還可以引導學生幫助搬運捐贈物品或對周圍的人進行宣傳,進一步明確本次捐贈的主題是什么?捐給誰?受捐者可以得到什么好處?這樣的捐贈活動對特定社會群體有什么益處或對社會可能產生什么影響?這樣,學生就能在這類活動中真正把簡單的行動轉化為內在的情感體驗。
網絡時代信息的發布和獲取非常簡單,容易為不法分子創造條件。學生的思維不夠成熟,辨別能力和防范能力較弱,因此捐贈類活動應特別注意幫助學生篩選信息來源,及確認求助信息的真實性。
3.主題活動類
主題活動往往在特定日期進行。通常有兩種,一種是由政府部門主導的慰問、宣傳主題活動,如清明、中秋等相應的活動,一種是企業、公益團體為配合相應主題日的活動,如:防災日、環保日的活動等。這些主題活動因為組織者都較有經驗,專業性較強,學生能做得更多是協助性工作。在這些活動中,學生一方面能增廣見聞,擴大知識面,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全方位地接觸社會,從而提高對社會公共事務不同方面的認識,提高參與公共事務的興趣和能力。
四、學生志愿服務團隊的互聯共建
學生志愿服務團隊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融入社會公益大群體中,有選擇性地開展與其他志愿團隊的互聯共建。如:紅十字會等官方組織、其他學校志愿服務團隊、民間的公益組織、各類合法的基金會等?;ヂ摴步ǖ倪^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與不同職業、不同從層次社會成員的交流,接受正確的價值觀念影響,更深層次地融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學生志愿服務團隊的提升
學生志愿服務團隊的建設不能只停留在埋頭做事上,而應當在做的過程中有思考有總結有提升。
1. 打造網絡平臺。如:建設公眾號或網站,將每一次的活動進行記錄,讓優秀成員寫下活動感想,并以這些記錄及時總結經驗和進行反思,最終提升志愿服務的質量。當然,也可以給學生們的美好青春留下更深刻的印記。
2.建立追蹤制度。對志愿服務的對象或項目進行追蹤,及時得到反饋。志愿服務的很多項目是長期性的,很多服務的對象的境況也不是一次兩次的服務就能改變的。建立長期的追蹤制度有助于服務的持續性和完整性,也有助于收集資料,總結經驗并更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