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利率市場化、互聯網金融、金融脫媒、去杠桿、強監管,這些耳熟能詳的新聞詞匯,對于銀行業的影響是明顯又深刻的,如同幾副強力催化劑扎入商業銀行的肌體中,促使商業銀行及時調整經營理念、優化業務結構。在過去的很多年間,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吸收企業和居民的存款,但是隨著內外部環境的不斷變遷,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情況正在逐漸發生變化,包括來源結構、資金成本等。本文抽取了上市銀行中8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8家城市商業銀行2009-2018年這10年間的負債數據,窺一斑而知全豹,來探究商業銀行資金來源的變化情況,接著分析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以及對商業銀行經營所帶來的影響,并提出應對影響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商業銀行;資金來源;存款
商業銀行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主體,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作為資金媒介,商業銀行要滿足各類資金使用者的融資需求,這就意味著其需要充足的資金來源進行匹配,但商業銀行的自有資金顯然無法滿足如此龐大的資金運用需求,故需要不斷吸收經濟體系中的富余資金,使自身成為最大的債務人。負債業務在商業銀行眾多業務中占據主導地位,歷次金融危機也表明資金來源的穩定性是抵御系統性風險的重要砝碼。
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按獲取方式的不同可分為被動負債與主動負債,從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列示科目來看,被動負債指的是吸收存款,主動負債包括向中央銀行借款、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應付債券等。隨著金融業的快速發展,市場、政策環境的不斷變化,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亦隨之發生變化,下面本文以上市銀行中8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8家城市商業銀行為樣本,試圖通過觀察它們2009-2018年這10年間的負債數據,窺一斑而知全豹,來探究商業銀行資金來源的變化趨勢。
一、商業銀行資金來源變化趨勢探究
考慮到五大國有商業銀行體量相比其他類型銀行有巨大優勢,資金來源相對充足,而股份制等中小銀行數量較多,且資金來源相對薄弱,敏感性更強,其數據變化更具代表性,故而本文選取它們作為樣本。通過觀察近10年間的樣本數據可知,商業銀行資金來源總量增速逐漸放緩、資金來源結構變化明顯、資金成本持續波動。本文數據收集整理于各商業銀行年報,為了行文方便,下文涉及到商業銀行合計數據均指本文選取的樣本合計。
(一)資金來源總量增速逐漸放緩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商業銀行資金來源總量也在不斷擴大,從2009年的12.19萬元擴容至2018年的49.17萬元,幾乎增長四倍。其中城商行由于前期基數較低,10年間增長近544%,2018年末,城商行總量在商業銀行占比上升至約20%。
但從增速來看,商業銀行資金來源總量增長逐漸放緩,總體呈現“下階梯”趨勢,年度增速從2009年的31.9%下降至2018年的5.5%,其中2013與2017年有明顯的降速跡象。
(二)資金來源結構變化明顯
長期以來,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基本以吸收存款為主,但是隨著金融業的不斷發展,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結構逐漸發生變化。從下圖可知,吸收存款在資金來源總量中占比逐漸下降,由2009年的79.28%下降至2018年的61.43%,降幅較為明顯;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占比先升后降,整體相對穩定;應付債券(主要是同業存單)占比由2009年的2.12%增長至2018年的11.24%,增幅較為突出;自從央行先后創設中期借貸便利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后,向中央銀行借款占比從2014年開始上升,2018年占比達5.06%,在商業銀行資金來源中占據一席之地。
另外,通過觀察分析發現,城商行資金來源變化的整體趨勢與商業銀行合計保持一致,但其來源結構變化更為明顯,首先吸收存款占比下降幅度為22.79%,比商業銀行多了4.94%;其次應付債券占比上升幅度為14.93%,2018年末占比為16.75%,在2016年超過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款項,成為城商行第二大資金來源。
(三)資金來源成本持續波動
作為資金媒介,商業銀行對資金成本的變化最為敏感,2009年至2018年,商業銀行資金來源成本波動性較強,最高為2014年的2.85%,最低為2010年的1.38%。縱向來看,2018年的整體付息率為2.54%,比2009年上升了1.02%,總體呈上升趨勢;橫向來看,不同類型銀行的資金成本及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市場競爭尤為激烈,資金價格較為公允。
二、商業銀行資金來源變化原因簡析
商業銀行資金來源呈現出上述三種變化趨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直接影響,有些間接影響,各原因之間存在相互聯系。從哲學的角度看,事物的變化離不開內外部因素的共同推動,商業銀行的這種變化趨勢亦不例外,本文將致使商業銀行資金來源變化的原因分為外在原因和內在原因兩部分,接下來將分別對兩部分原因進行闡述。
(一)外在原因
1.利率市場化與金融脫媒相疊加
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推進,首當其沖是商業銀行資金來源成本的上升。長期以來,我國存款利率一直處于受管制的狀態,這種狀態下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有足夠保障,資金成本也較為穩定,而利率市場化則打破了這一局面,它賦予了商業銀行利率自主定價的權利,利率定價機制產生了質的變化,由此帶來商業銀行資金來源結構的改變。但我國商業銀行的利率定價體系尚不完善,跟風效應較為明顯,激勵的市場競爭容易引致“一浮到頂”的沖動,變向的抬高了資金成本。
與此同時,金融脫媒現象近些年愈發明顯,商業銀行的競爭對手從內部擴展到外部。金融脫媒對于企業和居民來說,意味著投資選擇變得更加多元化,隨著資本市場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以支付寶、微信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臺還有互聯網金融平臺的興起與發展,各類理財產品層出不窮,恰逢居民投資理財意識開始覺醒,企業和居民更愿意將資金投向收益更高的產品,受此影響,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持續被其他金融行業分流,穩定性下降,來源結構發生變化,資金成本上升,比如儲蓄存款轉化為單位存款或者同業存款,原先的活期存款理財化。
2.貨幣政策與監管政策變化
2014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一時期宏觀經濟發展的重點在于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等,這就要求央行的貨幣政策做到順時而為。面對經濟新常態,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所發揮的作用略顯不足,鑒于此,央行在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總基調下,不斷進行貨幣政策工具的創新,從操作對象、操作期限、操作利率、操作方式等多個維度進行細化,創設了如常備借貸便利、中期借貸便利、定向降準以及針對臨時流動性進行調節的各種新型貨幣政策工具,當央行使用這些工具的時候,商業銀行作為直接對手方,其在從央行獲取批發性資金來源的同時,整體的來源結構亦隨之發生變化,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中很明顯的變化是,向中央銀行借款科目金額逐年增長。
2016年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去杠桿、防風險的政策基調后,監管力度不斷加強,尤其是加大了對同業業務的監管。同業業務本來是用來解決銀行短期流動性,但是過去幾年同業業務急劇發展背后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基于此,監管機構陸續出臺一些政策表明了強監管的決心,包括提出“單家商業銀行同業融入資金余額不得超過該銀行負債總額的三分之一”、“將資產規模5000億元以上銀行發行的一年以內同業存單納入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同業負債占比指標進行考核”,這些政策直接限制了商業銀行同業負債的拓展規模,從而影響資金來源的總量情況,同時由于部分時期資金流動性較為緊張,商業銀行不得不通過提高存款利率來爭奪存款,進而影響到資金成本。
(二)內在原因
商業銀行本質上是一家企業,為了生存和盈利,需要對自身資產負債進行有效管理,在過去資金來源主要依靠被動負債的時代,商業銀行將更多注意力放在資金運用上面,但隨著金融行業和政策環境的不斷變化,對資金來源的管理變動愈發重要。面對被動負債持續下滑的局面,商業銀行主動求變,一方面通過產品、服務創新繼續爭奪被動負債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轉變經營思路,通過主動負債來擴充資金來源,實現多條腿走路。其中主動負債的規模增長對資金來源結構影響較大,目前市場上主要的主動負債品種有同業存款、同業存單、協議存款、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保本理財等產品。對不同規模的銀行來說,小型商業銀行被動負債規模總量較小,資金來源不夠充足,因此發展主動負債業務的動力大于大中型商業銀行,這也解釋了城商行主動負債占比提升更快的現象。
三、資金來源變化對商業銀行經營的影響與應對策略
商業銀行資金來源的變化是外部環境變遷和自身求變的必然結果,但是這種變化并不意味著是朝好的局面發展,用主動負債替代被動負債,對商業銀行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一面在于主動負債渠道廣、靈活性強,可以快速獲取批發性資金,對資金來源總量是很好的補充,能夠改善自身流動性,增強資金運用的空間。消極的一面在于主動負債受市場供求關系影響較大,資金來源的穩定性不強,加大了流動性風險管理難度。此外,主動負債資金成本相對較高,商業銀行的利差空間遭受擠壓。如何在資金來源總量、結構和成本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是商業銀行長期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沒有最優解,需要結合內外部情況及時調整,本文提出以下幾點策略供參考之用。
(一)相機抉擇,適應環境變化。緊盯我國宏觀經濟和政策環境變化,充分掌握市場資金情況,根據自身需要,處理好總量與結構的關系,穩步拓展多元化資金來源。商業銀行要積極適應資金分流的現狀,加強與基金公司、證券公司、支付機構等非銀機構的合作,拓展第三方存管、證券公司托管結算賬戶、備付金等領域的合作空間。根據同業存單、向央行借款、發行債券等不同負債品種的功能特征,要及時、靈活調整負債定價策略,更加貼近市場,掌握好配置的時機、規模和期限,盡可能降低整體資金成本。與此同時,商業銀行要順應監管要求,貫徹執行金融“去杠桿”政策,找準主動負債拓展的“度”,否則就很有可能由于違反監管規定而增加自身所面臨的政策性風險。
(二)存款立行,持續拓展低成本被動負債業務。雖然商業銀行在被動負債的拓展上面臨著巨大的競爭與挑戰,但被動負債仍然是商業銀行經營賴以存續的重要基礎,而且在監管趨嚴的大背景下也,被動負債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為此,商業銀行要堅持咬住存款立行的經營理念不放松。在新形勢下,商業銀行可以從多個方面鞏固和發展被動負債業務。一是拓寬業務場景,通過挖掘不同地區和客戶的實際需求,將銀行服務植入相應的需求場景,通過抓支付結算、代收代付、代繳費和代發薪、資金清算等,大力拓展結算性存款,切實提高低成本核心負債在被動負債中的占比,增強資金來源的穩定性。二是營銷理念要由存量向流量轉變。目前,越來越多的客戶傾向于將存款以活期的形式留存,以此來保持資金流動性,商業銀行不應局限于單一客戶的存量,而是要通過結算流量帶動存款存量,穩步增加資金來源。三是落實科技賦能金融,提升資金管理能力。商業銀行應吸取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優秀經驗,探索將大數據等技術手段應用于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加強對客戶資金流向的全流程跟蹤,實現對資金流向規律的把握,充分了解客戶資金動向,為留住客戶資金提供有效信息。
(三)客戶導向,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對于商業銀行而言,最重要的資源就是客戶,所以要持續加強客戶關系的維護。一是積極通過各種渠道,將自身的各項負債產品等內容進行廣泛和精準宣傳,提高客戶獲取相關信息的效率和可能性。二是構建客戶分類體系。積極運用新的技術手段,充分挖掘客戶個人風險偏好、產品偏好等信息,最終形成客戶畫像,構建出差異化的產品體系和精準營銷體系,針對不同客群設計差異化的定價和產品服務方案,實施精準營銷,提高產品服務與客戶的契合度。三是商業銀行要建立完善的培訓體系,提高從業人員的服務能力和職業素養,沉下心、沉下身、沉下力服務客戶,做深、做透、做實客戶,不斷改善和優化工作流程,推出多種形式的個性化服務,改善和提升客戶體驗,以及來增強客戶黏性。
參考文獻
[1]陳一洪.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變化的風險收益分析——基于50家城商行動態面板數據GMM方法[J].北京社會科學,2017(1):119-128.
[2]陳雪.利率市場化形勢下提升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水平的思考[J].時代金融,2016(01):72-73.
[3]馮曦明、李朝霞、郭曉輝.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結構的影響[J].商業研究,2016: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