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適應煙草行業改革發展的新要求,積極探索煙葉流通方式變革,進一步規范企業經營行為,提升購銷質量水平,健全原料保障體系,遵義市煙草公司始終嚴格落實國家局、省局各項政策和原收原調工作要求,持續夯實煙葉收購基礎,完善煙葉經營流通模式,為此,在基于煙葉原收原調模式的基礎之上,遵義市煙草公司結合自身煙葉倉儲實際情況,對煙葉倉儲精準管控系統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煙葉倉儲;精準管控;原收原調
1.研究背景意義
當前,中國煙草行業正在從傳統商業向現代流通邁進,煙葉流通方式的變革創新是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煙草行業工作的重中之中,它對促進中國煙草業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作為全國煙葉重點產區及2007年第一批原收原調試點單位,遵義市煙草公司始終嚴格落實國家局、省局各項政策和原收原調工作要求,持續夯實煙葉收購基礎,完善煙葉經營流通模式;同年,遵義市率先著手探索條形碼(一維碼)在煙葉物流信息化領域的應用,建立了“一打三掃”模式的煙葉原收原調系統,確保了全市煙葉原收原調工作的規范、有效開展。經過多年探索實踐,已形成頗具行業代表性的業務管理模式,但隨著業務的逐步深入及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之前的系統已逐漸無法滿足管理需要。
因此,需要開發一套新的煙葉倉儲數字化管理系統,來進行對倉庫管理的總體的整合,也就是煙葉倉儲精準管控系統。它不但可以滿足現代物流中配送運轉模式的要求,適用于大規模繁忙物流配送,確保供應鏈的高質量數據交流,同時,通過從收購點就開始的追蹤解決方案以及在供應鏈中提升其透明度,可以有效遏制煙包流轉混亂無序無追溯,能夠在煙草專賣及內管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2.技術思路及技術關鍵
2.1技術思路
結合煙葉物流業務現狀,借鑒互聯網“微服務”技術架構,融合“互聯網+”新技術力量,對傳統煙葉技術框架進行革新再造,創建強內聚(統一平臺、資源共享)、松耦合(多端協同、應需配置)的“云+端”現代煙葉物流信息化應用生態格局,實現云端凝練合一、前端百花齊放的全新應用模式,不斷利用端的覆蓋面和粘性,推動物流業務模式的創新。
較之于傳統的IT架構;互聯網“微服務”技術架構優點在于:
一是較煙葉基礎軟件所采用的單體架構,“微服務”架構更加適合行業級、企業級的龐大應用生態,支持高并發、大數據,將極大地降低“大集中”部署的風險,節約行業投資。
二是可滿足PC、移動、微信多端一體、協同應用的需要,將極大提高應用的便利性,更好滿足在移動辦公及服務需求。
三是該架構是按流程節點進行拆分封裝的超細粒度的獨立服務,能夠避免一個小修改引起整個系統重新部署的問題,迭代便捷、簡單,實現快速部署,能夠很好地解決行業經營流通模式變革造成的需求變更問題。
2.2技術關鍵
當前遵義煙葉物流管理主要使用2007年開發的一維條碼煙葉成包追蹤管理,經過多年來的運行,存在著與實際業務管理不匹配、煙包標簽易掉落易損壞等諸多問題,難以實現入庫煙包的精準化管理目標。而煙葉倉儲管理無信息系統支撐,仍以人工記錄原始票據進行分析匯總,難以實現倉儲過程信息化管理要求。
通過改進優化作業流程來提高工作效率。如原流程實行包包掃碼、包包稱重,每個煙包都需在電子秤上搬動兩次(一上一下),工人工作強度大、效率不高,將該流程修改為手推車過磅、五包一磅,降低了工作強度提高了入庫效率。
應用倉儲智能化策略,提升管理水平。煙葉入庫前對倉庫貨位進行精細規劃,包括貨位布局、庫容規劃、存儲內容規劃,再根據出入庫作業需求分析庫位存儲情況、庫存庫齡情況,提供相應的智能化策略支持。
通過煙葉物流的信息采集和物流跟蹤,實現煙包粒度的精準作業,促進工作規范和提高煙葉物流管理水平,解決煙包可視化及運輸、倉儲管理的介質識別問題。
3.研究內容
(1)業務規劃。研究如何通過信息化實現對倉庫貨位、倉管人員、原料組織流向、營銷調撥規劃等業務,達到資源合理規劃配置,保障業務良好運行。
對“原收原調”相關的業務運行規則進行設定,保障整體“原收原調”系統流轉的規范性和有效性,業務規劃主要包括站點調運流向規劃、調運品種規劃、煙葉產地規劃、倉庫貨位規劃、購銷單位管理和到貨地點管理。對倉庫貨位、倉管人員、原料組織流向、營銷調撥規劃等業務實現信息化管理,達到資源合理規劃配置。
(2)計劃調度。研究如何通過計劃調度管理,對煙葉購銷計劃進行有效監管,細化對合同類型、調撥流向、煙葉品種、等級、調運量、執行時間等過程的控制,達到精準調撥管控需求。
(3)交接入庫。研究如何以復檢結果對煙包過磅入庫,結合倉儲實際作業流程和管理需求,優化改進作業流程,實現及時入庫,并將交接入庫結果反饋到收購點,保障賬、卡、物的相符一致。
(4)倉儲管理。研究煙葉倉儲管理的智能化策略,包括入庫貨位的分配及存儲數量提示等入庫策略,先進先出等出庫策略、翻包時間預警提醒等在庫管理策略。一是為中心倉庫提供煙葉進、出、存管理的模塊。根據倉儲管理智能調度下發的操作指令,提供入庫貨位分配及存儲數量提示等智能化策略,進行標準的倉儲入庫、出庫、庫內管理作業,同時結合物聯網技術自動采集物流作業過程數據,為物流分析監控科學、準確、及時的過程數據,從而達到物流標準化管理和提高倉儲作業效率的目的;二是為中心倉庫提供勞務用工管理模塊。根據倉庫管理作業量,對煙包入庫、庫內轉運、出庫各環節用工量進行采集,設定各用工環節計費單價及標準,實現各環節勞務用工費用管理,為勞務用工資金支付提供有效憑證,從而達到降低、控制勞務用工的精準管控目的。
(5)調撥出庫。研究如何根據計劃調度管理,獲取煙葉網上交易網與各工業公司簽訂的煙葉購銷協議,結合煙葉倉儲管理情況,實現煙葉調撥通知單、調撥出庫的綜合管理。實現煙葉銷售調撥管理。與行業煙葉交易系統進行對接,直接獲取交易平臺的工商年度購銷協議和實時購銷合同信息,并以協議和購銷合同為管控依據,形成中心倉庫調撥的計劃,下發給中心倉庫執行,實現遵義市倉儲內部管理與行業煙葉交易系統的無縫對接,提升系統的運行效率,降低出錯機率。
(6)勞務用工管理。通過對煙包過磅入庫、庫內轉運、煙包出庫各環節工作用工量進行采集,設定各用工環節計費單價及標準,實現各環節工作勞務用工費用管理。
(7)物流綜控。采用可視化圖形方式,展示倉庫庫位煙葉存儲情況(包含庫房平面圖、庫房垛位布局圖)、煙葉進銷存、煙葉調撥流向等即時現狀,直觀、快速掌握煙葉進入煙葉庫的各環節管理情況。對調運、倉儲作業層提供的物流過程信息進行匯總分析,為各級領導及管理人員提供相應的物流實時、跟蹤、綜合的信息,使領導及管理人員及時了解物流各環節的情況,便于對各物流環節進行監控。從而達到有效地提升煙葉物流監管水平,加強煙葉物流監管力度,促進公司業務規則和管理制度貫徹執行的目的。
(8)報表統計。根據遵義市公司業務數據需求,提取管理系統相關數據,形成各類煙葉業務報表。
4.研究成效
通過項目的研究及系統的應用,基本達到嚴格規范、降本增效、質量可溯、客戶滿意的應用目標。成效如下:
1、嚴規范、穩秩序:通過對收購、調運業務流程的優化、改造,可有效滿足陽光、透明收購的管理要求,充分體現收購工作“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避免人情因素影響,確保定級眼光統一確保煙葉等級純度提高煙葉質量,維護煙葉收購形象。二是煙葉成包環節,依托“打包賦碼一體機”的應用,實現煙包信息自動寫入,打包數量及等級碼段智能控制,有效保障了當天收購,當天成包的制度落實,避免等級異動,規范流通秩序。
2、高效率、低成本:一是通過精準管理和智能化收購,收購效率將大幅提升,每條收購線收購量從0.2萬擔提升到0.3萬擔左右,提升率近30%,將大大縮短收購時間,為進一步推進站點撤并奠定基礎。二是探索構建覆蓋煙葉流通全流程的自動化輸送及作業,實現運輸、過磅、打包、入庫、出庫全程自動化,有效促進管理減工、設施減工、服務減工、技術減工。三是工商協同及服務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有效提升了煙葉供應鏈的敏捷程度。
3、全流程、全追溯:通過建立物聯網實時感知與即時通訊網絡,實現了煙葉質量正追溯、反追溯,為全面煙葉質量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奠定扎實基礎;一是追溯信息全覆蓋;結合煙包RFID二維碼電子標簽的應用及業務流程梳理,進而實現煙葉收、儲、調等業務全過程關鍵節點信息的實時采集、有效關聯;二是追溯粒度到煙農;通過對打包流程的優化,及“打包賦碼一體機”的應用,做到煙葉及時成包、信息即時綁定、煙包即時賦碼,做到煙包煙農身份的可追溯性,為煙葉質量溯源體系建設提供良好的支撐。
5.結語
本文以遵義市煙草公司煙葉倉儲精準管控系統為研究基礎,對煙葉倉儲的業務規劃、計劃調度、交接入庫、倉儲管理、調撥出庫、勞務用工管理、物流綜控、報表統計八大方面進行研究分析,最終達到嚴格規范、降本增效、質量可溯、客戶滿意的應用目標,進而實現煙葉提質增效、煙農降本增收及工業滿意均有重大現實意義,進而實現煙葉提質增效、煙農降本增收及工業滿意均有重大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國內外物聯網研究現狀及展望[J].杜經緯,李海濤,梁濤.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13(03).
[2]A卷煙廠成品庫倉儲管理存在問題與改進研究[D].林雨晴.安徽財經大學2019.
[3]基于大數據的煙葉質量評估平臺的設計與應用[J]. 高榮,孫忱.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4(24).
[4]RFID技術在煙草物流中的應用效果[J].賴如勤,于閩,陳玲.中國煙草科學.2016(02).
[5]RFID技術在后方倉庫信息管理系統中的應用[J].孫劍橋,萬華,李志強.電子制作.2013(11).
[6]基于RFID技術的煙葉倉儲管理系統設計[D].黃河忠.廈門大學2013.
[7]基于RFID的煙草企業倉庫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D].陳霆.上海交通大學2012.
[8]基于RFID技術的物流倉儲標準體系研究[D].虞萬.華南理工大學2011.
作者簡介:張宏剛,1979年3月生,男,漢族,貴州省遵義市人,畢業于云南大學軟件工程,在職研究生,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