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演員翟天臨近日被曝出在北京電影學院讀博士研究生期間,發表的一篇學術性質文章有疑似抄襲行為。翟天臨在直播時說的一句“知網是什么東西”,在整個春節期間一直霸占熱搜。網友對翟天臨的質疑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其在求學期間發表論文有沒有達到學校對博士生的基本要求;二是其是否涉嫌學術不端;三是沒有從知網上查詢到其博士學位論文,其博士論文含金量究竟如何;四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錄用其為博士后,是否嚴格按照錄用博士后的標準。
前三方面問題需要北京電影學院調查、回應,而基于北京電影學院的調查、處理,北京大學也需要做出進一步回應。
大學的調查、回應,極為重要。因為學術不端、混文憑不只是個體問題,而是涉及大學教育和學術聲譽的重大問題。我國博士培養規模已經世界第一,但是博士培養質量不高的問題一直遭受社會質疑,不認真調查、處理翟天臨事件,將會嚴重影響我國大學的公信力。而在調查、處理翟天臨“論文門”事件后,我國大學還需要反思如何真正提高博士培養質量。
要求博士生在求學期間,必須發表規定數量以及期刊檔次的論文,是我國大學提高博士培養質量的做法。這一做法其實是存在爭議的。首先,這是對導師無法嚴格要求博士學位論文的“修補”,把發表論文作為博士生進行學位論文答辯的前置條件,但這樣一來,反而降低了導師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要求,甚至有的導師配合學生一起應對發表論文的要求。其次,博士生還沒有接受系統的學術訓練,就被要求撰寫發表論文,這導致學術研究急功近利,催生學術不端。
根據北京電影學院2018年博士畢業申請學位要求,2014、2015級入學的博士生須將個人獨立或與博士生導師聯合(博士生本人為第一或第二作者)已在期刊上正式公開發表的至少兩篇學生論文附后,不接受用稿通知。因此,翟天臨要獲得博士學位,必須達到學校的基本規定,但從目前曝出的信息看,他并沒有達到規定的要求。而且其中《談電視劇〈白鹿原〉中“白孝文”的表演創作》一文的查重檢測報告顯示相似度超過50%、知網上文字重復比為40.4%,總字數2783的文章中重復字數多達1125個。與此文有超高相似度的兩篇文獻是發表于多年前的《一個有靈魂深度的人物——〈白鹿原〉之白孝文論》和《〈白鹿原〉白孝文人物分析》。這說明,就是對發表論文的規定,學校(導師)也沒有嚴格執行,而是“放水”。那么,對于博士學位論文,導師會嚴格要求嗎?有網友認為翟天臨被學校作為特權學生“優待”,可以輕松混到博士文憑;還有網友擔心,這恐怕不是個案,而是帶有某種普遍性,大學不重視教育和學術聲譽,而是用教育資源和學術資源進行某種利益交換。
重視教育聲譽與學術聲譽,并用導師的教育聲譽和學術聲譽來保障博士培養質量,是發達國家實行導師制的內核。即導師有高度的教育和學術聲譽意識,由此可對招生、培養、學位授予負責。但我國的導師制,卻只是名義上的導師制,導師沒有招生、培養自主權,原因是大家對導師并不信任,甚至有人呼吁博士論文答辯要實行“導師回避制”,這與發達國家一流大學,由導師邀請幾位教授朋友進行博士學位論文答辯,是完全不同的景象。此次翟天臨“論文門”事件,其導師也被卷入其中,學歷以及發表論文受到質疑。
很顯然,讓導師有教育和學術榮譽感,這是實行導師制,保障博士培養質量的關鍵所在。而要讓導師有教育和學術榮譽感,必須推進教育和學術管理、評價去行政化和去功利化。必須指出,當前大學辦學存在的行政化和功利化傾向,讓很多教授感覺不到教育和學術的榮譽與尊嚴,甚至調侃自己是“學術民工”,帶博士生、發表論文、申請課題,都不過是掙工分而已。這是大學頻出學術不端事件的根源,也嚴重影響大學的進一步改革。
我國大學的進一步改革,要讓大學回歸教育家辦學,要落實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和教師的教育自主權,這樣,大學才會成為社會的燈塔,遠離各種教育與學術丑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