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曉義


什么是學生發展指導
“學生發展指導”起源于19世紀末的美國。當時美國發現經過高中教育之后的學生無法很好地適應工業化革命所帶來的要求和挑戰,于是在波士頓建立了第一家職業指導中心,對學生進行職業方面的指導。20世紀20年代開始,隨著心理衛生運動、心理測量運動的發展,學生發展指導內容由單純的職業指導擴大到學生個體生活的各方面,擴大到關注學生的適應性問題。今天,學生發展指導在國際上已經發展成為關注學生學業、個性社會性和生涯等方面發展的一項成熟的運動。無論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還是馬來西亞、尼日利亞、菲律賓等一些發展中國家,都已經建立了較為成熟的發展指導制度,不僅建立了與學生發展指導有關的國家法律法規,而且還形成了如美國的“綜合性發展指導模式”、法國的“方向性發展指導模式”、日本的“生活指導模式”、我國臺灣地區的“教訓輔三結合模式”等成熟的學生發展指導模式,在促進學生學業、個性社會性、生涯等方面發展,以及減少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等方面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果。如今,學生發展指導已經成為與教學、管理并重的現代學校三大職能之一。
我國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努力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而“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的理想、心理、學業等多方面指導”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新一輪高考改革的啟動,對學生發展指導的需求日顯迫切,我國的心理學和教育學工作者,以及一些地區和學校也開始來越多地關注學生的發展和發展指導,紛紛探索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發展的方法和途徑。
國內外有眾多的學者對學生發展指導進行了概念的界定。基于這些界定,我們認為,學生發展指導是學校在教學任務外,為全體學生在品德、心理、學業、生涯、生活等方面提供的課程活動、團體輔導、個別指導等一系列服務,旨在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一概念強調了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學生發展指導是學校在完成教育任務之外向學生提供的各種服務,學生發展指導不能取代學校應該完成的教學任務,而是學校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個有益補充,起到促進教學的作用;第二,學生發展指導面向的是全體學生,而不是部分或者個別學生,是以改變傳統心理健康教育以解決少數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為主的模式;第三,學生發展指導應該涵蓋學生發展的方方面面,包括品德、學業、心理、生涯和生活等方面,是全方位、系統的指導,需要學校各個方面的參與和協作;第四,學生發展指導包含了不同水平的指導,有面向全體學生的發展指導課程等指導形式,也有面向部分學生的團體輔導等指導形式,還有面向個別學生的個別指導等指導形式;第五,學生發展指導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尋找適合每個學生成長的路徑,改變過去長時間實行的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和要求,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管”,就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所強調的那樣,“關心每個學生”“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貫徹“以學生為本”的發展指導原則
在開展學生發展指導工作的過程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才能更好地體現“以學生為本”的原則。
了解學生的發展需求。發展需求是學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按照心理需求滿足理論,對其心理需求的滿足是成為學生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然而,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個體已有發展水平、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所處地區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學生會表現出不同的發展需求。我們要促進學生發展,就必須首先了解和掌握學生的發展需求,然后提供能夠滿足其發展需求的發展指導。
調查全國10個省市84所普通高中學校近25000名高中學生,我們發現,在發展需求方面,不同省市、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校的學生既存在共同性,又存在差異性。共同的一點是都將人際交往的需求排在第一位。選擇人際交往需求的學生比例超出60%,顯示出高中學生對人際交往的重視。但不同省市、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校學生的發展需求也表現出很多不同特點,如北京等大城市的高中生對生涯發展的需求很強烈,但一些中小城市的高中生把學業發展的需求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即使同一學校不同班級的學生的發展需求也存在很大不同。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了解和把握學生的發展需求,僅僅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提供我們認為對學生有用的東西,就很難做到有的放矢。
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發展心理學的很多理論(如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舒伯的生涯發展階段理論)均表明,個體不同領域的心理發展可以分成不同的階段,不同階段會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發展特點,每個階段都有其要完成的主要任務。個體只有完成了所處階段的任務才能順利地進入下一階段,否則,其發展可能就會受到影響,出現問題。因此,像美國、芬蘭、英國,以及我國的香港地區和臺灣地區制定了不同學齡段學生需要完成的發展任務。美國學校咨詢委員會提出,學生要完成如下三個方面的發展任務:(1)學業——認識個人素質、教育和受訓,以及工作之間的關系,決策、目標設定、問題解決和溝通能力等;(2)生涯——具備做出生涯計劃的知識和技能,從學校到工作的順利過渡等;(3)個性社會性——認識和欣賞自己,認識和理解他人,認識和感激家庭等。我國也提出了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理論框架,提出了包括三大領域六個方面的18種能力。學生發展指導必須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特點,提供適合其發展規律和特點的指導,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和成長。這也符合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
尊重學生的發展潛力和速度。學生心理發展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和霍蘭德的職業性向理論等都告訴我們,學生具有不同的發展潛能和傾向。個體在實際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智能是多種多樣的,如音樂、言語、邏輯、視覺等。由于個體所擁有的智能的不同,使得有的學生更擅長于文化知識的學習,有的學生更擅長于藝術創作,有的學生更擅長于體育運動。也由于個體所擁有智能的不同,個體適合的職業類型也存在不同,有的更適合于研究性的職業,有的更適合藝術性的職業,有的更適合社會型的職業等等。就連學習方式,不同的學生也存在差異,有的學生屬于聽覺型的,有的學生屬于視覺型的,有的學生屬于動手型的。不止如此,每個學生的發展速度和節奏也有差別。與同年齡段的學生相比,有的學生發展速度與此相當,有的發展速度超前,屬于早熟型,而有的發展速度比較緩慢,屬于晚熟型的。由于學生發展潛力和速度的差異,我們就應該摒棄過去按照統一的標準諸如學習成績、考上好大學來要求和衡量學生是否成功的做法,了解并尊重學生的發展潛力和速度,尋找適合每個學生的成長路徑,提供適合他們成長和發展的指導,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如何更好地開展學生發展指導
在對國內外已有學生發展指導模式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經過幾年的理論和實踐探索,我們提出了“學生全方位三級發展指導模式”。該模式由指導理念、指導制度、指導內容、指導形式和指導步驟5大模塊組成。指導理念包含9大理念的轉變,指導制度包括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和發展指導組織結構的建立,指導內容包括品德、學業、心理、生涯和生活5個方面,指導形式包括三級指導,指導步驟分為5個具體可操作的步驟。由于篇幅的限制,我們重點對指導形式進行闡述。下圖呈現了三級發展指導模式。這個模式既關注到了全體學生的發展,又關注到了每個學生的發展。
面向全體學生的一級指導。一級指導面向全體學生,其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采用的形式包括發展指導課程、學科滲透、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等。我們對全國84所高中學校的調查發現,由于學業方面的壓力,即使那些很重視學生發展的學校,開展發展指導課程的時間也非常有限,而且隨著年級的升高,開展發展指導課程的時間呈下降趨勢,造成發展指導課程在促進學生發展和減少學生心理行為問題方面并沒有顯著的作用。不管增加多少發展指導課程的時間,也只是非常少數的老師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因此,為了營造更好的氛圍,讓更多的老師參與其中,做到“全員參與”,開展學科滲透是非常好的一種方式。學科滲透是擔任學科教學任務的老師在其教學過程中,滲透學生發展的有關內容,使學生更好地認識每門學科與自己發展的關系,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和動機。
此外,學校還應增加社會實踐。社會實踐是學生了解社會,了解自己所學與社會發展和應用關系的一種方式,也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一種方式,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改造,深受學生的喜愛,也符合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杜威“從做中學”的思想、倫特的社會認知生涯理論對“學習經驗”的強調。而且,我們對84所高中生的調查發現,社會實踐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學業、個性社會性和生涯的發展,減少學生的抑郁和焦慮情緒。
面向部分學生的二級指導。二級指導面向的是部分有特殊需要和發展困惑的學生,目的是促進這些學生的發展和預防其問題的發生,采用的形式包括選修課、社團、講座和團體輔導等。一般而言,普通高中學校都開有選修課、社團、講座和團體輔導,需要注意的是,應該基于學生的發展需求開設相應的選修課、社團、講座和團體輔導。
面向學生個體的三級指導。三級指導是真正意義上的個別指導,也是貫徹落實“尋找適合每個學生成長路徑”的一種重要方式。國外已有研究發現,個別指導在促進學生發展方面的效果要好于發展指導課程的效果。個別指導常采用的一種方式就是導師制。我們國家很多學校也在實行不同形式的導師制,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和探索。我們的全方位三級發展指導模式在三級指導中提出了三級導師制。
此外,學校要圍繞導師制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包括導師的任職資格、工作內容、工作時間,以及考核方式和標準等,以確保導師制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