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紅梅
三河市特殊教育學校成立于2004年2月,學校面向社會招收3?17周歲有聽力語言障礙、智力障礙的少年兒童,是一所集學前教育、九年義務教育、兩年職業教育為一體的全日制寄宿學校。
學校以“幸福”理念為核心,力求讓每一名學生感受學校生活的幸福,具備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讓每一名教師都有職業幸福感,具備創造幸福職業的能力,從而使學校在師生的幸福成長中獲得可持續發展。針對殘障孩子的發展需要,學校以“身體康復、心理矯治、學習發展、職業培訓、就業安置”為辦學思路,以“用愛呵護,傾心澆灌,補償缺陷,育殘成才”為辦學宗旨,以促進殘疾兒童少年發展為本,以提高殘疾學生適應社會生活能力、滿足殘障兒童受教育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為目標,以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水平、促進內涵建設為工作重點,深入探索“教育、康復、就業一體化”的辦學模式,全力打造管理規范化、教學康復特色化、設備現代化、環境花園化的聽力和智力殘疾兒童教育、康復、技能鍛煉基地,切實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奠基。
強化師資,做學生前行的點燈人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要想提高特教的質量,就必須打造一支師德高尚、甘于奉獻、業精技強的師資隊伍。多年來,三河特教學校多措并舉,加強師資建設,培養具有愛心與責任心的優秀“點燈人”,為孩子們照亮前行的路。
首先,加強師德教育。通過學習、座談、演講,讓教師樹立職業榮耀感和尊重意識,把“愛”作為所有教育行為的前提。為使教師工作起來更加游刃有余,更好地為學生提供高品質的教育,學校盡一切可能為教師創造學習機會,聘請中國臺灣資深特教專家鮑亦君教授為學校教育咨詢指導專家,定期對全體教職工進行系統培訓。時代的發展對特教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為更好地適應學生、家長和社會的需求,學校特別重視教科研工作,引導教師在研究中學習,在研究中提高。在專家的指導下,學校為每位學生建立《學生培養檔案》《學生成長記錄》,通過個案研究的方式對每個學生進行“觀察-問題研究-教育實施-評估-再觀察”的螺旋式培養,對每個學生成長問題的成因進行分析并制定出針對性的教養策略。2014年學校立項“關于聽障學生校本課程的研究”和“關于智障學生的支持化培養方案”兩個校本課題。這些研究,來源于教學,又回歸教學,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學校教育質量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同時,學校積極為教師營造和諧的成長環境,給教師以更多的人文關懷。學校拍攝了專題宣傳片,把各級領導請到學校,讓社會各界感受特教教師的奉獻精神和別樣風采,為教師爭取更多的發展機會。同時,在生活上關心教師,在評優評先上做到公平、公正、公開,讓教師多一份歸屬感,以職業為榮,為事業而戰,在特教崗位上詮釋平凡中的榮耀與偉大。
個性化教育,讓學生舒展夢想之翼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觀念的不斷更新,加之殘障兒童類別的不斷復雜化,特殊教育越來越從原來的“殘疾—康復”向“支持—生活質量”轉變,特教學校的教育任務從完成學生在校期間的教育任務向為學生一生的生存發展奠定基礎轉變。由于殘障兒童的差異性非常大,因此實施個性化教育無疑是最理想的教育模式。基于對當下特殊教育任務認識和理解,三河特教學校以“尊重”為前提,大力實施“個性化教育”,幫助學生在知識、技能、心理等方面做好充分的準備,滿懷信心地去迎接未來的挑戰。
依托特色課程,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需求。針對殘障學生的實際需求,學校確立了“文化教育是基礎,職業教育是關鍵,藝體教育是亮點,康復教育是特色”的辦學思路,并通過課程來加以落實和實施。
學校努力建設好“五個課程”,即:通過語文、數學為所有學生打好文化基礎;通過語言訓練、體能訓練、感統訓練、心理訓練等康復課程增強學生體質;通過家政、烹飪等生存課程讓學生學會自理和生存;通過音樂、繪畫、手工制作等藝術課程讓學生多渠道地表達內心感受,實現自我認同;通過計算機、茶藝、縫紉等職業課程讓學生可以就業、自強并為社會創造價值。
此外,“主題課程”也是學校實施特色教育的重要載體。主題課程是在一個大的主題下整合了不同學科、不同教育資源的綜合課程,其具有順序性、聯系性和統整性,能更好地適應學生的個別化需求,成為實施個性化教育的最佳依托。學校設置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主題課程。如培智三年級主題活動“我會交朋友”,通過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綜合評估,讓學生學會認識自我、自我介紹,并根據目標設計了綜合、唱游、繪畫三個活動。在綜合活動中,有整體活動《體驗舞會》,分化活動《我的著裝最漂亮》;唱游活動有游戲《磨豆謠》《沙錘舞》;繪畫活動有《有趣的小人》等。該主題歷時一個月,每個活動配有多個分組活動,每次活動后都有2~3個分級作業,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完成同等級的作業。此類主題課程,學習內容緊密相關,延續性很強,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手段學習同一個內容,圍繞一個教學內容延伸成多種發展目標。主題課程的課程結構隱含了多種教育功能,使教育價值得以最大化。
除增強課程的針對性外,學校還為學生制定了個別化教育方案,并引導教師養成科學評量的習慣,將形成性評量與終結性評量相結合,從而使教師更加準確地把握學生的發展和課程實施,使教學活動更加有的放矢。
延伸教育觸角,把關愛送到每個家庭。首先通過家訪,讓全體三河特教人真切地了解殘疾孩子家庭因殘致貧、因殘致困的現實,感受殘疾孩子背負的沉重的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以激發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努力將愛心播撒到每個特殊的家庭。
其次,學校制定了“0拒絕”招生原則,所有到校報名的學生全部可以試讀1?2周,能住校的住校,不能住校的走讀;通過試讀還是不能適應的,對家長進行指導,讓家庭先行訓練,隨時可以再入校試讀,直到能上學為止。這種做法讓家長看到了希望,即使孩子殘疾程度再嚴重,也有機會就讀和學習。
再次,摸清生活不能自理、不適合進入學校的殘障學生情況,采取家訪、送教入戶、定期向殘障家庭開放等形式,讓所有的殘障學生體會社會的關愛,使特殊教育向家庭延伸得更深、更廣。學校每年還聘請專家對所有家長進行一到兩次關于教育方法、心理疏導等方面的培訓,使家庭教育更加科學有效,家校配合更加密切,為孩子的成長加油助力。
優化辦學條件,為學生構建溫暖家園。要讓特殊兒童享受優質教育,還必須有完善、先進的硬件設施做保障。三河特校配備了高標準的教學、辦公、監控設備,開辟了律動、語訓、測評、康復、職業技能等專用教室,擁有無線調頻、啟音、啟慧等專業教學設備及配套資源。2014年,學校投資20萬元,建立了一個高標準的感統教室、一個體能訓練室、一個繪本閱覽室和一個心理咨詢室。感統教室的器材全部由專家根據學生情況和場地設計配備,可最大程度康復學生的多種能力。圖書閱覽室配置了價值8萬元的繪本,為殘障孩子打開了另一扇窗。學校是“河北省人文關懷心理疏導示范點”,建有正規的心理咨詢室。心理咨詢室內設心理沙盤和心理宣泄等專業設備,既是學生心靈休憩的港灣,又是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矯治的專業場所。配備了一名具備二級心理咨詢師資格的專職心理教師,通過科學專業的心理輔導,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心理矯治,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學校以“綠色、低碳、環保”為主題,建有殘疾人勵志簡介、師生作品展、模擬區角、精品文化長廊、學生休息區等各具特色的文化設施,發揮校園環境文化的管理功能和育人功能。在這個溫暖的教育家園中,讓孩子找尋自我、認同自我、悅納自我、超越自我,向著未來,揚帆起航。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幾年來,學校的教育質量穩步提高,畢業生就業率達到80%,學生的書畫作品及文藝節目多次在上級組織的活動中獲獎;多名教師榮獲廊坊市特殊教育先進個人、市級骨干教師、十佳道德模范等光榮稱號;學校屢次獲得廊坊市級“特殊教育先進集體”“先進基層黨組織”,三河市級“實施精細化管理先進單位”“教學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殘障兒童對于社會而言是弱者,或許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能被人們了解和完全接納。作為特殊教育學校,以創新的思維帶動社會接納他們,以扎實的行動為他們謀求最大的發展,以無私的愛、科學的教育方法,滿足他們的成長需求,我們責無旁貸、義不容辭。每個生命都是珍貴的存在,都值得呵護與禮贊。三河特教人愿把月光的瑩潔剪裁,融成平等的眼神;把陽光的燦爛收集,涂抹溫暖的雙手;將花朵的芬芳采擷,氤氳真誠的心靈——讓那些“折翼天使”也能快樂飛翔,幸福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