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然 呂曉東 龐立健





摘要 目的: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對《中國方劑數據庫》中有關五味子方劑進行系統的收集、整理、挖掘,探討其應用配伍規律。方法:選取《中國方劑數據庫》,篩選整理出包含五味子的方劑,借助SPSS 19.0統計軟件與SPSS 14.2統計軟件等數據挖掘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藥物頻數頻率、性味歸經、主治分析、因子分析、關聯規則分析等,從而對其基本用藥及藥物配伍規律進行分析。結果:共篩選631首有關五味子的方劑,除五味子外共涉及中藥217味,共計使用16類中藥,使用頻數最多的前3類藥物有補虛藥、化痰止咳平喘藥、解表藥。五味子常與溫性藥物、甘味及苦味藥物進行配伍。五味子最常出現于治療肺系病證的方劑中,頻率高達55.09%,其次常用于治療脾胃病證。五味子與一些高頻藥物的藥量配伍比例以常以1∶1為主,通過對高頻藥物進行因子分析,提取出23個公因子。關聯規則分析顯示共得到與五味子配伍有意義的藥對及含五味子的藥組共39個,其中包括20條二元矩陣、13條三元矩陣、6條四元矩陣的藥對與藥組關聯規則。結論:通過對含五味子方劑以及與五味子配伍的中藥探討得出,常與五味子配伍的藥類為補虛藥,與五味子構成的方劑一般以治療肺系疾病居多,因子分析顯示可將23個公因子概括為常與五味子配伍的中藥,關聯規則顯示五味子→人參、甘草,五味子→茯苓、人參、甘草等為常用藥組。這些不僅體現了醫家們理、法、方、藥及辨證用藥的規律,同時也為現代醫家組方用藥以及新藥研制提供參考。
關鍵詞 五味子;配伍規律;數據挖掘;頻數頻率分析;因子分析;關聯規則分析
Abstract Objective:To systematically collect,sort out and excavate prescriptions of Fructus Schisandrae Chinensis in TCM Formula Database by data mining technology,and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and compatibility rules.Methods:Based on TCM Formula Database,the prescriptions containing Fructus Schisandrae Chinensis was screened out and collected.With the aid of the IBM SPSS Statistics with IBM SPSS Modeler 19.0 14.2 data mining software,the frequency,nature,flavor,channel tropism,indication analysis,factor analysis,association rules analysis were conducted,thus its basic drugs and drug compatibility law was analyzed.Results:A total of 631 prescriptions related to Fructus Schisandrae Chinensis were screened.In addition to Fructus Schisandrae Chinensis,a total of 217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were involved,with totally 16 kin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used.The top 3 kinds of drugs used most frequently were deficiency tonifying,phlegm-resolving,cough-relieving and asthma-relieving drugs and superficies-relieving drugs.Fructus Schisandrae Chinensis was often combined with warm,sweet and bitter medicines.Fructus Schisandrae Chinensis was commonly used in the prescrip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pulmonary diseases,with a frequency as high as 55.09%,followed by spleen-stomach diseases.The dosage ratio of Fructus Schisandrae Chinensis and some high-frequency drugs was usually 1∶1.By factor analysis of high frequency drugs,23 common factors were extracted.The analysis of association rules showed that 39 pairs of drugs with Fructus Schisandrae Chinensis and drug groups containing Fructus Schisandrae Chinensis were obtained,including 20 pairs of binary matrices,13 ternary matrices and 6 quaternion matrices.Conclusion:Through discussing the prescription containing Fructus Schisandrae Chinensis and its compatibility with Fructus Schisandrae Chinensis,the herbs that often combined with Fructus Schisandrae Chinensis are deficiency tonifying,and the prescriptions consisting of Fructus Schisandrae Chinensis are mostly used to treat pulmonary diseases.Factor analysis shows that 23 common factors can be generalized as Chinese medicine which is often compatible with Fructus Schisandrae Chinensis.The association rules showed that Fructus Schisandrae Chinensis→Radix Ginseng,Radix Glycyrrhizae,and Fructus Schisandrae Chinensis,Poria,Radix Ginseng,Radix Glycyrrhizae and so on were the commonly used medication groups.These not only embody the rules of physician′s principles,methods,prescriptions,medicines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but also provide reference for modern physician′s prescription medication and new drug development.
Key Words Data mining; Fructus Schisandrae Chinensis; Compatibility law; Frequency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Association rule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R282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9.08.055
絡病理論在形成與發展中,始終保持著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思想,充分利用方法學技術探索發展?;诖?,本文將探究在絡病理論架構下的中藥五味子在方劑中的配伍規律,探索其治療慢性復雜性疾病的新思想,為今后臨床科研提供新思路。
五味子主產于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北部地區,故稱為北五味子。味酸、甘,性溫。歸肺、心、腎經。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味酸,溫。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生齊山山谷”。本品五味俱備,唯酸獨勝,雖曰性溫,但溫而能潤,上能斂肺氣而止咳喘,下能滋腎水以固澀下焦,內能益氣生津,寧心止煩渴,外能收斂止汗。中醫中常用于久嗽虛喘、夢遺滑精、遺尿尿頻、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內熱消渴、心悸失眠,臨床應用極為廣泛[1]。方劑湯藥作為中醫臨床用藥的主要形式,蘊含著豐富的配伍規律,因此方劑配伍也極為重要。為進一步了解五味子其應用配伍規律,我們以國家人口與健康科學數據共享平臺和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提供的《中國方劑數據庫》為檢索數據庫,篩選出含有五味子的方劑631首,采用頻數頻率分析、因子分析、Apriori算法關聯規則分析等數據挖掘方法,運用SPSS 19.0統計軟件與SPSS 14.2統計軟件等數據挖掘軟件總結出有關五味子的方劑用藥及配伍規律,開拓和提高臨床應用五味子的組方用藥思路與水平,以對其現代研究和有關中成藥配伍使用更加明確。
1 資料與方法
1.1 數據來源
選取國家人口與健康科學數據共享平臺和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提供的《中國方劑數據庫》中的方劑專題服務數據,包括方劑名稱、藥物組成、功效、主治。
1.2 數據篩選
以《中國方劑數據庫》中的方劑專題服務數據為檢索數據庫,以方劑組成中包含五味子及五味子別名(玄及、會及、五梅子、山花椒、壯味、五味、吊榴[2])為收錄要求,并且明確給出主要方藥成分、劑量、主治。方劑名稱、組成和功效基本相同者,只保留其中一方。
1.3 中藥名稱規范
參照《中藥別名速查大辭典》[3-4]對中藥別名及俗稱予以規范;參照全國高等中醫藥院?!笆濉币巹澖滩摹吨兴帉W》《中藥大辭典》內容予以規范,并對其中藥功效進行歸類。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中藥別名和俗稱:如黑丑、白牽牛歸為牽牛子,元參歸為玄參,芎、芎藭歸為川芎,田七歸為三七等;2)中藥合寫或出現方劑名:如十全大補湯、六君子湯、排風湯等將其補全;將赤芍、白芍統一歸為芍藥;荊芥穗,芥穗統一為荊芥;生地黃、熟地黃統一歸為地黃等;3)中藥炮制或產地名稱:如吳白芷、杭白芷歸為白芷,廣皮歸為陳皮,宣木瓜歸為木瓜,南星、生南星歸為天南星等;4)藥物錯別字以及省略詞:將肉從蓉歸為肉蓯蓉將白斂歸為白蘞,將白芨歸為白及,將青篙歸為青蒿。
1.4 數據錄入
將所納入方劑按照表1格式進行錄入,如果本方劑含有這味藥物就記錄為“1”,反之,沒有這味藥物則為“0”。
1.5 數據分析
應用頻次及高頻藥物頻率分析挖掘方劑所有組成中藥的構成情況,出現頻數按照從高到低的順序排序;應用因子分析挖掘高頻藥物的特征值、貢獻率和綜合得分;采用關聯規則分析中的Apriori算法挖掘處方高頻藥物藥對之間的配伍關系。
2 結果
2.1 藥物使用頻次、頻率分析
按照上述標準,共篩選出藥物組成包含五味子的方劑631首,除五味子外共涉及中藥217味,藥物使用頻數總計6 668次,使用頻數最高的中藥為甘草,在631首方劑中共使用390次,使用頻率為61.90%;其次為人參,共使用297次,使用頻率為47.14%。使用頻數最高的10味中藥依次為甘草、人參、茯苓、麥冬、杏仁、當歸、陳皮、白術、熟地黃、半夏。將使用頻數>藥物平均頻數(32次)的藥物設定為高頻藥物,共有50味中藥。見表2。
2.2 藥類使用頻次、頻率分析
根據《中藥學》與《中藥大辭典》的藥物功效分類標準,將除五味子以外頻數>10次的103味中藥進行歸類。藥物類別、頻數、頻率見表3。五味子配伍使用的藥類涉及16類。其中,配伍補益藥使用的總頻數為2 225次,高于其他藥類藥物,頻率為32.30%;配伍化痰止咳平喘藥使用的總頻數為1 141次,頻率靠前為16.57%;配伍解表藥使用的總頻數為693次,頻率較高為10.06%??梢娧a益藥、化痰止咳平喘藥、解表藥為五味子的常用配伍藥類。
2.3 高頻藥物性味歸經分析
根據《中藥學》中藥物的四氣五味、歸經標準,對使用頻數最高的前20味中藥進行信息統計,結果見表4。由表4可知,五味子常與四氣中溫性藥物相配伍,平性及寒性藥物次之。在五味中甘味藥與苦味藥物排名在首位,辛味藥物排名相對靠前。五味子常與肺經藥物配伍,其次是脾經、心經藥物。
2.4 關鍵藥對劑量比例分析
按照《中藥學》與《中藥大辭典》中的劑量換算方法,即1斤=16兩,1兩=10錢,1錢=10分,探究使用頻數最高的前五味中藥(甘草、人參、茯苓、麥冬、杏仁)與五味子配伍時的劑量比例。由于甘草常以“調和諸藥”為目的加入方劑,故此處不統計五味子與甘草的比例。排除以組成中五味子以“?!薄吧薄昂稀睘閯┝繂挝患拔磳懨麆┝康姆絼?。令m=配伍藥物劑量/五味子劑量,結果見表5。分析可知,五味子與人參、茯苓、麥冬、杏仁的配伍比例均以1∶1為主,其次為1∶2,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2.5 內科常見主治疾病分析
由于本次選取方劑數據數量較大,經統一整理后,關于含五味子方劑的主治類別較為繁雜混亂,因此將“產后腹痛”“臨經發熱”“惡阻”等婦科疾病,“小腸疝氣”“背癰”“蕁麻疹”等外科疾病,“玉翳遮睛”“綠風內障”等五官科疾病,“麻疹”“痘疹”“大頭瘟”等傳染科疾病及其他不屬于中醫內科學范疇的方劑刪除,只探討內科常見的主治疾病。故將依據全國高等中醫藥院?!笆晃濉币巹澖滩摹吨嗅t內科學》的疾病分類標準,對方劑主治進行歸類,如將“癆瘵”“勞瘵”等統一為“肺癆”,將“咳血”“嘔血”“吐血”等統一為“血證”,將主治不明確或主治涉及多臟腑虛實勞損的方劑排除,最終得到564首方劑。分析可知,五味子常最出現于治療肺系病證的方劑中,達55.09%,尤其是咳嗽、感冒、喘證等病;其次常用于治療脾胃病證,達17.88%,以腹痛、嘔吐等病為主;亦常用于治療中風、頭痛等肝膽病證和虛勞、內傷發熱等氣血津液病證。具體分類結果見表6。
2.6 因子分析結果
本研究通過利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使用頻數大于32次(頻率>5%)的50味藥物進行因子分析,得到各公因子的特征值及貢獻率,計算公因子綜合得分,得到綜合評價結果。結果表明,經檢驗,KMO統計量=0.738,反映各藥物間相關程度較好,適于因子分析[5]。球形檢驗近似=6 586.039,單側P=0.000,可認為各藥物不獨立,取值是有聯系的。見表7。
50味高頻藥物中前23個主成分其累積貢獻率達71.006%,表明前23個主成分基本可以反映全部50味中藥指標的信息,故選擇23味中藥作為公共因子,遂以代替,結果見表8。碎石圖見圖1,旋轉載荷圖見圖2。選擇具有kaiser標準化的四分旋轉法[6],在20次迭代后收斂,得到較好結果:杜仲(0.745)、牛膝(0.782)、肉蓯蓉(0.752)在個體因子F1上有較高的載荷;川芎(0.749)、芍藥(0.721)、當歸(0.694)在F2上有較高的載荷;山藥(0.752)、山茱萸(0.712)、牡丹皮(0.693)在F3上有較高的載荷,以此類推。由旋轉成分矩陣可寫出每個成分的因子表達式,BX1=-0.038×F1+0.169×F2-0.333×F3+0.050×F4+0.022×F5+0.289×F6+……+0.318×F18+0.124×F19-0.019×F20-0.112×F21-0.348×F22+0.075×F23。以此類推,可以得到其余BX2~BX50的表達式。依據個體因子F1中每個指標所對應的系數,得到個體因子F1的表達式,F1=0.072×BX1-0.039×BX2-0.110×BX3+0.079×BX4+0.033×BX5+0.022×BX6+0.022×BX7-0.064×BX8+……+0.015×BX44-0.077×BX45-0.029×BX46-0.018×BX47+0.340×BX48-0.117×BX49+0.049×BX50。以此類推,可以得到其余F2~F23的表達式。
2.7 關聯規則分析結果
運用SPSS 14.2統計軟件的Apriori算法對高頻藥物進行關聯規則分析。在Apriori模型的選項中,設置最低條件支持度為15%,最小規則置信度為70%,共得到與五味子配伍的藥對及含五味子的藥組共59個,經篩選得到比較有意義的藥對和藥組39個,其中包括20條二元矩陣、13條三元矩陣、6條四元矩陣的藥對與藥組關聯規則。圖3中,線條的粗細代表關聯的程度,線條越粗則關聯度越高,反之線條越細則關聯度越低。中藥的配伍應用中,最基本、最有意義的形式是兩味藥物的合用[7]。結果見表9。由表9、圖3可見,藥對以五味子→甘草支持度最高,其次為五味子→人參、五味子→茯苓,其置信度均為100%,與藥物使用頻數頻率所得結果一致;藥組以五味子→人參、甘草支持度最高,達30.38%,置信度為100%;其次為五味子→茯苓、甘草,支持度為27.06%,置信度亦為100%。從關聯規則分析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五味子→人參、甘草,五味子→茯苓、人參、甘草等為常用藥組。甘草→陳皮、人參、五味子以及人參→白術、茯苓、五味子等值得進一步討論。
3 討論
3.1 主要用藥分析
對按照標準篩選出的631個包含五味子的方劑中的217味中藥進行頻數統計,對頻數在10次以上的藥物進行統計分析,一共有113味中藥頻數大于10 193味藥物總頻數為6 254次,根據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中藥學》第二版,將這103味藥物進行藥物分類,共包含16類,主要以補虛藥、化痰止咳平喘藥、解表藥、清熱藥、理氣藥、溫里藥、利水滲濕藥為主。其中補虛藥、化痰止咳平喘藥、解表藥3類藥的累計頻率高達58.93%。這3類藥是方劑中包含五味子的核心藥類。補虛藥的總頻率32.30%,且以補氣藥居多。五味子味酸、甘、辛,性溫。五味子與其他藥合用,效果倍增,如與補陰藥(地黃)合用可滋補肺腎,納氣平喘、補澀結合,生津斂汗,寧心安神,與滋陰藥(麥冬)補氣(人參)藥合用,具有生津復氣,存陰止汗,養陰生津,益氣復脈之效。與利水滲濕藥茯苓合用,有淡滲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利肺止咳之效。氣行則水行,氣滯則水停,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無形之氣,與補氣(黃芪)補血(當歸)藥合用,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止渴,補斂肺氣,益氣養血之功效,與活血(丹參)補血(當歸)藥合用,具有通利血脈,促進血行,消散瘀血,生血活血之功效。《本草思辨錄》:“喘與咳皆肺病,其有腎氣逆而為喘咳者,則不得獨治肺”。從藥物的性味歸經中可得出,五味子常與肺經、脾經、心經的藥物相配伍,可達除煩熱,生津止渴,補虛勞,強陰益精,暖水臟,壯筋骨,明目,滋腎水之力也。上述藥物分類以及單味藥的使用基本能夠體現方劑配伍中與五味子相關藥物配伍的用藥規律及認識。
3.2 關鍵藥對劑量比例分析
通過對這4個常用五味子系列藥對在方劑中主要配伍比例頻次的分析發現,五味子與人參、茯苓、麥冬、杏仁最常用的配伍比例以1∶1,其次為比例為1∶2。同時,根據數據發現,在這4個常用藥對配伍中[8],除去等比的配伍,2種藥材前者用量高于后者的配伍均少于后者用量高于前者的配伍,由此可見,五味子在此些方劑中并不是以君藥而存在,這可能是五味子在中醫方劑配伍中常常充當佐使藥的緣故。
3.3 主治疾病分析
經結果顯示,五味子主要應用于咳嗽、感冒、喘證、腹痛、嘔吐、泄瀉、頭痛、內傷發熱、虛勞、中風等疾病。其中尤以肺系疾病和脾胃疾病居多。肺系疾病中以治療咳嗽數量最多,《金醫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曰:“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青龍湯下己,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而翁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湯,治其氣沖。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干姜、細辛,以治其咳滿”。明代李中梓《醫宗必讀》指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遂配伍用五味子,味酸性斂?!端貑枴づK氣法時論》云:“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肺氣宜聚不宜散,為防辛散藥發散肺氣太過,應以酸性藥五味子加以收斂。五味子收斂以不傷肺氣,使肺的宣發肅降功能恢復,肺宣降有權,開合有度,氣機調暢,肺氣得安,其痰嗽得比。高機體新陳代謝功能等作用。五味子的現代藥理作用主要是收斂,能興奮中樞,有鎮靜、鎮痛、鎮咳及解熱的作用,對代謝及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的作用。
3.4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基本目的就是用少數幾個因子去描述許多指標或因素之間的聯系,即將相關比較密切的幾個變量歸在同一類中,每一類變量就成為一個因子,以較少的幾個因子反映原資料的大部分信息。本研究通過運用SPSS 19.0統計軟件中因子分析方法,對高頻藥物進行因子分析,并探索出五味子組方的相關規律。
KMO統計量為0.739,大于最低標準0.5,適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檢驗,拒絕單位相關陣的原假設(P<0.01),適合做因子分析。結果顯示前23個主成分的累計貢獻率達到71.006%,故選取前23個作為公共因子。從碎石圖特征根曲線的拐點及特征值可以看出,前5個主成分的折線坡度較陡,前23個主成分折線較其他陡,而后面趨于平緩。該圖從側面說明取前23個主成分為宜。通過因子分析法提取出與五味子相配伍的23個公共因子,共解釋了50條數據信息,因子分析能夠很好的解釋與五味子配伍的其他藥物的影響因素以及各因素的影響程度,為區分特征性藥物提供科學依據。因子分析能夠將50個成分變量壓縮成23個特征變量,可以簡單將23中藥概括為常與五味子想配伍的中藥,這些主成分共解釋了71.006%的累計貢獻方差,并消除各主成分之間的相關性使結果更加合理,達到了降維和簡化信息的目的[9]。
有結果可知,前23個主成分(F1~F23)對應的特征根介于4.969與0.829之間,由于提取主成分相對過多,與五味子配伍的方劑藥物過于繁雜,因此難免造成任何一個F1~F31主成分均不能很好的解釋原始變量。參照附表3,對23個主成分初步提取,杜仲(0.745)、牛膝(0.782)、肉蓯蓉(0.752)在個體因子F1上有較高的載荷;川芎(0.749)、芍藥(0.721)、當歸(0.694)在F2上有較高的載荷;山藥(0.752)、山茱萸(0.712)、牡丹皮(0.693)在F3上有較高的載荷。從藥類使用上分析,即以補虛藥、活血化瘀藥、解表藥、清熱藥、祛風濕藥、化痰止咳平喘藥為主。因此,因子分析作為一種數學計算方法,具有客觀的定量評價優勢,是一種新的嘗試性研究方法。
3.5 關聯規則分析
關聯規則又稱關聯挖掘,用來發現在同一事件中出現的不同項的相關性,即找出事物中頻繁發生的項和屬性的所有子集,以及項目之間的相互關聯性,是從大量的數據中發現項集之間的頻繁模式、相關性或因果結構,從而描述一個事物中某些屬性同時出現的規律和模式的分析技術[10]。本研究采用SPSSl4.1統計軟件提供的Apriori方法對藥物與藥物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在中醫藥的研究中主要用于藥物與癥狀、藥物與病機、癥狀與病機等的相關性分析[11]。在本研究課題中,關聯規則主要用于發掘五味子與其他藥物搭配關系。并探索含有五味子方劑的組方規律,本研究將設置參數調為支持度≥15%,置信度≥70%,共得到與五味子配伍的藥對及含五味子比較有意義的藥對和藥組39個,其中包括20條二元矩陣、13條三元矩陣、6條四元矩陣的藥對與藥組關聯規則。可得到支持度高且具有臨床意義的常用的藥對組合有:五味子一甘草,五味子→人參,五味子→茯苓,五味子→茯苓、人參,五味子→杏仁、甘草,五味子→陳皮、甘草,五味子→熟地黃、茯苓,五味子→細辛、干姜,五味子→茯苓、人參、甘草,人參→當歸、茯苓、五味子,人參→白術、茯苓、五味子等。五味子主要是與補氣藥、補血藥、化痰止咳平喘藥、理氣藥、溫里藥、利水滲濕藥等進行不同組合,如收澀藥→補虛藥(五味子→人參),收澀藥→利水滲濕藥、補虛藥(五味子→茯苓、人參),補虛藥→補虛藥、收澀藥、利水滲濕藥(人參→白術、五味子、茯苓)等。上述結果體現了常與五味子進行配對的藥物類別有補虛藥,以補氣藥、補血藥、補陰藥為主,化痰止咳平喘藥,解表藥,清熱藥,理氣藥,溫里藥,利水滲濕藥為主,累計頻率可達81.21%,此結果值得進行進一步討論。
3.6 藥物配伍分析
藥有個性之特長,方有合群之妙用。配伍是影響藥物在方劑中功效發揮的重要因素之一,配伍是方劑學乃至中醫學中的精髓部分,一直為歷代醫家專家學者所重視。因此本研究就選取數據挖掘結果中關聯度較高的、常用的,藥物頻次排名居前,有代表性的核心藥物、藥對進行討論[12]。
五味子-甘草,甘草是中藥復方中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味藥,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等功效,常以佐使入藥,臨床應用頗廣,故有“國老”之稱。而五味子與甘草常配伍的方劑包括人參養榮丸、小青龍湯、天王補心丹等,在小青龍湯中五味子配伍麻黃桂枝細辛復肺宣降收斂止咳,配伍芍藥生津,配伍甘草補氣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甘草具有保肝、抗炎、抗菌、抗病毒、免疫調節等多種生物活勝。甘草和五味子是傳統的解毒、保肝中藥,可有效修復受損肝細胞,清除體內自由基[13]。
五味子-人參,人參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養血、安神益智的功效。人參與五味子常配伍的方劑有生脈飲、人參養榮丸等。在生脈飲中五味子酸溫,配伍人參則補固正氣,配伍麥冬則收斂陰津。在人參養榮丸中人參補氣,使氣旺而陰血自生,以寧心神;五味子酸收斂陰,以養心神。許多研究證明人參與五味子不僅在治療小兒哮喘緩解期(肺脾氣虛證)時療效顯著,對小鼠乙醇性肝細胞損傷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兩者共煎能明顯提高衰老模型小鼠學習和記憶能力,具有明顯的抗氧化與促智作用,且療效明顯強于人參和五味子單煎水提液。
五味子-茯苓,茯苓味甘淡,性平,入心、肺、脾、腎經,有利水滲濕、健脾補中、寧心安神之功效,為淡滲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之要藥。若與他藥配伍成對,則妙用無窮。五味子配伍茯苓,為配伍斂澀之藥,則起到澀精止遺之功效?!短绞セ莘健分锌偨Y出善用茯苓與五味子組成藥對治療肝氣虛證,且善以風藥治療肝氣虛證。
五味子-麥冬,五味子斂肺生津、斂汗,麥冬養陰潤肺,益胃生津。3者配伍使用,有益氣生津,斂陰止汗之功。用于治療熱傷氣陰癥見體倦乏力,氣短懶言,口渴多汗,口燥咽干,脈象虛弱或久咳傷肺氣,兩傷之干咳,氣短自汗者。在地黃飲子中,麥冬配伍五味子滋陰斂液,育陰以配陽,與君臣只藥相伍,以達到增補腎陰、益腎精之力。
五味子-細辛、干姜,細辛散寒解表而溫肺化飲,甘姜溫中散寒,亦可溫肺化飲,二者相配伍可達解表散寒,溫肺化飲之功,可治療外有表寒,內有痰飲之證。五味子斂肺氣,平喘咳而生津,配伍細辛、干姜可防止其發散太過而傷氣耗津,于散寓斂,祛邪而不傷正。三者合用有散寒化飲,斂肺止咳之功效。用于治療肺寒留飲,喘咳氣急,痰白清晰者。在苓甘五味姜辛湯中,咳久傷肺,且大多用藥為溫散之藥,恐耗散肺氣,故佐以酸斂之五味子斂肺止咳,與干姜、細辛相配,散中有收,散不傷正,收不留邪,使邪去而不傷正。
3.7 創新點與研究不足
3.7.1 創新點分析
本研究基于國家人口與健康科學數據共享平臺提供的《中國方劑數據庫》,以含有五味子的方劑為研究切入點,進行整理并建立方劑數據庫,綜合運用SPSS 19.0統計軟件與SPSS 14.2統計軟件等數據挖掘軟件,從頻數頻率統計、因子分析、關聯規則分析多種不同的數據挖掘技術出發,將數據挖掘技術結合運用到中醫藥方劑研究中,從主治,配伍,用量等多角研究含有五味子方劑的藥類分析、方劑內在的組方用藥規律,探討五味子配伍的相關規律。五味子方劑研究的核心是“配伍規律”,目的是為了解決臨床問題方藥功效發揮方向不僅受組成藥物的影響,還受到配伍環境、用量多少、炮制方法等因素的影響。通過配伍可以影響干預單味藥物多種功效的發揮,以更好地發揮方藥協同功效,驗證部分藥對在臨床配伍中的重要意義以及具有一定的實用性。為發揮中醫學特色,五味子方劑配伍研究方法日益增多,多學科的交融發展研究務必圍繞著這個核心,只有這樣才能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實驗成果,從而應用到具體的臨床實踐。
3.7.2 研究不足分析
本研究數據來源為國家人口與健康科學數據共享平臺提供的方劑專題服務數據,平臺共收錄了萬余首方劑數據,符合數據挖掘技術對數據源的數據量大的基本要求。但在整理數據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存在兩首方劑的組成、主治完全相同,因此可能會給數據挖掘研究帶來某種不確定性,從而使結論的可靠性受到影響。其次,本研究對含有五味子的方劑進行數據挖掘,主要選擇了頻數頻率分析,因子分析、關聯規則分析等數據挖掘方法,對于數據集中出現頻率較高的隱含信息能夠發現,但對于出現頻率較低的信息則無能為力。而在中醫的臨床實踐過程中存在著一些特殊的數據項,包含了醫家對某方面的獨特認識,盡管出現頻率不高,但確實重要,不能忽視。
4 小結
本研究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對《中國方劑數據庫》中有關五味子方劑進行系統的收集、整理、挖掘,對相關數據進行藥物頻數頻率、性味歸經、主治分析、因子分析、關聯規則分析等,通過對含五味子方劑以及與五味子配伍的中藥探討得出,常與五味子配伍的藥類為補虛藥,化痰止咳平喘藥,解表藥也占較大比重,同時在配伍中苦味藥與甘味藥也不容忽視。與五味子構成的方劑一般以治療肺系疾病居多,因五味子自身性味歸經,因此在治療脾胃病方面也獨具優勢。因子分析顯示可將23個公因子概括為常與五味子配伍的中藥,關聯規則顯示五味子→人參、甘草,五味子→茯苓、人參、甘草等為常用藥組,其他關聯組待進一步討論。本研究通過數據挖掘包含五味子的方劑,不僅為現代醫家組方用藥以及新藥研制提供參考,也為今后臨床科研提供思路。
致謝:
本組全體成員對提供此次比賽機會的主辦方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表示由衷的感謝,同時,感謝國家人口與健康科學數據共享平臺和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提供的中國方劑數據庫,感謝各位評委老師對本文的悉心評閱,感謝指導教師提出的寶貴意見以及同組成員得不懈努力。再一次由衷感謝!
參考文獻
[1]安莉萍.五味子質量控制及血清藥化學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2014.
[2]張慶田,范書田,王振興,等..我國五味子文獻研究態勢分析[J].特產研究,2015,37(3):72-76.
[3]李順保.中藥別名速查大辭典[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7:35.
[4]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5.
[5].李佳麗,顏立志,季田,等.主成分分析古醫籍中肝癌類證候組方規律[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6,22(6):523-528.
[6]馮華,王祥培,王世俊,等.辣椒藥材的HPLC指紋圖譜建立及聚類分析和主成分分析[J].中國藥房,2019,30(8):1078-1082.
[7]滿達,木其爾,白明慧,等.計算機輔助蒙藥治療薩病的作用機制[J].世界中醫藥,2018,13(12):3166-3171.
[8]張少乾.中蒙醫藥朱砂應用的配伍規律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8.
[9]郭林.基于數據挖掘技術的茯苓配伍規律研究[D].南寧:廣西中醫藥大學.
[10]熊平.數據挖掘算法與Clementine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75-77.
[11]王妍.基于數據挖掘的酸棗仁臨床量效關系及運用特點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6.
[12]張思碩.現代醫家運用白芍治療頭痛的證治規律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3.
[13]陳玉寶,俸珊,曾杰,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成方制劑中有關五味子配伍規律[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7,33(12):1771-1776.
(2018-10-30收稿 責任編輯:楊覺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