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英
摘 ? 要:針對霧霾天氣對農作物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應對措施。
關鍵詞:霧霾;農作物;影響因素
霧霾對于人體的危害性是不容置疑的,同時,霧霾也影響了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導致農作物產量、質量受損嚴重而病害情況多發。為此,深入研究霧霾對農作物的影響機制,在徹底解決霧霾前,盡量降低霧霾對于農作物的損害成為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1 ? 霧霾的定義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顆粒是構成霧霾的主要成分,其中前兩者是氣態污染物,最后一項又被稱為PM2.5,是空氣中直徑小于2.5 μm的固體顆粒的總稱,其中既有重金屬,也包括有毒物質。PM2.5是霧霾污染形成的最主要因素,也是霧霾影響農作物生長、發育的最大元兇。
2 ? 霧霾影響農作物產量
光照和熱量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因素,而懸浮在空氣中的固體顆粒,吸收反射了部分的光和熱,使得空氣的流動性降低,從而影響了農作物生長狀態,使其發育遲緩,產量下降。
2.1 ? 霧霾影響農作物的光合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為自身生長所需的能量和物質,光合作用的強弱直接關系到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和最后的產量。而霧霾直接遮擋陽光、降低空氣流通,使得能見度降低,光照強度大幅下降。以重金屬為主的污染物吸收反射太陽光線如同幕簾一般遮蔽天空,使得太陽直接照射的時間減少,大地吸收的熱量不足,導致溫度隨之下降。研究表明,霧霾天氣中,光照時間會縮短最長8 h[1]。日照強度和時間的不足,使得農作物光合作用的強度降低,霧霾導致的溫度下降也會影響光合作用的正常運行,加劇了這一問題。最后結果就是農作物得不到充足的養分和能量,生長和發育遲緩,產量下降。
2.2 ? 霧霾影響農作物呼吸作用
霧霾天氣中,空氣中大量的固體顆粒和有害氣體通過農作物的呼吸作用進入植株體內,導致二氧化碳和氧氣的比例失調[2],隨著葉片吸附物增多,農作物呼吸困難,其正常的新陳代謝功能減弱,大量有害物質堆積在植株體內得不到分解,植物的抗性降低,直接影響農作物健康,導致黃葉、枯萎甚至死亡現象發生。
2.3 ? 霧霾對農作物的其他影響
霧霾天氣影響到植物葉片、花朵、根系等各部位的生長狀態。葉片變淺,莖稈變細進而發育不良無法成熟,花開整齊度差,凋零快,導致結果率低。根系發育不良,根須減少,導致長勢減弱。例如:冬季是霧霾高發期,同時也是冬小麥的苗期,小麥安全越冬難度增加,生長發育受到影響,進而影響產量。可見,霧霾是通過影響植物生長所需的要素而造成產量減少的。
3 ? 霧霾影響農作物質量
3.1 ? 光合作用減弱導致營養品質下降
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富能有機質是農作物主要的營養成分,其中就包含著大量人們喜愛的糖分。霧霾減弱了農作物光合作用,直接影響到作物的食用價值。霧霾影響光照強度、時間、溫度,不利于果實營養成分的積累,同時還會導致果實著色不佳、發育畸形,影響外觀,導致果農經濟收益下降。
3.2 ? 霧霾增加農作物病蟲危害
研究表明,霧霾天氣對水果蔬菜作物的影響尤其巨大。霧霾天氣情況下,溫室為保持溫度不能進行通風,使得室內濕度高,增加了低溫、高濕有關疾病,如灰霉病、黑星病、晚疫病等疾病的暴發概率增大[3]。長此以往,還會導致農作物抗性降低,引發生理性疾病,影響植株生長,不僅影響產量也影響質量。
4 ? 降低霧霾影響的相關策略
4.1 ? 選育優良的農作物品種
不同種類的農作物本身具有不同強度的逆境抗性,即便是同一農作物,不同個體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抗性差異,如此就給育種、選種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間。針對霧霾污染,可以在育種管理過程中針對性地培育霧霾抗性更強的農作物品種,從農作物本身作為突破口,降低霧霾對農作物的影響。
4.2 ? 采用科學的農業管理技術
現代農業依靠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可以人為地調控農作物生長所需的自然條件,如水、肥、光照、溫度等,以此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霧霾天氣是通過影響光照和溫度進而影響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因此,可以通過人工補光措施來彌補損失的光照時間和光照強度:如利用日光燈、鈉燈進行補光、或覆蓋反光膜增加光照;利用大棚溫室技術,或覆蓋薄膜、草墊提供適宜的溫度。目前,我國現代農業的普及率還有待提高,農業管理技術宣傳工作也需要利用先進信息技術開展現代農業的進一步普及,并不斷創新管理方法。
總之,在黨和國家大力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當口,面對霧霾這一嚴重的氣象災害,中國農業發展迎來新的挑戰。為保障城鄉居民的“米袋子” “菜籃子” “果盤子”的豐富和安全,中國農業必須清晰認識到霧霾天氣對農作物的危害,研究抵御霧霾危害的方法,盡最大努力將危害降到最低,保障農產品的產量與質量。
參考文獻:
[ 1 ] 楊曉艷,劉廣強.霧霾天氣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和危害[J].農技服務,2017,34(21):136-137.
[ 2 ] 王秀娟.霧霾天氣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和危害[J].現代化農業,2017(5):14.
[ 3 ] 楊萬紅.淺析霧霾對農作物的影響及防治措施[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7,33(3):94-96.
(收稿日期:2019-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