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鴻祎
今日頭條這個機會,最早是360提出來的。在360創業的時候,我們能融到幾千萬美元,就提了一個概念,要做新一代的搜索,一種不用搜索的搜索,就是推薦。有的時候很多新東西都不知道,我連關鍵詞都不知道怎么搜呢,是你推薦給我讓我知道這兩年出了什么事情,這個理念是我們最早提出來的,但我們并沒有堅持,后來主要做安全去了。
其實很多機會我們都看到了,甚至比別人更早地發現了,但是可能沒有抓到。這里面有三個原因:第一,有時候太貪心,什么機會都想抓,那必然資源和精力是不夠的。第二,管理上用人不當。在機會面前,企業沒有合適的人或用錯了人,導致機會流失。第三,對機會的選擇、價值觀。比如說,有些機會在剛開始看起來不像機會,我可能有時候靠直覺看到這個機會,但是可能很多人覺得這個東西掙不到錢,這個東西未必有前途,或者這個東西很簡陋。實際上,我們看真正的顛覆式創新,很多機會剛出來時都不是敲鑼打鼓的。一個機會一出來,BAT都覺得是機會,這種機會往往不是創業者的機會。
剛開始時內部就有人爭論說,看新聞這事怎么會有錢呢?
回過頭來看,當我們成功了以后,我們就會用一種成功者的思路看、評估。就像你剛才問我怎么看手機,今天你看手機很大,就像當年的搜索,因為這個市場已經被證明了,但是這個被證明的市場是不是有你的機會?IoT都還看不清楚,這里面一定會有一些機會,但是這些機會,如果你今天不抓,等到5天以后IoT起來了,你再拍大腿說怎么我會錯過這個機會,那就沒意思了。
我覺得我們當時錯過了今日頭條這個機會;百度也一樣,可能也錯過了這個機會;搜狗我認為也錯過了這個機會。其實理論上講,做搜索的人最應該來做今日頭條這種推薦,而不應該是張一鳴。張一鳴也是做了很多不同的應用,最后才探索出來這個方向。他通過另外一種方式顛覆了百度,百度忙活了半天,老以為我們搜索是競爭對手,沒想到真正顛覆百度的是今日頭條。
反過來也一樣,比如京東和天貓在競爭,天貓和京東的模式很類似,大家就覺得電商沒有做頭了。其實并不是下一個某某商城,反而是一個拼多多,跟他們不一樣的,跑出來了。
通過這個例子,很能說明,當你是個創業者的時候,有的時候你反而會想到,你也做不了太大的事情,你也不敢去競爭,沒有足夠的資源,你會選擇一些屬于側翼戰、偏門的地方,沒準反而讓你找對了地方;而大公司都要考慮營收規模、市場規模、利潤規模,比如往往會盯著已有的市場,反而會錯過這種機會。
如今,我覺得有一個大的機會,他們有人叫互聯網的下半場,或者馬化騰說叫產業互聯網,我比較認同馬化騰的觀點,實際上就是上半場互聯網基本都在做To C的應用,通過互聯網改變每個人的生活;但是到了下半場以后,我覺得現在有幾個關鍵詞,這幾個機會就比較成熟了,我起個名字叫IMABCD。I就是IoT,就是物聯網;M是移動通信;A是AI;B是Blockchain,區塊鏈技術;C是Cloud;D是Big Data,大數據。這些技術,我覺得都需要具體的應用場景,而很多傳統產業,恰恰可以利用這些技術,實現轉型和升級,我理解這才是產業互聯網的主流。
(本文系根據作者公開言論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