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彩連
【中圖分類號】 ?G623.2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8-109-010
“閱讀”一詞在《辭海》中,是這么解釋的:看(書、報、文件等,)并領會其內容。
“習慣”一詞在《辭?!分惺沁@樣解釋的:(1)經過不斷實踐而逐漸適應;(2)在一定條件下完成某項活動的需要或自動化的行為模式。也就是說,通過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練習形成的某種行為。
閱讀習慣可以理解為,在一定的條件下進行長期的閱讀實踐中養成了自主閱讀的行為。因此,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汲取知識。
云硫小學語文教學的主流模式是沿襲劉憲華老師發起的“語文主題閱讀實驗”教學的模式。從一年級開始入讀云硫小學的學生,能夠形成比較好的閱讀習慣。但每年都會有從別的學校插進來的學生,特別是高年級插進來的學生,大多是進城務工的子女。他們之前學校的教學模式與云硫小學的教學模式不同,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在這里以我教的五年級學生為例,探討一下他們在新教學模式下的閱讀習慣是否會有改變。
一、閱讀習慣的形成
(一)閱讀習慣在課堂中形成
1. 課前三分鐘
本校主題閱讀教學,在課堂開始之前有一個小環節——課前三分鐘。課前三分鐘是讓學生展示自己閱讀的感悟。小主持人會在同學展示后進行評價。學生輪流展示、主持人輪流主持,既調動了展示者閱讀的積極性,又激發了他們寫感悟的興趣。而新插班的外來務工子女更要好好地準備這一環節的活動,這樣,他們就能慢慢地在這一環節中養成閱讀的習慣。五年級插班生謝曉彤同學第一次的閱讀展示:今天,我為大家分享《綠色的宣言》的心得體會:刺棵子是多么偉大,為戈壁灘上點綴綠色的寶石。它們不怕困難,不擇環境,為世界上荒涼的地方做裝飾。雖然短小,但是作為第一次上去做心得體會分享,能夠有自己的主見、思考,已經非常不錯。
2. 閱讀課
我在鄉鎮學校任教時,學校是沒有開“閱讀課”這一節課的。云硫小學非常注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故在中高年級開設了“閱讀課”這一門課程,每周一節。課堂中,老師會把學生帶回班級圖書角的圖書,發給學生作為閱讀的書籍。在這一過程中,我發現外來務工子女學生只能全神貫注地閱讀書本,不能做批注,不能討論。而我們一直在云硫小學讀書的孩子卻一邊做批注,一邊討論交流,并且在閱讀記錄本上摘抄句子、片段并寫閱讀心得,然后他們會大膽站在講臺上面說出自己的閱讀心得。經過一個學期,謝曉彤同學的閱讀心得水平有非常大的提高,如《森林報》的閱讀心得:
小白楊和小白樺已經長成了大樹,成為這塊土地的霸主,然而,面對比自己強大許多的對手,曾經的失敗者小云杉仍然沒有放棄,它們仍然努力地與強勁有力的敵人斗爭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小云杉最終獲得了一線生機,成功突破重圍,順利成長。
3. 以文帶文課型
主題閱讀教學最主要的課型是以文帶文課型。老師在教授完課本的文章,都會根據劉憲華老師編寫的《主題讀寫》一書中帶一篇文章來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示自主閱讀文章,如學到課文《橋》,帶出美國作家歐·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葉》這一篇文章,在這一環節里,學生批注式閱讀文章,并在課堂交流批注的體會,課本有多少篇課文,就至少帶了多少篇文章,甚至更多,久而久之就培養了閱讀習慣。
(二)閱讀習慣在家校閱讀中形成
閱讀記錄本并非只在閱讀課才用,云硫小學不僅要求學生在閱讀課中閱讀書本做閱讀記錄,更要求學生在周末登記閱讀時長、閱讀次數,并要求家長監督簽名。共同營造了校有閱讀課,家有閱讀課的閱讀氣氛,以達到家校共同監督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如四年級時的插班生陳思婷同學在去年的寒假中,學校只要求每個星期做2次閱讀時長和閱讀記錄。在新學期開學,陳思婷同學交上來的閱讀記錄本登記了40次閱讀記錄,寒假里每一天幾乎都在閱讀,每一篇閱讀心得都是精心閱讀思考后的成果:《最后的常春藤》中這樣寫道:得了肺炎的瓊珊失去了求生的欲望,她在一間畫室里數著常春藤的葉子,等最后一片常春藤的葉子掉下來,她也要離開這個世界了,這是一種絕望的等待——我想擺脫一切,像一片可憐、厭倦的藤葉,悠悠地往下飄,往下飄……朋友蘇艾卻無力改變瓊珊這絕望的想法。樓下的畫家貝爾曼也得了肺炎,在他最后的生命了,卻為瓊珊畫了一片不掉的葉子,恰恰是這一片葉子給了瓊珊生的希望。
(三)閱讀在書本流通中形成
課間,四位女同學下課后輪流坐在圖書角,登記學生借書,讓圖書角的圖書發揮它們最大的作用。由于學校是城鄉結合的學校,學生家里的書籍是非常有限的,學生帶回來的書籍增加了圖書角書籍的數量和種類,從而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量。有句話說得好:書非借不能讀。如果書籍帶回圖書角,只是課間10分鐘,學生閱讀的時間過少,書籍根本不能流通起來。但學生借書后帶回家慢慢地閱讀,閱讀時間增加了,書籍才真正流通起來。這樣,班上每個學生帶2本書回來,如果他們在一個學期內能看一半,閱讀書籍的數量就達到49本。不僅是閱讀數量的上升,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閱讀習慣也在慢慢沉淀。
此外,學校給每個年級每個學期列了一個必讀書單(10本)和選讀書單(10本),由于家長不可能花幾百塊錢買齊所有的書本。因此,我又想了一個辦法:每5個同學買同一本書,全班有49個學生,這樣,必讀書就可以帶回來交換著看,實現最大的流通,家長也愿意花一本書的錢看10本的書。
二、主題閱讀教學對閱讀習慣形成的成效
外來務工子女進入云硫小學讀書后,閱讀習慣有了非常大的改變,從不主動到主動;閱讀能力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從不知從何說,不知道說什么,到有東西可寫,有感可抒。學生在閱讀記錄本上的閱讀心得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其中,五年級插班生謝曉彤在2019年“廣東省讀一本好書活動云城賽區”獲二等獎;
富蘭克林說過: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唯有兩者結合,才能碰撞出閱讀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