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菊
摘要:姜戎所作《狼圖騰》之所以能夠成為風靡全球的經典動物原型小說,存在其成功的內部和外部原因,本文將從《狼圖騰》創 作的內部特色:敘事主角、敘事結構、創作文體三方面,以及外部創作特色兩方面來分析。
關鍵字: 《狼圖騰》 內部創作特色 外部創作特色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0728110
第 1 章? ?導論
姜戎所作《狼圖騰》,一部主要描寫狼和狼文化的非典型小 說,故事講述了在 20 世紀 60 年代末,中國大陸內蒙古最后一塊
靠近邊境的原始草原,這里的蒙古牧民保留著游牧民族的生態特 點,與成群的強悍的草原狼共同維護著草原的生態平衡。他們憎
恨著狼,同時也敬畏著狼。陳陣和他的來自北京的青年朋友,因 為狼的緣故和牧民融為一片。但是,他們無法阻擋來自于農耕文
化和文革時期的錯誤政策對草原生態的破壞。他們首先用現代武 器殺狼,將僅存的狼驅趕到邊境外。進而,大片的開墾草原土地。 幾年以后,草原上鼠害橫行,大片的草原沙化。在作品的最后,
來自于蒙古草原的沙塵暴已經遮天避日地肆虐北京,浮塵甚至飄 過大海,在日本和韓國的天空游蕩……
人類失去的不僅是草原不僅是狼,真正失去的是人與自然和 諧共存的價值觀;失去的是中華民族早期的圖騰:自由、獨立、
頑強、勇敢的精神、永不屈服、決不投降的性格、意志和尊嚴。 這是《狼圖騰》的主題和作家悲愴的呼喚。
從 2004 年 4 月出版以來,很快就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引起 轟動。究竟姜戎《狼圖騰》的創作有著哪些特點,使其成為一部
既飽受爭議又大受贊許的小說呢?本文將從《狼圖騰》內部和外 部兩大方向來說明。
第 2 章? ?正文部分
一、內部創作特色
1 敘事主角
《狼圖騰》的主角是動物——狼,既可以說蒙古草原上的這 一群狼的故事,也可以說姜戎描寫了一匹狼,狼團結緊密得如同
一體,并擁有著共同的品質:忍耐、堅毅、果斷,使得我們可以
認為,這一群狼就是就是草原上的一匹狼。而姜戎的“動物”也 是泛化的,小說中,既有機敏果敢的草原狼,也有膽小怕事的草
原羊,既有貪婪愚鈍的黃羊,也有衷心勇敢的獵狗。她們每一種
都代表了現實中的一種人。盡管在大眾眼中的狼冷血兇殘、奸詐 狡猾、貪得無厭,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便有“狼心狗肺”“狼狽
為奸”“狼子野心”“白眼狼”等等有關故事,以至于清代小說 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用三則狼故事來表達寓意。然而“狼” 形象輾轉來到姜戎手中,狼變得謀略、智慧、機警而又堅毅, 在
“狼馬之戰”和“人狼之戰”中, 它們團隊作戰、分工協作、拼 命絞殺, 即使損失慘重, 也表現得堅貞不屈英勇無畏。狼 是極
智慧的動物。在“狼羊之戰”中,狼群巧妙地利用地形, 艱苦卓 絕地按捺住暫時的饑餓和貪欲, 耐心等待最佳戰機, 全殲黃羊
群; 在“狼馬之戰”中, 狼群又利用暴風雪天氣和沼澤泥塘的地 形全殲軍馬群; 在“飛狼”故事中, 它們機智地搭“狼梯”飛入
羊圈。但是草原狼依然保持著“狼性“的部分。小說開篇,陳陣 孤身一人在回家路上遭遇了狼群。人狼突然遭遇,雙方都很緊張。
在雪原夕陽的映照下,幾十條狼正圍在一起,緊張地盯著騎馬緩 緩走來的陳陣,它們身上的毛發出金黃耀眼的反光。陳陣倒吸一
口冷氣,但他突然想到這群狼一定是在研究作戰計劃。他意外闖 進了它們的會場,必須朝原來的方向、用原來的步態照直走去,不
能露出一點驚慌的痕跡,任何一點怯意都會激發狼群致命的攻 擊。人與馬配合默契,狼群被陳陣那種不屑一顧的勇氣震住了。
它們懷疑陳陣是打頭的,后面還有大隊的伏兵,于是頭狼派出了 一只年輕的狼快速地朝陳陣的來路奔去。陳陣知道這是狼去偵察, 一旦頭狼得知陳陣真的是孤身一個,他的下場就沒有懸念了。在
這千鈞一發之際,陳陣提起一對馬鐙奮力向空中一擊。北國的雪 野上,狼群被這金屬的脆響嚇暈了,一陣旋風似的逃奔而去,陳陣
這才策馬逃離了險境。狼性的一面更時時參雜在狼作戰的方方面 面,風雨夜當手足無措的戰馬都在匆忙逃竄時,狼卻集中精力,
![]()
奮力猛撲,卯足了趕盡殺絕的勁兒,每一口,每一爪,每一次撲 騰都用勁全力來復仇。透過文字,我仿佛感覺到草原狼,伸長舌 頭舔舐自己滿嘴的鮮血。作者筆下的狼性不是冷血無情,而是象
征著對于法西斯的反抗,對中國人克服國民性弱點,成長為一個 健全的民族的殷切希望。
小說中摻雜著除了狼主角以外的人物形象,畢力格老人
是小說著墨較多的人物, 是草原牧民的核心人物。小說主要突出 他精通草原的一面, 他不僅諳熟蒙古民族的圍獵、牧羊、牧馬等
一切生產勞動, 而且通曉草原的風俗、人文、 歷史和生態, 他 對草原上每一種動物植物都了如指掌, 并理解每一種動物植物
對草原的意義。可以說, 畢力格老人就是一部關于草原文化的百 科全書。
2 敘事結構
《狼圖騰》全書由幾十個大大小小有機連貫富有傳奇色彩的 “狼故事”或“與狼有關的故事”組成。在這些故事中, 小說濃
墨重彩地敘寫了三場以草原狼為主角的慘烈壯觀、扣人心弦的戰 爭故事: “狼羊之戰”、“狼馬之戰”、“人狼之戰”。在三其
間穿插了許多小故事, 并突出重點, 克服了一個故事講到底的 平淡空乏。如開篇的“狼羊之戰”, 當陳陣和畢力格老人在偵察
狼群布陣圍殺黃羊群時, 插入了陳陣初到草原時狼口脫險和女 主人嘎斯邁與九歲兒子巴雅爾赤手斗狼的兩個小故事, 有意制
造了一連串驚險的場面。在小狼的成長故事中, 又插入了小規模 打狼、打獺子、虐殺天鵝等故事, 使讀者一路獵奇, 欲罷不能。
姜戎的《狼圖騰》在傳達作者自己觀點時,主要著力于人物 的對話上。他讓小說的主人公陳陣與其他知青、蒙古人、場部領
導等不斷進行交流, 在這些交流中有意氣相投的深入探討, 也 有不同思想激烈碰撞的火花, 有時交流甚至變成爭論。作為作者
思想的主要傳達者, 陳陣總是能得到大多數明理者的支持,作者 在非聚焦敘事中的語言態度也總是傾向于肯定陳陣與他的支持 者們。
英國作家福斯特說: “故事是小說這種復雜的機體中的最高 要素。”尤其是現在這樣的消費社會, 娛樂和享受是時代的主題。
對于大多數讀者而言, 一部沒有好看的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的 小說是不值得閱讀的, 因為閱讀小說不僅是認識生活和美感欣
賞, 同時更是消遣娛樂。 3 創作文體
著名評論家曾這樣評價《狼圖騰》, “在當代文學的整體
格局中,是一個燦爛奇異的存在;如果將它作為小說閱讀,它充 滿了歷史和傳說;如果將它作為一部人類文化學著作來讀,他又
充滿了虛構和幻想。”可以這樣說,狼圖騰是小說和歷史著作的 結合體,在狼圖騰行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小說的每一個開篇都
會有“正文”與“引文”兩大部分。
《狼圖騰》的文體具有反流行小說的實驗性,用現實主義手 法,作出了探索與創新。一方面,作者在小說的每一章前都列一
段引文,作為小說此章的精神線索。這些引經據典的內容是小說
的精神線索,是作者為小說立下依據的重要理論支撐。這些引文 取自古今中外多部史書典籍,是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嚴格篩選而
成的。例如:“周穆王伐畎戎,得四白狼、四百鹿以歸——《漢 書·匈奴傳》”。如果把所有的引文連接起來,即可自成一體,
成為精心鑲嵌的書中書、文中文。它們既是作品歷史性與人類性 的經緯刻度,也因此確立了時間與空間的立體感。引文的精心設
計,打破了故事的現場感,拓寬了閱讀的維度,使得額侖草原在 幾年中發生的故事,具有了千年的歷史背景與世界文明的廣闊容 量。
然而《狼圖騰》的文體結構中,最具有創新實驗的部分是小 說尾聲之后的長達 4 萬余字的《縱深挖掘——關于狼圖騰的就講
座與對話》,這是一次文學書寫的極大冒險:作者用“狼圖騰” 精神線索,對幾千年中華文明史進行了有條不紊的梳理整合之
后,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指出了中華民族信奉的“龍圖騰極 有可能源于游牧民族的狼圖騰”。正是因為歷史上游牧民族強悍 進取的狼精神,不斷為漢民族輸血,中華民族才得以延續和發展,
中華民族之所以“從未中斷”,是由于它背后存在著一個“從未 中斷”的狼圖騰文化——如此結語雖說是自成一家,卻是驚世駭 俗、贈聾發潰。
正是因為《狼圖騰》在創作中,顛覆了傳統小說的格局,秉 持了一種小說正文與小說引文穿插交匯的問題方式,使得閱讀小
說的人,既能站在小說主人公的立場上看待草原上的一切,又能
跳出主人公的視角縱觀歷史真相。真正看清狼、看懂狼。
二、外部創作背景
1 作者曲折離奇的經歷
作者于姜戎,別名呂嘉民。呂嘉民在學生時期寫下一篇評論 而被受到譴責,并被打成“反革命者” 首次引起當局負面的注
意,其父呂炳奎亦被紅衛兵認為他走資本主義路線并被紅衛兵打 成右派。1967 年他高中畢業,于 11 月 16 日自愿與其他知青前往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草原插隊,與當地牧民生活并居 住在滿都寶力格牧場。
1969 年,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接管滿都寶力格牧場,加上周
恩來早前的干預,兩派斗爭遂告平息,呂嘉民本人在兩派斗爭失 去知青的信任并失去威信。1970 年 9 月 30 日,呂嘉民等三人因
批斗林彪而被軍人拘押,并承認犯下“反林彪副統帥的反革命罪 行”,呂嘉平在弟弟的揭發之下亦受牽連。1971 年 8 月,呂嘉平
及其妻被捕,呂嘉平被判死刑,其妻被判死緩,而呂嘉民自己則 被繼續關押,此時《狼圖騰》已開始腹稿。
后來九一三事件發生,林彪政權垮臺,他們才獲得特赦,呂 嘉民則在幾個月后獲釋。獲釋后呂嘉民生活回復平靜,并被官方
指定為“反林彪英雄”。1975 年,張紅軍與呂嘉民結婚,但兩年 后,呂嘉民以“在獄中遭毒打失去性功能”為由要求離婚,最后
呂嘉民于 1978 年返回北京。
作者自身的離奇經歷,以及在在內蒙古大草原生活的 11 年,
為其創作《狼圖騰》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與靈感。歷時 33 年,方
完成這本 54 萬字的長篇。《狼圖騰》以一種顛覆傳統的全新形 象沖擊著我們的視野:它強悍、智慧、溫情以及為了自由尊嚴以
命相拼。
2 中國崛起的思考與警示
《狼圖騰》帶給讀者的強烈震撼還在于它的思考與警示作 用。故事始終貫穿著作者對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優劣比較,以
一種全新的歷史視角,對中華文明史進行了全新的梳理,提出中 華民族信奉的“龍圖騰”極有可能源于游牧民族的“狼圖騰”的
驚世駭俗之說,認為正是由于歷史上游牧民族強悍進取的狼精 神,不斷為漢民族輸血,中華文明才得以發展且從未中斷。
在創作《狼圖騰》的 33 年間,正是中國處于不斷崛起的關

鍵轉型時期,原始草原與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如何并存,引人深思。 作者用親眼目睹的事實來揭露和批判農耕文明對草原的破
壞,喚醒國人來反思民族的弱點。由草原生態的破壞寫到狼,寫 到狼性殘暴之外,慈愛、溫柔、維護草原生態平衡的一面,再由 此生對中國病根的剖析,成為《狼圖騰》的精神價值所在。
第 3 章? ?結論
《狼圖騰》,之所以能夠如此風靡全球,有著其內部與外部 雙重的原因。從內部而言,獨特的創作主角,連貫的創作結構,
文學與學術文體結合的創作文體。從外部來看,作者曲折離奇的 經歷、中國崛起的思考與警示都是《狼圖騰》創作成功的必要因 素。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對于以動物為主題的小說也有著越
來越多深刻的認識,因此也創作出更多優秀的動物題材文章。《狼 圖騰》作為一部經典,其獨特的創作特色仍然值得我們繼續學習
與欣賞。
參考文獻:
[1]羅利瓊.《藏獒》與《狼圖騰》之比較[J].社會科學 論,2007,2(下):128-134.
[2]王彥彥.《斷頭臺》與《狼圖騰》的敘事比較——從《斷 頭臺》與《狼圖騰》看中國生態文學寫作之一[J].華北水利水
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4,5 :56-57.
[3]張淑紅.《狼圖騰》及成功原因探析[D].上海:華東師 范大學,2013.
[4] 韓宇宏,席格.《狼圖騰》及文化觀念轉型[D].鄭州: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2008.
[5]陳國恩.狼圖騰與中國形象問題[J]. 天津社會科學, 2012,2: 114-119.
[6]宋揚.《狼圖騰》與《重返狼群》之比較研究[J]. 白
城師范學院報,2014 ,28(6):76-78.
[ 7 ] 孫 毅 . 《 狼 圖 騰 》 與 中 國 的 圖 騰 文 化 [J]. 綜 合 論 壇,2009,3:54-55.
[8]徐新建.當代中國的民族身份表述——“龍傳人”和“狼
圖騰”的兩種認同類型[D].四川:四川大學文學與傳播學院, 2013.
[9]李小江.論“狼圖騰”的核心寓意 ——國民性、民族
性與民族主義問題[J] .文藝研究,2009, 4:5-17.
[10]汪樹東.論《狼圖騰》的生態意識[D]. 哈爾濱:哈 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2014.
[11]孫毅.論狼意象的文化內涵[D].吉林:延邊大學,2010.
[12]鄭文文.淺析《狼圖騰》創作及英譯的背景[J].文學 觀察,2016,7(下):34-37.
[13]宋楊.試論《狼圖騰》中的圖騰文化[J]. 現代交
際,2014,3(378):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