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亮



摘要:目的 比較自動套扎術聯合外剝內扎術與傳統外剝內扎術治療混合痔的效果。方法 將三年來我科應用自動套扎術聯合外剝內扎術的患者60例做為治療組,與單純用外剝內扎術患者60例做為對照組。結果 兩組患者術前準備及術后治療完全相同,比較兩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治愈率、術后并發癥的差異。結論 治療組與對照組在治愈率上無明顯差異,但在平均住院時間、平均手術時間、術后傷口疼痛、術后肛門狹窄及出血等并發癥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關鍵詞:自動痔瘡套扎術、外剝內扎術、混合痔、對比觀察。
1.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科收治的混合痔病例共120例。診斷依照中醫肛腸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將12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60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齡23 -72歲;病程2年至30年;Ⅱ期混合痔20例,Ⅲ期33例,Ⅳ期7例。對照組60例: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齡18-75歲;病程1-25年;Ⅱ期混合痔23例,Ⅲ期32例,Ⅳ期5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準備及術后處理一致。于術晨07:00用0.9%氯化鈉注射液1000ml清潔灌腸,手術體位為側臥位,麻醉方式為局麻。手術方法:常規消毒、鋪巾、消毒肛管、擴肛,將膠圈套在負壓吸引頭上,肛內插入肛門鏡,取出擴張器打開套扎器電源,將負壓吸引頭對準痔核部位,多次扣動套扎器負壓扳機,直至將痔核完全吸入負壓吸引頭內,扣動套扎器扳機,釋放膠圈,將膠圈套入痔核基地部后,接下來釋放負壓按鈕,取出套扎器,同法處理其他痔核,套扎點數以3-4處為宜。如遇痔核較大可在已套扎痔核上兩側行再次套扎,以加強懸吊作用。套扎結束后退出肛門鏡,對外痔部分或剩余混合痔做外剝內扎處理。對照組使用外剝內扎術,用中彎止血鉗夾內痔基底部,翻轉止血鉗,鉗外行放射狀V型切口,剝離皮下組織及靜脈曲張團至齒線上約0.3cm,修剪創口皮膚,鉗下10號絲線8字結扎處理,注意各結扎點位之間的粘膜,皮橋距離不少于0.5cm,內痔結扎點位高低錯開,不在同一平面。(注:自動套扎術聯合外剝內扎術中的外剝內扎處理與單純使用混合痔外剝內扎術手術方式一致)
2結果
2.1療效評定標準 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的《中醫肛腸證診斷療效標準》執行。治愈:癥狀及體征消失,創口愈合;好轉:癥狀及體征改善,創口愈合;未愈:癥狀及體征未改善,需再次手術(如表一所示)。
兩組在術后疼痛方面的比較:根據NPS疼痛數字評價量表的方法,此法是由0到10共11個數字來描述疼痛的強度,數字越大疼痛程度越嚴重,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感覺有點痛,不影響睡眠,無需鎮痛處理),4-7分為中度疼痛(明顯感到疼痛,影響睡眠,需鎮痛處理),8-10分為重度疼痛(感到疼痛劇烈,不能入睡或痛醒,需聯合鎮痛處理)。其中60例治療組中(輕度疼痛42例、中度疼痛18例,重度疼痛0例),60例對照組中(輕度疼痛12例、中度疼痛33例、重度疼痛15例)。
3討論
自動套扎術是利用負壓吸引的原理,將痔核組織吸入套扎器內,釋放膠圈套住痔核,切斷血供,使之缺血壞死脫落,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但臨床上單純內痔較少,多以混合痔為主,單純使用套扎療法并不能完全為患者解除病痛。故我科在內痔部分套扎的基礎上,聯合外剝內扎術治療中重度混合痔,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其優點為:1、操作上省時省力,傳統外剝內扎術,內痔結扎部分需一針一線完成,且術中患者疼痛、便欲感、肛門墜脹等牽拉反映明顯。而使用套扎器僅一吸一放即操作完成,患者牽拉反應輕,不適癥狀明顯降低。2、由于套扎器的作用,外痔部分變小或拉平,大大減少了手術創傷。術后具有疼痛輕、出血少、愈合快、疤痕小的優點(如表二所示)。3、降低了術后大出血的風險:傳統的結扎用的是縫線,不能持續緊縮,而自動套扎術使用的是膠圈,膠圈彈性好,能持續有效地收縮,對痔核血供起到持續阻斷作用,從而縮短了痔核脫落時間,降低了痔核脫落期大出血的風險。4、不損傷齒線組織,肛門精細功能得到了最大保護。同時血供持續阻斷,減少了肛緣組織水腫,瘀血的發生。(如表三所示)
本組手術需注意的問題:1、盡可能將痔核吸入套扎器內,否則膠圈套扎不穩固,滑脫導致手術失敗。為防止膠圈滑脫,可在套扎組織上注射1:1消痔靈注射液,量以痔核充盈發白為準。2、避免套扎點在同一平面以致肛門狹窄。3、套扎組織一定在齒線上部位,以免發生術后肛門疼痛。
總結:痔瘡套扎術聯合外剝內扎術治療混合痔,具有創傷小,操作簡便,術后疼痛輕,恢復快、并發癥少的有點,是一種治療混合痔較好的方法,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肛腸科病證診斷標準[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