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莎莎
摘 要: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消費的增速與居民收入增長有明顯的相關性,從總量上來說,當基尼系數上升時,我們會看到消費增速有一定回落,但高端消費的需求會比較旺盛。隨著房價穩定,居民杠桿穩定后,消費增速總量將再次跟上可支配收入的增速。隨著中國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是大勢所趨。
關鍵詞:消費結構 經濟增長 關聯性
一、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2019年某電商平臺“雙11”交易額為2684億,比去年超出549億元。中國具有巨大的內在消費動力,符合中國的產業經濟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的要求,也符合國家經濟政策的取向。我國有近 14 億人口,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2018 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萬億元以上,年均增速約15%,位居世界第二大商品消費國,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2018年達到76.2%,消費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第一動力,顯示出消費增長的動力方向和結構變化。國際經濟秩序的巨變對中國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集中表現為中國基于全球生產的經濟增長模式面臨來自外部市場需求減少和內部生產成本上升的雙重阻礙。中國提出“新常態”和“供給側結構改革”等策略,表明了經濟全球化轉型時期的中國,正在探尋建立一種以消費驅動為核心的新經濟增長模式。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釋放消費潛力的價值
我國面臨著較為嚴峻的國際環境,中美貿易摩擦是中美經濟關系中的重要問題。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內需穩步擴張,為應對中美貿易爭端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數據表明,隨著新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我國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結構效益不斷改善,這為我國應對外來沖擊提供了堅實基礎。消費需求是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力量。消費潛力的釋放有助于消費轉型升級。
三、制約我國消費潛力進一步擴張的主要因素
消費環境不健全,影響居民消費結構正常升級。由于缺乏較為完備的消費者權益保障體系,我國城市居民的消費環境仍舊不容樂觀,各類消費者權益侵害事件時有發生;市場準入規則及行業規范等的不健全,以及對違法違規經營行為的管理處罰制度不健全。消費市場的不健全不利于消費者獲取消費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消費動機和消費愿望。面對不確定性,消費者更容易選擇持幣待購、推遲消費乃至放棄消費,不利于消費結構的升級。我國雖然是制造業大國,但存在著大量過剩的低水平產能,產品供應雖處于過剩狀態。一是隨著消費結構的多元化,企業無法提供滿足各個層次消費者需要的產品;二是眾多中小型企業生產的產品技術含量較低,無效供給增加;三是商品的品質安全等問題得不到保障,導致大量潛在消費被嚴重抑制。有效供給不足的結果使得原本旺盛的現實消費轉向“儲幣待購”或“需求外溢”,導致國內產品供給的結構性過剩與短缺并存;四是傳統企業普遍缺乏產品創新觀念,產品與服務的供給無法完全匹配新興市場更為個性化的消費需求。
四、從消費角度尋找經濟增長的方式
通過對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以及當代宏觀經濟提出的消費對經濟的促進作用的觀點的回顧、反思和判斷,從消費者與生產者關系的角度,探討他們之間的關系的轉變及其對生產組織方式的轉換的影響,以說明消費是如何可能推動經濟增長的。研究的策略選擇從微觀行動與組織層面分析消費者和生產者如何通過互動構建和轉換不同的生產組織方式,以及促進經濟轉型和經濟增長。
(一)優化商品消費供給。
在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的同時,建設高端化的購物中心,吸引境外消費回流;壯大自主供給,支持企業的智能化設計和生產,實現供給與需求的有效銜接。主要從發展生活服務業、發展養老服務業以及發展商旅文化融合等方向,提升服務業的供給水平。倡導綠色消費供給。通過推廣綠色物質產品消費、推廣綠色精神產品消費等可以滿足居民多元化的消費需求。以消費引領產業升級,壯大國內市場發展動能。發展現代產業將提高制造水平和制造能力,為消費者提供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
(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第一,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農村電網改造升級以及農村道路建設的力度,重點解決農村的交通與供電問題對農村消費能力的制約。第二,加速建5G、光纖寬帶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補齊新興消費等基礎設施建設上的短板。第三,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重點旅游線路的建設。第四,優化城市商 業網絡布局,合理規劃商業綜合體等大型商業設施,鼓勵閑置流通設施的綜合利用。
(三)健全法律法規且完善行業標準
首先,政府應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法律法規,重點完善網購等消費新模式的消費者權益保障,利用“互聯網 +”,簡化消費糾紛的解決流程,實現信息的雙向溝通,降低消費者的維權成本。第二,推進商務信用體系建設。完善以信用為核心的內貿流通治理模式,鼓勵開展以信用記錄為基礎的第三方專業評價等,通過行政力量與市場力量的結合對市場上的失信行為進行整治,構建完善的社會商業誠信體系。第三,建立完備的消費安全標準,著力提高國內產品的質量,從而提升消費者的消費信心。
(四)完善企業的激勵機制
政府可以通過給予稅收優惠、相關補貼等方式,鼓勵相關企業尤其是高技術企業進行產品的研究與開發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從而完善對企業生產研發的激勵機制。高技術產品消費方面,應重視信息的價值,政府應給予基于數據信息加工和處理的企業以稅收優惠與財政補貼,利用數據的力量實現供應鏈各個環節之間的互聯互通,發揮信息的共享作用,從而提供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中高端化個性消費品和服務產品。
總之,巨大的消費潛力是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有利條件,更多地用改革的辦法深挖消費潛力,保持消費穩定增長和推動消費升級,不僅能夠夯實強大國內市場基礎,發揮好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也有助于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胡鞍鋼,周紹杰,任皓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 [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1(2)
2. 費少卿 . 基于供給側改革視角的消費新政研究 [J]. 商業經濟研究,2016(11)
3. 劉金全,王俏茹 . 最終消費率與經濟增長的非線性 關系—基于 PSTR 模型的國際經驗分析 [J]. 國際經貿探 索,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