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
摘 要: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歷了從貧窮落后到快速發展的騰飛之路,創新一直是時代發展不變的主題。產學研研究從最初的單一校企合作逐漸起步,經歷了校辦工廠、校企合作訂單班、校企聯合項目研究、政府招標課題等各種模式的探索,發展為現在較為成熟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本文探討了國內常見的3種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并從合作共贏的角度重新定位了企業、高校、政府在產學研組織中的定位和功能,提出了校政企三邊視角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
一、引言
為更快適應信息、科技飛速的發展,產學研協同創新已然成為大部國家、地區調整創新資源配置、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創新效率的主要戰略路徑。因此世界各國均高度重視產學研協同創新。我國也早在2012年啟動實施了“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簡稱2011計劃),2013、2015年、2019年國務院又相繼辦法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等文件,進一步指出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成一批對區域和產業發展具有較強支撐作用的高水平應用型高等學校。新時期,高校、企業應如何在立足于協同創新中心這一創新源的基礎上,從雙方協同互惠互利的方向上打造校政企各方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讓校園文化與企業現代化相結合、讓高校科研人員汲取企業競爭精神、讓科技和生活之間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從而提升高校創新能力、共享創新資源、融合校企高科技人才、加快項目落地孵化、幫助企業轉型發展、支撐創新型國家發展總體戰略,這是我們當前所面臨的重大機遇與嚴峻挑戰。
二、國內產學研協同模式現狀
產學研協同創新是以企業、高校(或科研機構)為核心,在政府、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金融機構等的大力支持和協同下,以優勢互補和利益共享為基本原則,按照一定的機制和規則進行合作,形成某種聯盟乃至獨立的實體,合作開展新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人才培養、儀器設備共享、信息獲取等活動,以推動科技進步和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1]
目前常見的模式主要有以下3種:
1、企業牽頭的協同創新模式
企業牽頭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的形成是企業由于自身能力不足或是發展受限等原因,在技術創新產出和成果轉化率方面遭遇發展遲緩問題時,為了追求經濟發展、企業壯大,以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為主要出發點,主動找尋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進行產學研合作,在合作中主導產學研協同創新的任務和進展程度。在該模式下,企業決定產學研項目的研發項目內容、研發范圍、研發形式和研發進度,并且主動提供合作中技術創新或成果轉化中的資金,高校和科研院所僅僅是向企業提供知識和技術轉移、咨詢等服務,無需承擔高額風險。
2、高校和科研院所牽頭的協同創新模式
高校和科研院所牽頭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的形成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方面有所創新和突破時,高校和科研院所由于自身成果轉化硬件不足或營銷渠道薄弱等因素,當科技應用成果可以進行商業化或存在商業化的可能時無法盡快轉化時,通常會依賴政府協商找到相關商業企業尋求商業合作。但該模式由于企業的需求不高,高校談判力偏弱,現實中并不常見。但近年來,高校牽頭的以人才培養和素質提高為重點的協同創新模式正在興起,目的是培養應用型人才,提高高校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科研院所工作人員科研轉化的能力。在這種模式下,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天然的優勢,能夠充分總結自身教學經驗并有效結合企業對人才的實踐需求,重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從而使產學研協同創新在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達到最優效果。
3、政府牽頭的協同創新模式
政府牽頭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的形成是指各級地方政府根據本區域長期的社會活動中所形成的社會經濟和技術經濟發展趨勢及對技術創新的實際需求,從側面引導走向主導地位,有針對性地設立一批科技立項和課題,引導地方企業和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參與,解決當地經濟、政治、科技、社會、文化發展等重大問題。政府引導下的產學研協同創新主要針對產業發展中的高風險、高投入、高收益的共性技術和基礎研究。
4、總結
高校與企業等創新實體間并沒有基于協同技術創新過程,在戰略-組織-知識等元素上并沒有實現真正協同。①高校必須認識到企業作為協同創新的主體地位;必須根據企業所在行業的類型,對自己的角色扮演進行準確定位,靈活機動地選擇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及后續實現機制。②企業必須充分認識到自身在產學研協同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在把握市場需求的前提下,根據自身所處的產業環境特點,明確技術創新的根本任務,竭力提升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水平③政府必須明確自身協調引導地位,支持和保障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形成和運行。總之,要實現有效的產學研協同,高校、企業與政府必須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協同有效地選擇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及后續實現機制。
三、校政企三邊視角下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形成機制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產學研合作開始緩慢起步,經歷了產學研單一合作、產學研多階段合作、產學研多方合作等階段探索后,發展成為產學研協同創新。從上述各模式的對比分析中我們發現無論以哪個主體為主導的創新模式均會存在定位不明確、建設目標不清晰的問題,因此本文提出以高校和企業為雙主體,政府輔助引導的三邊視角,基于產學研協同創新過程及“戰略-組織-知識”三維一體協同框架,重新定義高校、企業及政府在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中的功能定位。高校作為“創新中心”為組織提供核心技術支持;企業作為“創新動力”位組織提供資源及資金保障;地方政府作為“創新保障”為組織長效運行提供行為約束及政策導向。
地方企業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一定的技術研發人才,有實力快速將科技成果產業化,同時熟悉市場運作、明晰用戶對產品的需求、對產品技術創新提供思考方向,但是終歸缺少專業的基礎理論研發團隊。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具有較強的理論優勢、科研環境和研發技術團隊,但是缺乏對市場需求的了解,欠缺科研資金和市場接軌的能力。地方政府能宏觀調控資源、政策的方向性,以資金投入、項目優化、資源合理配置等的方式參與合作,也可以通過優惠政策、招標課題推動產學研協同機制的形成。校政企三邊視角下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要求政府從規劃、政策、立法和宏觀調控等方面做好保障協調工作,企業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營銷渠道,高校及科研院所提供科研設施及人員,盡快將產品轉化為真正的社會效益,建成產學研合作的長效機制。
四、校政企三邊視角下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運行機制
1、建立健全三邊合作機制
產學研合作并非政策性行為或是扶貧活動,而是要通過優勢互補實現各自的利益。政府從宏觀經濟角度關心是否真正解決社會經濟和科技問題,企業關注其直接經濟回報,高校則考慮人才培養、學校自身聲譽和社會影響力等隱性收益。三者出發點相同,但關注點不同,因此在合作過程中應建立健全的三邊合作機制,在成果開發內容、開發進度,成果利益分配,科研梯隊人才培養及風險承擔等方面給予明確規定。
總之,在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中,應明確政府、高校和企業三者之間各自的角色、作用和職能,而各自的核心利益在合作中也應受到保障。從而,科學技術的創新成果,以“放大效應”影響整個國家的科技進步,企業通過與高校的深度合作獲得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而學術科研人員獲得新的研究方向和學術成果,大學辦學模式和教育內容實現創新和發展。
2、構建高效的平臺運行機制
產學研協同創新實際上是一種科技開發和創新活動,其基礎是各方利益共同體之間的有效溝通、充分交流。因此,要發揮信息網絡優勢,搭建一個互動交流平臺,該平臺上企業可以發布產品技術需求,尋求合作伙伴;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發布最新的科研成果;政府可以提供宏觀咨詢,保障信息溝通的有效、真實、安全。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為各合作方提供了“一起工作”的工作環境,為協同創新合作提供基礎。
3、構建科學的績效評價機制
評價是為了更好地運行,判斷產學研合作的結果是否具有創新性、是否實現了既定的目標,需建立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機制。構建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機制,首先要明確績效評價的主體,其次針對不同主體,設置不同績效評價指標,建立不同績效評價體系。最后在績效評價不僅要評價最終成果,還應注重過程評價,需要突出績效評價的反饋作用,避免績效評價走過場、急功近利的現象。
五、結束語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產學研協同創新是產學研合作在創新型國家建設背景下的新發展,主要強調產學研合作三方的協作和創新,充分發揮企業創新引擎、高校創新中心、政府創新動力的作用,各方共同合作、共同發展,極大地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效率的提升,實現科技成果成功轉化,創造出新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長效發展。
參考文獻
[1]云計算協同技術背景下產學研創新合作模式研究[J].李林,蔣東林.《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02-26.
[2]地方普通高校轉型發展時期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研究[J].張樂,李佳洋,肖倩.《教育教學論壇》,2017-02-08.
[3]政府引導下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研究[D].張在群.大連理工大學博士論文.2013
課題基金:
浙江省哲社規劃課題:基于創新主體視角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模式選擇與實現機制研究(18NDJC272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