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雪 潘心雨 劉慧茹
摘 要:本文就《巴黎圣母院》的寫作背景以及寫作內容進行簡要分析。《巴黎圣母院》是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創作的長篇小說,以離奇和對比手法寫了一個發生在15世紀法國的故事。
關鍵詞:巴黎圣母院 交響樂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風格的教堂,它是法國天主教大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矗立在塞納河中西岱島的東南端,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決定興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歷時180多年。位于整個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歷最為輝煌的建筑之一。雨果把《巴黎圣母院》比喻為石頭的交響樂。
維多克·雨果,是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巴黎圣母院》是他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的浪漫主義典范作品。純潔善良的愛斯梅拉達、陰險刻毒的克洛德、放蕩無情的弗比斯……當然,還有巴黎圣母院的敲鐘人——卡西莫多。雨果對卡西莫多的塑造也反映出了《巴黎圣母院》一書的寫作特色。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腸。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為救女郎舍身。丑聾人卡西莫多被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克洛德收養做撞鐘人,外貌正經的克洛德神父自從遇見美麗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后,被其美色所誘而神魂顛倒,指使卡西莫多強行擄走愛斯梅拉達,途中被福比斯騎兵上尉隊長所救,愛斯美拉達因而愛上了福比斯。但福比斯生性風流,被懷恨在心的克洛德刺殺,但沒有死。并嫁禍于埃斯梅拉達,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時,卡西莫多將愛斯美拉達救走并藏身于圣母院中,乞丐群眾為救愛斯梅拉達而沖入教堂,誤與卡西莫多大戰,愛斯美拉達被由克洛德帶領的軍隊絞殺在廣場上,卡西莫多憤然將克洛德從教堂頂樓摔落地下,最后卡西莫多撫著愛斯美拉達的尸體殉情。愛斯梅拉達美貌絕倫,純真善良,能歌善舞,也許是天使的化身了吧。但在當時社會,這樣一朵鮮花般的生命卻在保守腐朽的教會勢力頂峰被毀滅。卡西莫多外貌很丑,遭到了全社會的歧視,但他卻有著一顆美麗純潔的心靈,守護著愛斯梅拉達。顯然,在強大的社會歧視和封建勢力面前,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勇敢的他最后也只得選擇殉情結局。兩位主人公外貌上的巨大反差也無法掩蓋他們所共有的純真善良本性。相反,克洛德披著神職教員的神圣面紗,道貌岸然,內心卻因沖突無法自拔,直至靈魂扭曲,最后毀滅了愛斯梅拉達,也毀滅了自己。一個魔鬼即使戴上天使的面具,骨子里還是魔鬼。小說揭露了宗教的虛偽,宣告禁欲主義的破產,歌頌了下層勞動人民的善良、友愛、舍己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這部書的遭禁是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統治時期的,因為雨果思想活躍,既有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傾向,又同情剛剛興起的無產階級的革命,因此保守頑固的沙皇下令禁止出版雨果的所有的作品。
小說《巴黎圣母院》藝術地再現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統治時期的真實歷史,宮廷與教會如何狼狽為奸臣壓迫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怎樣同兩股勢力英勇斗爭。小說中的反叛者吉普賽女郎愛斯梅拉達和面容丑陋的殘疾人卡西莫多是作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現在讀者面前的,而人們在副主教克洛德和貴族軍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則是殘酷、空虛的心靈和罪惡的面孔。作者將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動豐富的戲劇性場面有機地連綴起來,使這部小說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小說浪漫主義色彩濃烈,且運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它是運用浪漫主義對照原則的藝術范本。
這篇小說不僅從人道主義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本質,更告訴了我們深刻的人生道理:一個人的外表并不代表一切。內心才扮演著比外表更重要的角色。靈魂才是生命的主角。人不能過分地追求外表美,更不允許忽略內心的真正美麗,心靈的純潔真誠才是我們一生需要具備的。同樣,衡量一個人也要從他的內心,品質出發,不能以貌取人。因為丑陋的外表下,可能藏著一顆火熱真摯的心;但在俊美的皮囊下,也有可能深埋了可恥的,卑鄙扭曲的人心。這一點,小說中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就活活地做了例證。他們的結果,難道不是給我們的警示嗎?
《巴黎圣母院》中的愛情故事是那么的凄美而慘烈,讀罷令人心碎神傷。我們由此了解了一幕中世紀時代真情被扭曲、被桎梏、被封閉的愛情悲劇的內幕,沒有心與心相互碰撞產生的亮麗的愛情火花,有的只是沒有感情基礎的單相思,雙方相差天壤之別的畸型之戀。我為這部偉大著作“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凈”的悲劇愛情故事打動了。
作者以極大的同情心描寫了巴黎最下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們衣衫襤褸、舉止粗野,卻擁有遠遠勝過那個所謂有教養、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互助友愛,正直勇敢和舍己為人的美德。小說中巴黎流浪人為救出愛斯梅拉達攻打圣母院的場面,悲壯、激烈、慷慨、驚心動魄,顯然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顯示的英勇精神和巴黎人民搗毀圣日爾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教府的事件。小說寫到這里,還通過書中人物之口預言人民將起來搗毀巴士底獄,暗示了法國大革命的爆發。
看過《巴黎圣母院》后,我感受到了強烈的“美丑對比”。劇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現實生活,也被大大夸張和強化了,在作家的濃墨重彩之下,構成了一幅幅絢麗而奇異的畫面,形成尖銳的、甚至是難以置信的善與惡、美與丑的對比。 這種推向極端的美丑對照,使小說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們全部的思想情感。這也許正是浪漫派小說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 趙暉. 巴黎圣母院[J]. 寫作 , 2005,(06)
[2] 戴宏英. 美與善的頌歌《巴黎圣母院》[J]. 中學課程輔導(初一版) , 2003,(04)
[3] 邢世嘉. 跟著雨果游巴黎圣母院[J]. 閱讀與作文(初中版) , 2005,(09)
[4] 邢雪梅. 孚羅諾,一個真正的悲劇——讀《巴黎圣母院》有感[J]. 語文新圃 , 2003,(07)
[5] 黃彩萍. 《巴黎圣母院》內容梗概[J]. 初中生世界 , 2006,(Z1)
[6] 龐希云. 魔鬼與上帝——《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J]. 閱讀與寫作 , 2001,(05)
[7] 馮紓頤. 巴黎圣母院的守護者[J]. 語文新圃 , 2005,(02)
[8] 朱承杰. 巴黎靈魂——塞納河[J]. 中學生百科 , 2005,(17)
[9] 朱迪絲·克萊代爾, 遲軻, 胡震, 陳儒斌. 巴黎圣母院[J]. 中文自修 , 2006,(Z1)
[10] 李煜. 淺談《巴黎圣母院》中對比手法的運用[J]. 現代語文(文學評論版) ,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