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群眾文藝下鄉,上級就提出來送下鄉的文藝必須是精品。那么,什么樣的東西才能稱得上是文藝精品呢?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座談會上指出“必須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新華社北京2014年10月15日電)。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對文藝工作者提出了要求,對文藝精品作出了十分精辟的詮釋。
本文就群眾文藝精品下鄉作一粗淺的探索。
一、為什么送下鄉的文藝要求是精品?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新華社北京2014年10月15日電)。
(一)社會的需求
習總書記的講話對全國文化藝術工作者提出了要求寄予了期待,群眾文化是文化藝術大概念中的一個方面,屬于文化藝術的范疇。對于群眾文化,長期以來一直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視,認為群眾文化是小兒科,是下里巴人,它的主要任務是普及文化,是一種只能自娛自樂的大眾性的活動。況且,我國是農業大國,群眾文化的服務對象主要是農民。所以,一度認為送下鄉的文藝特別是文藝演出,只要使農民能娛與能樂就可以了。基于這種觀念想法,群眾文化從部門到工作者很少考慮精品的創作和下鄉。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前進,特別是城鄉一體化建設和農村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大批農村文化設施特別是文化禮堂等猶如雨后春筍般建成,群眾文化如果再固守以往觀念,只是在轟轟烈烈搞活動的基礎上為農民群眾提供感官娛悅,顯然是不行了。農村以及農民群眾需要送下鄉的文藝是精品,需要在打造活動品牌的同時,自我升華。因此,筆者認為群眾文化下鄉搞活動也要出精品,這是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總體需求。
(二)時代的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座談會上非常明確地指出“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怡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新華社北京2014年10月15日電)。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說過,人不是光吃米就能活的,還必須要有精神滋養。文藝精品下鄉特別是開展文藝演出活動,是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農村群眾堅定實現中國夢的理想與信念,堅定農民群眾全面奔小康的信心,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鞏固農村文化陣地的重要舉措與有效途徑。因此,群眾文藝下鄉搞活動也要出精品,這是時代的要求和時代特征的體現。
(三)群眾的呼聲
文藝下鄉是傳播先進科學文化,豐富農民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徑。
首先,農民在生活富裕之后,需要高層次的精神愉悅,以前那種光局限于蹦蹦跳跳圖熱鬧的文藝下鄉,顯然無法滿足農民群眾的需求。再加上如今傳播文藝的途徑越來越多,網絡時代已經給農村和農民提供了掌握先進科學文化技能、享受文藝精品的無限可能,農民群眾的先進科學文化水平和欣賞文藝的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民群眾需要接地氣的文藝精品下鄉。其次,農村文化禮堂等大批文化設施建成后,需要常搞常新的活動來不斷吸引農村群眾參與,這也需要精品的文藝下鄉為之助力。再則,隨著農村文化禮堂等大批文化設施的建成,農村群眾文藝團隊迅速崛起并壯大,這些群眾文藝團隊需要精品文藝的幫襯與扶持,需要借鑒精品文藝的表演方式和方法。并且,隨著農村文化禮堂等大批文化設施的建成,村級文化專職管理員應運而生,這些初出茅如的小年輕或者文藝愛好者,同樣面臨著業務水平與業務能力的提高,他們盼望著文藝精品的下鄉。因此,筆者認為群眾文藝下鄉搞活動也要出精品,這是農村群眾的祈盼與呼聲。
二、什么樣的作品才能稱得上是精品?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0月15日全國文藝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給文藝精品作了非常明確地定位,即: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國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即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從具體來說,筆者認為:
(一)思想的精神
習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把“思想精深”放在了精品之所以“精”的首要位置,說明了思想對于文藝的重要性。這里說的“思想精深”,筆者從兩個方面進行理解,即,一是創作者的思想要精深;二是送下鄉文藝作品的思想要精深。送下鄉的文藝演出也好,其他形式的藝術作品也好,在思想上、主題上要能夠體現并傳播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念以及中國文化一脈相承的精神。社會平安和諧,人民生活幸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等,為文藝精品創造了優美的創作大環境。因此,我們審視自己送下鄉的文藝是否“思想精深”,其衡量標準就是,首先看看創作生產出來的作品是否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和偉大時代;其次看看創作生產出來的作品是否達到習近平總書記“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怡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新華社北京2014年10月15日電)的要求。唯其,我們才能說自己送下鄉的文藝是“思想精深”的精品。
(二)藝術的精湛
習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把“藝術精湛”放在了精品之所以“精”的第二位,說明了藝術在文藝中的必要性。藝術精湛一直是思想精深之后衡量作品好壞的重要標志之一。思想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文藝的一個重要觀點。因此,作為精品,藝術性一定要強,用老百姓的話來講叫做好看。我們送下鄉的文藝要盡最大努力地在藝術處理、藝術表現方面達到一定的完美程度。這就要求我們在創作中,一要創造出具有鮮活的、具體的、典型的藝術形象;二要創作出具有生動的、曲折的、起伏的藝術情節;三要創作出具有嚴謹的、完整的、呼應的藝術結構;四要創作出具有準確的、鮮明的、個性的藝術語言;五要創造出具有精當的、多樣的、新穎的藝術手法;六要創作出具有民族的、鄉土的、獨創的藝術表現。我們知道,送下鄉文藝的藝術性越高,它的感染力就越強,也就更能受到農村群眾的歡迎,并能更大程度地發揮文藝的社會作用與價值。唯其,我們才能說自己送下鄉的文藝是“藝術精湛”的精品。
(三)制作的精良
習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把“制作的精良”放在了精品之所以“精”的內容中加以強調,說明了制作在文藝中的不可忽視性。有了精深的思想,有了精湛的藝術,還需要有精良的制作。一個作品的誕生,從文字腳本到搬上舞臺,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方方面面的磨合,從藝術品生產的角度來看,這就是制作。當制作被要求 “精良” 時,我們必須圍繞著“精良”來選擇腳本、選擇演員、選擇道具、選擇服飾、選擇舞美甚至選擇導演等。而這一切選擇必須是精良的、精細的、精致的、精美的、精巧的。文藝特別演出類文藝,屬于綜合性的舞蹈表演藝術。精良的制作就顯得精彩,顯得觀賞性強,用農民群眾的話講叫做“好看”。說句大實話,農民群眾由于受文化程度、藝術鑒賞水平以及對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理解的局限性,對下鄉的文藝是否精品,在很大的程度只局限于是否好看。好看的節目群眾喜歡看,看多了文藝潛移默化的功能就能在農民群眾的身上體現出來。唯其,我們才能說自己送下鄉的文藝是制作精良的精品。
三、如何打造才能使下鄉文藝成精品?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新華社北京2014年10月15日電)。要達到習總書記的要求,筆者認為:
(一)平臺的搭建
首先,從政府層面來說,要從宏觀上制定諸如“文藝精品創作十三五規劃”之類的綱領性文件,要讓廣大文化工作者明確近期創作方向與目標,同時加強創作隊伍的建設與創作人才的引進。文化部設立的《群星獎》,以及不斷完善的《群星獎》評獎機制,就是國家和政府為群眾文化的精品創作搭建的政府層面的激勵平臺,體現了國家對群眾文化精品創作越來越重視,其落腳點就是為了鼓勵群眾文化的精品創作。其次,從部門層面來說,要為廣大群眾文藝工作者創作文藝精品搭建有利于精品創作的環境與條件,要在營造精品創作氛圍的同時,扎扎實實地做一些有利于精品創作的事。譬如有組織地開展一系列的采風活動;召開作品研討會、加工會;請名家、專家及基層創作骨干進行專題講座或培訓班;為精品創作者外出觀摩、學習、受訓提供方便;在精品扶持、人才培養和精品激勵上要舍得投入等等。唯如此,我們才有可能讓群眾文藝創作者有一個優良的創作環境與平臺。
(二)地氣的連接
接地氣,就是人民性、群眾性。群眾文藝精品之所以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就是因為接地氣。那么,什么樣的作品才能算是接地氣的精品呢?一言以蔽之,筆者認為,充滿并洋溢著普通百姓喜聞樂見的生活氣息且具有鮮明時代與地域烙印的群眾文藝作品,即是接地氣的作品。因此,要創作出掌握人民群眾生活語言、感悟人民群眾冷暖訴求、反映人民群眾情緒表達、講述人民群眾小微故事的文藝精品,作者首先要接地氣。我們每一個群眾文藝創作者必須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教誨,“文藝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須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牛”(新華社北京2014年10月15日電)。我們常說,人民與人民的生活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因此,我們想要創作出符合時代特色、被群眾廣泛認可和接受的群眾文藝精品,就必須深入基層,與群眾打成一片。唯如此,我們才能創作出接地氣的文藝精品。
(三)傳統的承接
衡量文藝作品是否精品,還有一條非常重要的標準,即是否有特色。群眾文藝工作者肩負著用“文藝精品滋養農村群眾精氣神”的重任,因此,我們要努力創作出具有深厚民俗傳統文化底蘊且地方特色濃郁的文藝精品。要達到這一目標,首先,這就要求我們群眾文藝工作者在堅持“兩為”方向、“雙百”方針和“三貼近”原則的同時,與時俱進地、開拓創新地深入到農村和農民群眾中去,了解本土文化。
在挖掘本土特色和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對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進行收集、整理、加工和提煉,并使之成為煥發新的生命力的群眾文化精品;其次,要努力通過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藝精品打造文化品牌,這就要求我們深入到民俗民風的研究領域中去,在充分挖掘、保護和利用好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用群眾文藝精品來打造富有地域特色和本土特征的文化品牌,從而形成獨特的文化符號。唯如此,我們才能創作出讓人在潛移默化中體味到濃濃的鄉愁的群眾文化精品。
綜上所述,群眾文藝精品下鄉,是黨和國家的號召,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進步的要求,更是農村群眾的呼吁。因此,我們要在思想上、藝術上、制作上為農村群眾努力創作出具有時代特征,又有地域特色,并能在“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上發揮積極作用的精品力作,讓文藝精品在潛移默化中滋養農村群眾的精氣神。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新華社北京2014年10月15日電);
2. 《文化館(站)業務培訓指導綱要》于群、馮守仁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3. 《文學審美特征論》童慶炳、錢中文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
4. 《現代心理美學》童慶炳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2月。
(作者簡介:謝春英,浙江平湖市當湖街道文化站站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