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馬戲團里表演的大象,都是從小就開始訓練的。小時候的小象很調皮,玩性又大,故用繩子把小象拴在木樁上,由于小象力量小,經過很多次試驗都無法將木樁拖出來,當時間久了之后,只要把象系在木樁上,象知道自己無法掙脫,也就會很安分了。小象長大變成了大象,在馬戲團中可以做很多的表演。大象力大無窮,可以搬很多東西,但在表演后,卻很安分地被繩子拴在木樁上。有一天突然有一只老虎過來攻擊它,它一下就掙脫了繩子的束縛,木樁很輕松地拔起,它跑了出去。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拴住大象的不是那根木樁,而是它掙不脫的觀念,它早都放棄了移動木樁的念頭。透過故事看自己,我們思維里有多少墻壁是從未觸碰過的,有多少“不可能”的念頭在阻礙自己的發展呢。一件事情還沒有開始,頭腦里紛飛的念頭就會升起,有很多預設和判斷,然后自己給予否定,于是有些事還沒有真正開始就宣告了結束。比如,我們計劃去旅行,還沒有真正去實施計劃的時候,大腦里的念頭就開始起來了,有沒有足夠的時間呢,跟誰同行呢,同行的人會跟自己的時間一致嗎?是不是看景不如聽景等等,一系列的否定會讓我們的計劃擱淺。有人感嘆:人生要有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行動是治愈恐懼的良藥,而猶豫拖延會不斷滋生恐懼。
那這些“不可能”的墻壁是如何形成的呢?由于過往的人生經歷所致,有些成功的經驗會帶給人成就感,有些失敗的經歷會讓人產生莫名的恐懼,這些失敗不斷累積之后就會形成自己強大的障礙,形成我們根深蒂固的觀念。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區,停留在自己固有的習慣里才會覺得舒適和安全,但是在舒適區之外還有延展區,是需要不斷突破自己去挑戰的。然而,但凡有成就的人都是在不斷拓展自己中成長,首先就是突破自己固有觀念的束縛。
有一種迷信是對自我已知東西的迷信,這個世界有太多未知的東西等待我們去發現,對于未知的,要先去了解它,帶著這樣的心態就會發現無數可能性,那樣我們的人生也會呈現更多精彩。阻礙我們成長的不是外在的環境和壓力,最大的障礙是自己思維的障礙,我們經常也會聽到這樣的話:人最難過的是自己這一關。當你下定決心準備出發時,最困難的時刻就已經過去了,那么,出發吧。
(摘自《雜文報》 楊乙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