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麗
【摘要】:語文教師作為教育者應當借助教育手段使得學生這一最直接受教育者能夠在經典誦讀活動中進行民族文化的傳承和民族精神的弘揚。以活動為載體優化教育內容,讓學生感受經典、觸摸經典。這時誦讀能夠對個體發展功能產生積極促進的作用。小學生在關鍵時期進入經典世界,感受文化沉淀,無形中形成了良好的文學素養。
【關鍵詞】:經典誦讀 小學語文教學 策略分析
前言:素質教育雖提倡現代化教學,但是其并不意味著要拋棄經典,走向一個錯誤道路。其追求的是現代教育與經典的一種平衡,希望借助經典誦讀來讓學生感受某些教育思想內容,完成動作示范、觀察模仿、口耳相傳與耳濡目染的演變。越來越多的學生參與經典誦讀,其精神世界得到較大的滿足,利于學生成長。
1 小學語文教學中經典誦讀的實施意義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特定階段,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只有在此階段做好經典誦讀活動,才能夠通過引導教育讓學生吸收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新世紀所需要的人才必須要有良好的文化素養,更要有大格局、大視野。在新的歷史形勢下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須要加以調整,形成新的規格與質量。
國家與國家之間加強的聯系,各國的文化相互交流,西方文化的傳入對我國傳統文化造成了一定的沖擊。新知識、新理論、新現象,新問題使教育工作應接不暇,我們只有重拾傳統文化做好傳承與發展工作才夠堅守本質。國家已經意識到了經典誦讀的重要性,在重要講話中說到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沉淀在中華文化之中,當代我們要給學生觸摸中華文化的機會,使得現有學生受到文化精髓的滋養,在學生群體的助力下保證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未來社會需要現今學生來創造,小學生在經典閱讀活動中感受文化的魅力,能夠確保自身角色與職責的統一為日后強本固基、凝聚民族做出自身的重要貢獻。
經典誦讀活動滲透到學生日常課程學習中,使得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接受文化的熏陶,得到理想性發展。經典閱讀對于學生自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學生的成長不再簡單,其具有越來越廣泛的知識需求。學生參與經典閱讀活動,通過這一渠道來擴充自己的知識,在特定活動下積累豐富的學識,另外,學生深入研究優秀文化作品,體會字與字、詞與詞、句與句之間的搭配,感受、琢磨其韻味,能夠與主人公產生情感共鳴。實施經典閱讀活動能夠使學生大腦產生特定印象,加深對誦讀作品的記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變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以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經典誦讀活動潤物無聲,春風化雨,其具有滲透性,能夠慢慢的滋養小學生的心田。
2 誦讀在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2.1 時間得不到保證
小學生在這一年紀既承擔著其不該有的學業壓力。學校雖然意識到了經典誦讀的作用,現在是還未從原有知識本位泥潭中脫離出來。在這種情況下經典誦讀和學科教學的時間分配不均勻。教師為了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占用誦讀時間,學生根本沒有時間與機會實際接觸誦讀,難以保證整體質量。
2.2 學生缺乏積極性
學生對經典誦讀產生錯誤的認知,其認為為經典誦讀過于枯燥無味,不愿意投入時間與精力參與經典誦讀活動,難以促進自身在原有水平的提高和發展。學生是否學得好、是否具有積極的興趣其與教師的教學方法和環境有著莫大的關系。但是當前教師還未認真思考教什么、怎么教這類問題,教師將學生作為知識容器,學生在被動學習下興趣呈現衰減狀態,陷入學習的惡性循環。
3 有效的解決措施
3.1 保證適量的練習時間
教師作為專業從業者應當進行自我反思,從而促進自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
教師盡快從原有思想上脫離出來,及時了解教什么、學生需要什么,教師應當平衡經典誦讀和語文學科知識學習,將兩者相融。給學生適量的練習時間感受傳統知識,使得學生真正有機會接觸相關文化知識。經典誦讀并不是口頭活動,教師應當將其落實到實際教學中,消除原有占用誦讀時間的行為。在教學《晏子使楚》一文中教師給學生一定時間進行人物模仿表演,使得學生能夠體會文章人物的內心情感,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
3.2 興趣引導與實踐結合
教師應深入研究學生的興趣愛好、需要、將誦讀貫穿于教育活動中。此外,教師應當積極了解學生興趣不佳的原因。如果是學生對教學方法不感興趣,老師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策略。科技不斷發展,學校已經完成數字建設,教師可以以多媒體為依托為學生播放誦讀視頻。這一方式能夠吸引學生有意注意,學生完成一次視覺體驗,體會到了經典的詩詞歌賦的傳統文化,視覺、聽覺的參與使學生感受到了快樂。例如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一些電影情節,感受那代人的激情與慷慨激昂。良好的課堂氛圍下學生大腦處于興奮狀態,能夠更快更好地學習相關知識。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當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帶領學生從傳統課堂上走出去。為學生提供實踐鍛煉與檢驗的機會設置主題活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3.3 指導學生做好誦讀記錄,將知識融會貫通
每一項活動都應當為學生安排一個任務,避免學生遺忘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堅持鼓勵、引導、支持原則,讓學生自主找出國學經典中的經典名句,引導學生進行摘抄、引導學生進行交流、引導學生做好誦讀記錄。俗話說好記憶不如爛筆頭,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應當發揮自身作用,確保學生在日常寫作和與人交流時能夠在大腦中快速轉換,將經典語句轉換為自己的語言,為自身所用。
4 結束語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實際分析學生的年齡特征,從而為自己的行為做出正確的選擇,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積極主動的引導,通過各項強有力的手段促進學生認知結構和情感態度模式的變化,使得學生能夠積極響應經典誦讀活動,在這一活動中不斷成長,在人生正道上不斷前行。
【參考文獻】:
【1】朱曉飛.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研究[J].課外語文, 2015(16):134-134.
【2】張錦艷.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實施[J].亞太教育, 2016(11):17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