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 王翠
【摘要】:從附屬學科到自成一派,千百年來,各種翻譯標準層出不窮,各類名家思想百家爭鳴。中有流傳最廣的“信、達、雅”;外有影響至深的“功能”理論,但仔細想來,所有翻譯標準的闡述幾乎都沒有脫離這兩個字——“忠實”。
翻譯作為一種牽扯到原作者、譯者及讀者的跨文化、跨語言活動,其過程必然是復雜的。單就“忠實”這一條而言,作為譯者應該“忠實”于誰?如何“忠實”?這也正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一直以來,提到“忠實”,人們常聯想到嚴復先生的“信、達、雅”。但此類傳統理論對“忠實”的闡述更多的停留在“忠實原文”的層面上。他們要求譯者忠實原文,忠實其內容及形式,風格及特點。可翻譯從來都不是原文和譯文一一對應的二維活動,它是多維度、多角度、多層次的。所以本文將從多維度分析翻譯標準中的“忠誠”原則,探討除去原文之外,譯者還應忠實的對象。
【關鍵詞】:翻譯標準 忠實原則 多維度分析
一.“忠實”于作者
“忠實原文”和“忠實”作者是有區別的。傳統的“忠實”原則更偏向于對原作內容及形式上的忠實,但缺少了對作者思想和意圖的精準傳遞。并且由于源語和目標語背景文化上及語言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僅僅忠實于原文很大程度上會導致譯文晦澀難懂,無法完整傳播作者的背后思想及文章意義;相反,對作者的“忠實”更偏向于在翻譯的基礎上表達出原作者意圖、思想及意向;它強調了譯者作為原作者“合伙人”而存在,肩負著更深層次的思想傳播的重任。德國教授克里斯蒂安·諾德曾在其著作《譯有所為——功能翻譯理論闡釋》中將譯者對原作者的此類“忠實”描述為“忠誠”。他在此書的相關訪談中提到:“忠誠和忠實是一對非常不一樣的概念···忠誠講的是譯者與人之間的關系···忠實關注文本之間的關系···有時為了忠誠于原作者,譯者可能需要不忠實于原文”。(克里斯蒂安·諾德,2018) 。這種不強求于照搬原文的翻譯模式,更像是錢鐘書先生提出的“化境說”。相較于“忠實”原文,對作者的“忠實”更能滿足錢鐘書先生所強調“無痕”、“存味”,達到化一切形式為無形,但“精神姿致依舊故我”的狀態。為讀者提供一個閱讀順暢、風格相近、意義完整的譯文。
因此,真正的“忠實”應該不僅局限于傳統的“忠實原文”,還應“忠實”于原作者,在翻譯基礎上揣摩原作意圖,幫助作者表達原作思想。
二.“忠實”于讀者
由于源語和目標語所在社會的文化背景、表達方式、風俗習慣、人情世故等的不同,讀者只能借助于譯者去了解另一個語言環境中的事物。這也就決定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對讀者負責。譯者首先是個讀者,譯者對源語及其社會、文化相對了解,能夠在閱讀源語作品時獲取原作者想帶給源語讀者的相同感受。問題是譯者在將原作翻譯給不懂源語及其社會文化背景的目標語受眾時,是否也能讓目標語受眾在閱讀譯文時獲得源語讀者同樣的感受?還有傳統的“忠實”能否做到這一點?舉個例子,《傲慢與偏見》這部小說在我國受眾廣泛,小說的鮮明特色在于作者幽默簡潔的表達方式。其開篇句就是作者寫作風格的很好體現,原作寫到“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Jane Austen,1813)作者前半句用“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此類較為正式的詞給人一種嚴肅的感覺,后半句又通過給出與人們預料相反的結論來呈現一種嘲弄的詼諧感。但我國大部分的譯文在翻譯時都根據“主謂賓”結構,將“that”引導的主語從句放到句首,例如“凡是有財產的單身漢,必定需要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孫致禮,2017)這樣翻譯雖字面上“忠實”了原文,但并沒有“忠實”于作者和讀者;因為它并沒有揣摩并傳達作者通過原句想表達的意向,也沒有讓譯文讀者獲得源語讀者相同的感受。因此,“忠實”于讀者其實是一個更高層級的要求,它要求譯者在完整表達原文、清楚理解作者的基礎上,還能把相同的讀者感受帶給譯文讀者。
因此,真正的“忠實”,還應“忠實”于讀者,讓譯作讀者獲得原作讀者相同的感受,貢獻給讀者更好的譯文。
三.“忠實”于社會
翻譯是一種跨語言的文化交流活動。正如譚載喜教授所說:“翻譯···在自外向內及自內向外的交流過程中,必然涉及將外族、外域文化帶入本族、本土···作為文化特殊表現形式的翻譯,在本土文化與民族建構及發展的過程中往往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譚載喜,2018)因此,翻譯并不是個人性質的活動,而是事關國家,事關文化,事關民族發展的社會性活動。譯者在翻譯時要“忠實”社會,順應時代,符合現實;譯社會所需,揚本國所美,為源語和目標語社會的健康文化交流貢獻一份力量。
四.總結
“信、達、雅”是我國流傳最廣的翻譯標準,“忠實”又是我國應用最多的礎理論。但傳統的“忠實”在對象方面偏于單一,單純的體現了原文譯文之間的一一對應。所以本文從譯者所需“忠實”的不同對象出發,引入了原作者和讀者視角,并從民族社會的宏觀層面對翻譯活動進行了分析,對傳統的“忠實”原則進行了擴展。
本文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提出了對作者、讀者及社會的忠實。結合諾德教授、譚載喜教授等多位名家之言,從多維度、多層次豐富了“忠實”原則;并且強調了對讀者讀書感受的重視及對原文隱藏意向的翻譯。
【參考文獻】:
【1】簡·奧斯汀. 傲慢與偏見[M].孫致禮(譯). 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
【2】克里斯蒂安·諾德. 譯有所為——功能翻譯理論闡釋[M]. 張美芳 王克非(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3】田璐、趙軍峰. 新世紀的功能翻譯理論------克里斯蒂安·諾德教授訪談錄[J]. 中國翻譯,2018(4):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