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在我國的藝術院校中,學生工作與教學工作是院校管理工作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二者缺乏有效的溝通和聯合,在某些高校存在不同程度的脫節現象,因此,探討學生管理工作輔助專業教學工作的方式,推進學生管理工作和教學管理工作的有機融合,對于推進高校在校學生的專業學習和促進我國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非常必要、意義深遠。自古以來,中國書法就被看作是中國人修心養性、陶冶性情的一種有意義的活動,作為最具中國特色的傳統藝術,書法中蘊涵了豐富的心理學思想,其中,古代書論中又蘊含了豐富的關于書法健心作用的思想,本文正是以此為出發點,詳細闡釋古代書論中所蘊含的對心理的作用與益處。
【關鍵詞】:學生工作 專業教學 書論 心理作用
近幾年,藝術專業學生數量大幅度增加,基于其專業專業特點和弘揚個性的特殊性,也給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帶來了一些新問題。書法作為一門獨具特色的藝術,在今天又被運用到心理治療領域,如何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成為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
西漢文學家揚雄在其《法言·問神》中道:“言,心聲也;字,心畫也。”【1】晚清著名學者、文藝理論家劉熙載先生也曾說:“以書為心畫,故書也者,心學也。”【2】古代“心”的功能,也就是現代所謂腦的功能,“心”,代表了一個人的思想、情感、意識,乃至態度、性格、意志。書為心畫,也就意謂著書法是書家心靈表記、德行品藻、情感情緒及學識等的直接反映。
自古以來,中國書法就被看作是中國人修心養性、陶冶性情的一種有意義的活動,古代書論中蘊含了豐富的關于書法健心作用的思想,下面就這些思想進行梳理。
一、書法與情緒
書寫活動可以抒發書寫者之情懷,孫過庭在其《書譜》中總結道:“雖篆、隸、草、章,工用多變,濟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然后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閑雅。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3】唐大文學家韓愈在《送高閑上人序》中介紹張旭怎樣借草書來抒發他的思想情緒時,有這樣一段話:“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4】唐代張懷瓘《書議》中也說書法“或寄以騁縱橫之志,或托以散郁結之懷”【5】。這里所表達的一個共同涵義是,書可言志,書可散郁,無論積極的情緒情感還是消極的情緒情感,均可通過書寫來抒發。此外,還有許多書法家描述了書法對情緒的調節作用,比如清代周星蓮《臨池管見》中說:“靜坐作楷書數十字或數百字,便覺煩燥俱平;若行草,任意揮灑,到痛快淋漓之候,又覺靈心煥發。”【6】
此外,練習書法時,書寫內容對書者的情緒狀態也有影響,即所謂寫“悲”則悲,寫“憂”則憂。如孫過庭在《書譜》中寫道:“(王羲之)寫《樂毅》則情多佛郁,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怪虛無,《太師篇》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戒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7】孫氏通過對王羲之書法作品的分析,道出了書寫內容對書寫者情緒的暗示作用。
二、書法的心理治療作用
黃匡《歐北醫話》載:“學書用于養心愈疾,君子樂之。”【8】書法的心理治療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欣賞書法精品,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從而有利于身心的健康。清代學者毛慶臻曾說:“古人作書無論行、楷、草、隸……故能章法渾成神明貫注,令觀者興會飄舉,精力陡健,不待栩管而思結構之密,昔賢所以有‘特健藥’之喻也。”自唐宋以來,有些文人用“特健藥”來贊賞書法中的精品,以示其對人的健康作用勝過名貴藥物。這其實也是優秀的書法作品的藝術魅力對人之心理的一種有益的調節作用。南宋詩人陸游用親身體會印證了這一觀點,他在看到了人稱“梅妻鶴子”的林逋的書法作品時說:“君復書法高勝絕人,予每見之,方病不藥而愈,方饑不食而飽。”【9】看來,把書法精品比為“特健藥”實不為過。二是通過親身的練習、書寫,使人達到澄心靜慮的狀態,從而有利于身心的健康,進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書法對于學習者而言,是一帖清心的良藥,透過動靜結合的書寫情境的營造,使書寫者忘記煩憂,精神寧靜,五臟協調,氣血調和,達到身心俱佳的狀態。
(二)現代書法心理學研究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開始注重本土化的發展,他們將研究的視角轉向了中國古老文化中所蘊涵的豐富的心理學思想,其中就包括被稱為中國文化精粹的書法藝術。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香港大學高尚仁等一批港、臺及大陸學者,對書法運作的心理機制進行了系統地研究,成果顯著。書法作為一種傳統的文化工具正逐漸地被開發成一種具有東方特色的心理治療方法。東漢蔡邕在《筆論》中最早提出:“夫書,先默坐靜思,沉密神采,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10】唐代虞世南在《筆髓論》中也說:“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于妙。”【11】這種剔除雜念、超越俗事的思想與劉勰《文心雕龍》中的“虛靜觀”是一致的,即“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淪五藏、澡志精神。”【12】中醫心理治療方法中,有所謂澄心靜默療法,是通過靜坐或靜臥,以內忘思慮,外息境緣,精神清靜寧謐,使人病氣衰去的方法,適用于治療思慮勞心過度所致病變,以及某些慢性疾病。從這一角度來看,書法與“心無異緣、意絕妄想、六窗寂靜、端坐默究”(《宗門武庫》)的佛家禪定功夫并無二致,又與講究調息、凝神入靜、以意導氣,通過養氣來調動人體內的本能力量的氣功如出一轍。書者在這種動靜結合,腦體結合的運動中,達到了五臟協調,心身統一的境界,因而對于生存質量的提高具有深遠的影響。
宋代歐陽修在其《試筆》中曾經說道:“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為勞也;有以樂其心,不知物之為墨也。然則自古無不累心之物,而有為物所樂之心。”【13】書法是一門“樂其心”的藝術,這一認識是符合書法藝術活動的心理規律的。因此,學習書法對于現代人的身心健康具有深厚的價值。
總之,高校藝術專業學生的心理輔導、思想政治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以學生為本,把握藝術專業學生的個性特點,注重針對性、時效性,以改革和創新精神開展思想教育工作,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姚淦銘《漢字與書法文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
【2】張春興《現代心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第一版。
【3】陳政見《書法治療理論實證與方案》,師大書苑印行,1992年2月第一版。
【4】楊恩寰《審美心理學》,東方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5】《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
【6】高尚仁《書法心理治療》,香港大學出版社,2000年。
【7】彭耽齡《普通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第二版。
【8】汪榮寶《法言義疏》,中華書局,1987年。
【9】潘運告《張懷灌書論》,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
【10】劉熙載《書概》,《藝概注稿》,袁津玻校注,中華書局,2009年。
【11】劉勰《文心雕龍·神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2】潘運告主編《宋代書論》,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
【13】蔡志《教學管理與學生管理工作的互動與融合》,南方醫學教育,2012年。
注釋:
1.汪榮寶《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159頁。
2.劉熙載《書概》,《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第714頁。
3.孫過庭《書譜》,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第126頁。
4.韓愈《送高閑上人序》,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第292頁。
5.潘運告《張懷灌書論》,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第25頁。
6.周星蓮《臨池管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第71頁。
7.孫過庭《書譜》,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第126頁。
8.陳政見《書法治療理論實證與方案》,臺北:師大書苑印行,1992年,第25頁。
9.陸游《放翁題跋》卷五《跋林和靖帖》,載《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第744頁。
10.陳思《書苑著華》卷一,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第37頁。
11.虞世南《筆髓論》,《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第117-118頁
12.劉勰《文心雕龍·神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21頁。
13.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中華書局,2001年,第1978頁。
作者簡介:徐超,1990年,男,漢,山東臨沂,碩士研究生,廣州美術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