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茜 蔡驊
【摘要】:當代藝術品市場錯綜復雜但整體發展已開始趨于平穩,藝術品種類繁多,各有所需,隨著新型市場模式的變革與創新,藝術品本質也在不斷突破提升。傳統建筑裝飾藝術品作為部分行業內部不可或缺的陳設裝飾之物,它的發展趨勢也是不容小覷,當代市場對其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
【關鍵詞】:當代市場 傳統建筑裝飾藝術品 影響 發展
當代藝術品市場層次豐富,面對類別愈加多樣的消費人群來說,既保守又具有挑戰。隨著市場經營模式的更改與創新,傳統市場與新型市場從不同角度針對不同人群制定了專屬貼合受眾自身的營銷手段。文化背景、年齡愛好都影響著藝術品商品化的發展。
隨著消費觀念的轉變,消費水平的提高,大眾關于文化產業的關注也愈加提高。生活藝術化是目前大部分人群的追求。藝術品具有時代與文化性,因此傳統式藝術品仍然在當代市場具有一定空間。但隨著收藏者年齡趨向年輕化,傳統藝術品如何通過當代市場模式的更替使之得到青睞是值得研究探討的。
一、傳統建筑裝飾藝術品特性
(一)時代特性
千萬年來,時過境遷,世界各國各地的建筑流派紛呈,沿著歷史長流發展,逐漸演變出建筑的加工品——建筑藝術品。它的本質是隨建筑特性而演變,但細節分化,在歲月的洗禮中,分離出獨立于其的特殊藝術品,它保留建筑固有特性,通過將其各項機能進行重組、協調、更改從而創造出美觀與功能并存的新型展示物件,從古至今成為部分空間領域不可或缺的裝飾展品。
(二)地域特性
傳統建筑藝術品既有地域又有民族共性,隨著使用者、鑒賞者的生活條件與文化品味的不同而千變萬化。從古希臘、古羅馬到十八世紀的西方;從先秦到元、明、清。通過當時的古羅馬運用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而使得當時的藝術品由粗糙生硬轉變為奢華大氣,從而得到大眾的推崇與喜愛,不難看出大眾的審美隨著時代而在變化,從而影響藝術品的方方面面。
二、傳統建筑裝飾藝術品在當代市場的發展
當代藝術品市場的營銷模式已經日趨分化為兩類模式——傳統與新型。
(一)傳統市場模式
受經濟環境與文化沖擊影響,藝術品市場仍然是保留傳統模式,消費、投資、收藏是主要的三個層次市場。收藏者關注更多的是更具歷史傳統的價值的藝術品身上,模式固定在其深厚的年代感與珍貴性兩者特性上,這對于傳統建筑藝術品是起著保駕護航的作用,證明其可存在價值是可延續的。
(二)新型市場模式
什么是新型藝術品市場?科技時代的推動發展,信息大通化的當代,互聯網+背景下的各項發展使得市場越來越多元化。受眾的年齡年輕化以及文化水平都在影響這個市場,因此,在新沖擊下的市場內,傳統建筑藝術品還是否保留市場或是被市場所逐漸淘汰是值得關注的。隨著受眾年輕化的推動,傳統建筑藝術品的整體形式還是以保留原始式樣為主,如古羅馬時期的浮雕壁飾在當時的人們看來一直是注視的焦點,它豐富的內容和形式創造了美而富有創造力的室內裝飾部分,以繪畫手法表現建筑構件的立體效果是當時貴族喜愛的裝飾手法,其實放在當下仍舊受到大眾的推崇,甚至是頗受低齡人群的喜愛,如今的年輕人更樂意接受新事物,追求與眾不同的效果,而這些壁飾自身雖有著強烈的年代感,但它本身具有打破現實與幻想界線的裝飾特性使得它易于被創新,保留浮雕的表現形式,將其去繁留簡化使其更加符合當下人們的審美要求。
(三)發展
隨著當代市場受到互聯網模式的影響,藝術品的體驗與互動都是值得被推崇的創新手法。建筑藝術品具有較之其他藝術品來說更注重功能與美觀的特性。通過互聯網信息互通化的優勢,可以使得參與者更直觀地觀賞到藝術品本身,并且通過一系列的虛擬互動能夠增加它的吸引力,且擴大受眾人群,提高其的市場競爭性。
三、傳統建筑藝術品在當代市場的未來趨向
通過分析傳統建筑藝術品的特性與發展,不同于其他藝術品的純觀賞性,它的功能性使之更具市場競爭力,且不易被市場所淘汰。市場的多元化影響藝術品的多樣性,延續傳統是確保藝術品本身價值的關鍵,做出完全迎合市場需求的動作是多余的,但適當更改,通過技術結合,增加互動體驗是可取方案。
四、結語
建筑藝術品是當代市場藝術品中的一個類別,它具有一定的市場針對性,當然市場模式的變化對其影響也頗大。而這些影響是利大于弊,使其發展空間更大化的擴充,整個趨勢是樂觀而積極的。不同領域的藝術文化可以互相交融,互相滲透,對于大眾來說起到引導作用,衍生效果也是顯著的,傳統物件被保留的同時,也在被新理念所影響。總之,當代市場對傳統建筑藝術品是起到積極的作用,使之發展的更好更長久。
【參考文獻】:
【1】李硯祖,王春雨 室內設計史[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3:47
作者簡介:
1.陳茜,1988-08,女,江西南昌,研究生,講師,環境藝術設計,華東交通大學理工學院,
2.蔡驊 女, 1983年,籍貫:江西上猶 ?講師 ? 華東交通大學理工學院
課題名稱:蔡驊,陳茜(課題編號:YS17203)《互聯網+背景下藝術品市場經營模式的研究》;(課題編號:YG2017096)《互聯網+背景下藝術品市場經營模式的轉變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