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鑫
【摘要】:隨著《公共圖書館法》的頒布實施,國家對閱讀推廣的重視程度提升到了一個新臺階。各地圖書館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閱讀推廣活動。圖書館的功能在多樣化數字化浪潮中有了全新的詮釋,同時也給圖書館的管理者帶來了新挑戰。為適應新的社會形式,傳統圖書館在服務推廣模式上的創新和提升成了當下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 閱讀推廣 創新化 數字化 品牌化
2018年,隨著《公共圖書館法》的頒布實施,國家對閱讀推廣的重視程度提升到了一個新臺階。各地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傳統文化經典圖書推薦、人文大講壇、文化大展廳、閱讀線上線下競賽、親子閱讀、高新科技電子數字閱讀體驗、虛擬現實實景模擬講解……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閱讀推廣活動層出不窮,為讀者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閱讀模式和全新的閱讀體驗。閱讀推廣活動已經成為當下圖書館的主要工作中心,圖書館的功能在多樣化數字化浪潮中有了全新的詮釋,同時也給圖書館的管理者帶來了新挑戰。為了滿足廣大群眾日益旺盛的閱讀需求,對傳統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創新和提升成了當下的必然趨勢。
一、傳統圖書館服務模式
傳統圖書館在服務管理上是以讀者“借還”紙質書籍為服務主要內容,同時兼顧文獻資料的整理與保管。其他相應的服務活動與讀者活動也是圍繞書本為核心來開展的。在對閱讀的推廣和宣傳中往往書籍才是核心和主題,簡而言之就是所謂的“以書為本”服務推廣模式。很顯然這種被動的管理和推廣模式已經無法跟上現代化社會進步的步伐,同時也無法滿足廣大讀者越來越高的閱讀需求。現代化圖書館的閱讀推廣服務模式應是以“為讀者服務”為中心的,“讀者第一、服務至上”是它的服務理念,這就要求管理者能轉變傳統管理理念,明確服務的目標;創新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活力;在閱讀推廣過程中,堅持貫徹“以人為本”、“以讀者為中心”的原則和理念。
二、閱讀推廣活動化、品牌化
傳統閱讀推廣活動往往以作者簽名售書、書展和專題講座為載體,讀者更多情況下沒有自主選擇權,同時參與活動的程度不高,大多數情況下屬于被動接收服務內容,活動的識別度比較低下。而以“閱讀推廣活動化,活動品牌化”為理念,實行分類品牌戰略,對各類服務和活動進行了重新的整合,通過品牌效應把優質的服務、富有吸引力的活動推送給讀者。讓讀者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和參與空間。所謂“閱讀推廣活動化”立足圖書館的陣地、服務與資源,重新定位、包裝圖書館的服務,讓其與時俱進,形成具有互動感、體驗感、獲得感的文化活動。而“活動品牌化”:就是通過加強組織、統籌規劃、社會合作,有機整合圖書館資源,形成有積累、有影響、有內涵的閱讀推廣活動,提高服務與活動的績效。
三、閱讀推廣數字化、創新化
數字化網絡化是現代圖書館發展的必然趨勢,傳統閱讀推廣工作在線下,而隨著互聯網、手機終端的普及,線上推廣活動越來越成為當下最具活力的推廣途徑。目前,傳統閱讀和數字閱讀已經共同構成獲取閱讀資源的融合渠道。圖書館應大力拓展和培養廣大讀者的數字閱讀習慣,做好數字化閱讀的引導者,將信息網絡化數字閱讀與傳統紙質閱讀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得書香不僅留存在紙本中,也儲存于數字互聯網和各種應用終端里;通過數字閱讀實現將各類信息知識的鏈接與交互,從而達到個性化、精準化服務,讓推廣不再盲目,閱讀平臺實現多元化智能化,實現公共數字文化空間的進一步拓展。
四、閱讀推廣系統化、規范化
系統化、規范化的服務工作有助于圖書館的優質經驗和舉措有效的傳承,并能將優秀的閱讀推廣方案在行業內進行復制交流,從而進一步擴大這些創新舉措的影響范圍和實際價值。傳統圖書館管理者的單打獨斗已經在現代化、數字化、信息化和網絡化管理的今天演變成一個省市地區乃至全國圖書館工作者的群策群力。有了規范化和系統化的閱讀推廣管理模式,能讓各地的從業者更方便的獲取業界的最新相關信息。讀推廣活動在策劃時注重系統性、規范化發展,還有助于提升公眾的參與體驗程度和獲得感。
總而言之,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圖書館扮演著為人們提供精神食糧的作用,是國民閱讀方向和閱讀方式方向標與引領者。圖書館推廣工作做的好,廣大讀者才愿意到圖書館借閱書籍,參與相關文化活動,有了閱讀習慣和閱讀熱情,則這個國家或者地區將會是有精神追求的、有發展動力的。因此,圖書館閱讀推廣的水平如何有著重要的影響,圖書館管理者需要不斷地推陳出新。在當前科技現代化、數字化的環境下,圖書管理的內外部環境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為了適應這些變化,也為了促進自身更好地發展,圖書館閱讀推廣的理念、方式、手段、服務等都要進行相應的變革。當然,創新和改變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目標,不是說一些指標達到了,這個工作就完成了。圖書館工作是要根據發展變化了的形勢不斷地進行調整。
【參考文獻】:
【1】洪遠富.淺析圖書館管理模式【J】政革與開放.2011(10):114.
[2】段汶君.試論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管理創新【J].現代情報,2006(8):120.
【3】范清,路以興.現代圖書館管理創新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2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