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退耕還林是我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本文從退耕還林的定義、退耕還林助推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出發,分析現狀,列舉了水土流失、森林生態系統退化的現象,最后提出建設,加強政策引導退耕還林,完善補償機制。最后支持退耕還林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
生態文明的建設實質上是人類社會生產實踐活動與自然生態運作系統逐步相協調的進程,通過不斷改造調節人類自身的生產關系和生活方式消解發展過程中的環境負效應,重新構建起更加合理且進步的生態秩序。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飛速發展,與此同時環境問題更加凸顯,嚴重制約著經濟的更好更快發展。為此追去可持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發展的重點方面,黨的十九大也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五位一體。退耕還林就是以保護森林生態環境為出發點,將有水土 流失隱患的土地,有計劃進行耕種,根據當地的土壤和氣候特點,種植適宜的林木,恢復、保護當地的森林環境。退耕還林是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和重大惠民政策。
1退耕還林的定義
退耕還林政策的制定及實施是在特定的社會經濟環境條件下進行的,是隨著人類社會對生態環境認識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在因經濟發展而導致的各種生態災難出現的頻率不斷增加,所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的前提下,為了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尋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所采取的措施。
退耕還林是一個具有現實性的動態概念。退耕還林要求恢復并重建已退化的土地生態系統。地方經濟建設中對土地生態系統的過度開發和利用導致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甚至出現生態系統退化,必須通過退耕還林來改善生態環境。退耕還林的實施因而既需要長期規劃,也必須立足現實。
退耕還林是通過政府行為對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進行再配置的過程。工程的實施目的是通過退耕還林改變土地的現有利用結構,進而改變勞動力的就業方向和投資方向,改善生產要素的配置效果。
2退耕還林助推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分析
2.1森林生態系統的退化嚴重
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其退化所產生的影響將蔓延到其他生態系統的穩定。劉國華、傅伯杰等人在研究了我國森林生態系統的退化情況后指出,森林生態系統退化是指由于人類活動的干擾,如亂砍濫伐、開墾及不合理經營等,或自然因素,如火災、蟲害及大面積的塌方等,使原生森林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從而使其發生逆于其演替方向發展的過程。
2.2水土流失嚴重
土地資源是三大地質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之一,是人類生產活動最基本的資源和勞動對象。人類對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但同時也造成對土地資源的直接破壞,這主要表現為不合理墾植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鹽堿化及土壤污染等,而其中水土流失尤為嚴重。在我國,水土流失是最為常見的地質災害,其中以黃土高原地區最為嚴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解放初期為1.16億hm,到年時已經擴大到了1.5億,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0%,涉及近千個縣。另外,全國山地丘陵區有坡耕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3退耕還林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的建議
3.1不斷加強政策引導推進退耕還林
退耕還林是我們解決特殊地區水土流失、生態保護的重要策略,生態文明建設為環境保護提出來更高的要求,退耕還林是一項巨大的社會工程,需要國家加大資金和政策投入,不斷深化政策支持,加強生態政策引導,提高農戶的思想認識,積極參與,不斷落實,推進退耕還林。
3.2完善退耕補助制度,積極探索生態補償體制創新
我國不同地區的農業生產效率差異大,土地承載能力不同,目前這種粗略的劃分補償標準的方法顯然不能符合不同地區的要求。因此,在制訂補償標準時要突出補償標準的科學化。可以在借鑒國內外理論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科學的進行效果評價,根據區域、地理條件的不同給予差別化的補償政策。比如生態惡化地區、丘陵地區和經濟發達地區,都要分幵考慮。既要考慮對農戶參與退耕還林的有效激勵,又要避免甴于工程補貼標準過高而帶來的農戶短視行為。除了資金補償以外,還可以通過政策傾斜、技術支持、智力支持等多種方式進行補償,以改善農戶的生活狀態為基本出發點,確保生態機制的長效發展。
4小結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可持續觀的重要體現,是我們解決生態和發展問題的歸宿,不斷推進退耕還林,修護森林防護系統,保持水土流失是我們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羅欣雨. 陜西省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矢量化小班數據庫系統應用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
【2】紀輝. 退耕還林政策對于新生代農民非農收入的影響效應分析[D].山西農業大學,2016.
【3】張璇. 基于農戶意愿的退耕還林后續補償問題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6.
【4】聶雯雯. 退耕還林政策影響下農林生態系統交錯帶動態變化[D].云南大學,2015.
【5】郝佳玲.清水縣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03):48+51.
作者簡介:萬強,1987-,男,研究生,西北農業科技大學,研究方向: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