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婷
【摘要】:近年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越來越被金融業乃至整個經濟社會所重視,是中國新金融思想的具體體現,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更是衡量新時期金融工作完成度的重要標準。然而,在目前的金融工作中,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還存在不少弊病和難題,金融的服務作用沒有更好地發揮出來,以至于影響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和經濟改革升級。本文分析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金融業 金融創新 實體經濟
一、中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難題
金融必須與實體經濟共同發展,保持平衡關系。這種平衡不可受“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一準則影響。鄧小平同志曾有一句名言,“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這句話充分體現了金融在現代經濟中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當時中國剛剛脫離金融被長期抑制的計劃經濟體制,對金融缺乏清晰的認識,對金融的評價也并不確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使我們充分認識到金融對政府調節宏觀經濟的重要作用,以及金融對一國經濟穩定和經濟發展效率的重要意義。可以說,中國的經濟成功,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在于一改之前的金融抑制,而中國目前的經濟困難基本上是因為金融發展未能很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
近年來,我國金融在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已顯現出如下問題:
1.法律體系不完善
金融法律法規相對落后,金融實踐卻高速發展,相關法律對某些金融行為的解釋和保障作用越發薄弱。基于此,有關部門必須要積極完善法律體系,解決法律法規建設滯后這一問題,為金融創新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掃除法律體系不完善的障礙,加快立法建設。
2.金融體制限制實體經濟融資
從信貸規模來看,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金融體制一直對實體經濟的融資有所制約,使得實體經濟融資能力發展受限,無法快速提高。這一現象具體表現為民間資金不能有效參與,以及金融機構參與度不夠。此外,中小企業由于基本信貸條件的匱乏,且不具備完善的對應信貸抵押、擔保及信用評級系列制度,正面臨著無法從正規金融體系有效融資、融資模式單一、融資成本過高等一系列難題。
3.民眾投資偏好風險暴利
現如今,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迅猛,特殊的政治經濟體制隨之形成,國內社會中借助虛擬經濟以實現迅速暴富的現象日益普遍。經濟生活中的功利心理和浮躁風氣越發盛行,使得多數人在追求巨大的投資回報的同時忽略其背后暗藏的高風險。一方面由于市場化浪潮的席卷,民眾越來越缺乏誠信、合法經營的正確意識,反而被不當的快速致富和市場化意識占據上風。另一方面,我國自古傳承的企業家精神正在逐日消退。部分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明顯存在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產業雷同和惡意競爭等現象正從負面影響著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使金融資本陷入脫離實體經濟的惡性循環。
4.不正當的民間借貸
民間借貸,也即體制外金融,多年來一直被人們忽視或輕視。而實際上,民間借貸一直在我國存在,并且運轉高效,規模不容小覷。國家必須正視民間借貸,并發揮其正當作用,引導民間借貸的同時加以規范,如此方可有效且快速地解決某些地區民間資金多、投資難,中小企業多、融資難的問題。
二、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的建議
(一)金融創新需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根本
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目的,著力金融創新,優化金融服務質量。金融作為當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創新不可游離于脫離實體經濟的發展需求之外,這是金融創新的第一要則。金融業應該拓展服務功能,拓寬服務的廣度,從調整經濟結構、發展新型產業、節能減排、促進農村金融和小微企業融資等方面推動金融創新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另外,金融在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兩點:一是要防止金融業為求創新而脫離實體經濟,二是要進一步推動中小金融機構發展、推行利率市場化改革,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二)強化金融市場機制
金融體系就是各個經濟體之間資金流動的大致框架,它將各個市場的參與者、各類金融資產和各種交易方式以及政府金融監管方式綜合為一體,使以上各部分相互適應協調。但其中確保能與實體經濟發展相適應最為關鍵,因為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的適應度決定了其作用的發揮。一方面,須加快政策體制改革,放松金融市場準入,促進對內對外開放,消除因經濟地位、經濟水平、權力集中程度不同而形成的等級差別,以政策支持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借鑒國際金融市場體制的改革要點,運用到國內市場金融的規范發展上,摸索并建設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同時,也適應國際環境的金融市場體制。
(三)推進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
金融機構應該針對各類產業行業的不同運行規律,促進產品和服務方式的科學有效創新,減少金融服務成本,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從而有針對性的對實體經濟進行高效的服務。要維護符合產業政策的小微企業發展。幫助小微企業提高金融服務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支持銀行建立多種類的業務模式,培養專業化的經營團隊,加快創新建設,降低小微企業的貸款難度和企業融資成本。
(四)加大金融對薄弱領域的扶持
在國內外嚴峻的經濟金融形勢影響下,由于資金周轉的不及時或其他問題,小微企業處境尷尬。另外,三農問題的處理,以及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抑制房價不合理飛漲、維護房地產市場穩健發展等任務依然艱巨,這些問題都側面反映出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薄弱環節和某些重要領域面臨的資金困境。
對此,金融必須努力改變服務方式,促進經濟合理發展。金融業必須重點提升服務功能,拓寬服務范圍,促進信貸結構的優化,調整經濟結構、保護環境和自主創新,尤其要在“三農”和小微企業等薄弱領域大力提供金融支持。
(五)處理好金融創新與風險關系
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金融企業在創新的同時,應嚴格遵循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要加強對金融企業的規劃指導,提前做好市場調研工作和風險預估,嚴格把握創新過程中的風險檢測,確保金融運行安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必須要注重有效監管,將風險防范工作實施到位,時刻踐行創新與風險相平衡的原則,支持金融機構、產品和服務方式的有效創新,加強對銀行、保險、證券等行業的風險監管,將金融風險及早遏止和處理,使金融市場實現長遠發展,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