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東興
【摘要】:政治是監察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環境。與此同時,監察的發展對于推動政治文明建設也具有重要影響。現代的中國經濟發展速度之快、政治改革范圍之廣是世界上罕見的。特別是我國的監察改革力度更是前所未有的。經濟越發展,監督越重要,早已成為人們的普遍共識。監察如何助力政治建設,本文從三個方面,圍繞政治發展與監察建設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監察 政治 政治生態文明 政治制度結構
一、監察職能隨著政治的建立而發展
中國的監察制度最早形成于秦漢時期,說明在中國古代的政治活動中就開始對權力進行監督的實踐,和監督權力相關的制度也孕育而生,進而形成了監察制度的雛形,“政治”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畢命》有“道洽政治,澤潤生民”。“政”主要指國家的權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則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實現安定的狀態等。我們可以把監察制度看作是政治制度結構之一,秦漢時期統治階級根據統治者意志的需求,設立了“三公”制度,其中御史大夫就是負責執掌法律、監督百官的最高監察官。隨著統治者政權的不斷更迭,監察的權限也有過擴大或縮減,但一直未曾消失過。同時政治制度結構也對監察制度產生很大影響,具體地說,政治制度結構對監察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一) 政治制度結構目的影響著監察目的的建立
在不同時期的政治制度結構下,國家對政治資源的配置與管理有著不同的要求和側重點。政治制度結構不同,監察目的也就不同。比如封建社會時期,在君主專制制度下,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皇帝出言是法,是判斷一切是非的權威性標準,監察制度自然成為維護皇家自身的統治利益需求而建立;中國社會主義時期,中國共產黨是政權階級,代表的是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政治目的是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我國的監察目的就是加強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的監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政治制度結構文明度決定了監察地位的變化和作用的發揮
政治制度文明程度不同,政府在國家管理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同,其發揮作用的大小,決定其在監察制度制定中所承擔的分量,同時決定了監察制度的實施力度。比如說,國家的政治制度結構越好、廉潔化程度越高,則對監察職能的要求越高,發揮監督作用越大。從世界各國來看,不健康的政治生態環境,監察作用發揮的極低。政治文明的進步,政府行政行為的法制化、透明化可以凈化監察環境,推動監察體系的完善與進步。
二、堅持監察職能發展,政治能文明
(一) 監察職能的發展是政權文明建設的基礎條件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監察是政權管理的重要基礎工作,因此,除了對經濟基礎的維護作用,監察職能的發展對上層建筑也有積極影響。加強政治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和廉潔化,都離不開監督工作。監督在政治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直接作用,客觀上可以起到維持社會政治、經濟秩序,加強政府、企業的內控建設等作用。
(二) 現代監察是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
監察的產生與發展均是源于政治發展的需要,而現代民主政治制度更需要現代監察制度。在現代民主政治中,監察工作對民主政治的貫徹,是關鍵性的。監察作為一種政治制度,是由憲法規定的,并作為國家強制性權力監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監察能發揮作用的國家,就說明其有文明的政治生態環境;監察不能發揮作用的國家,則說明其沒有文明的政治生態環境或其環境很一般。由此可見,監察,尤其是現代監察制度更是政治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三) 中國特色監察制度改革為世界各國提供了有力的新型模式
中國政治、經濟領域的改革開放,已經倒逼監察改革走向一條與國際上的不同道路,那就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監察制度。中國特色監察制度的改革,改的不僅僅是被監督對象,同時對監督者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標準,提高覺悟、改變思想及政治素養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執政階級保持高度一致,并且能夠進行自我監督。應該說,這種中國特色監察制度對于世界各國在監察工作中提供了一種很好的借鑒模式,對世界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三、政治生態要文明,監察制度需發展
政治生態發展的目標包括政治民主化、法治化和廉潔化等方面內容。
(一) 政治民主化對監察的要求
政治民主化是指社會從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君主專制向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民主化轉型。政治民主化主要指: 一是人民政治觀念進步,二是人民積極參政,三是民主管理制度化。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在《憲法》第三章“國家機構”增寫第七節“監察委員會”,就是要強化對政治監督,全民監督。
(二) 政治法治化對監察的要求
政治法治化是指在于各政治主體必須依照既定的規則和程序行使政治權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監察法規的制定與完善也是政治法治化的要求。在我國,把設立監察委員會寫入憲法,對全社會具有最高約束力。
(三) 政治廉潔化對監察的要求
政治廉潔化意味著公共權力要公開、公正和透明,公共權力服從和服務于公共利益和大眾利益,而不是個人謀取私利的工具。政治廉潔化的實現途徑包括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權力運行制和監督機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必須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建設廉潔政治,努力實現干部清正、政府廉潔、政治清明。
【參考文獻】:
【1】陳哲夫:《監察與監督》,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2】張晉藩:《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史》,中國方正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