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有企業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核心問題,雖然,目前國有企業中已確立了股東大會,董事會及監事會等管理機構,但也存在諸多不成熟的方面。本文認為,應轉變思維模式,運用法治方法深化國有企業改革。
【關鍵詞】:法治思維 法治方式 國企改革
一、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概述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再一次提到:“要自覺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高級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則、以上率下。”由此可見,轉變思維方式,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一)法治思維的內涵
法治思維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于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簡言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都必須依法治理,堅守法律底。它與行政思維、倫理思維完全不同。相對來說,法治思維更有邏輯性、更理性、更有規則性。
法治思維在不同方面和領域的運用體現為不同的層次,概括而言包括以下幾個層次:第一,認知判斷層次,是運用法治的原理對社會生活中的問題進行認識、作出判斷;第二,邏輯推理層次,是運用法治原則、規范進行分析、判斷、推理,得出結論,找到辦法;第三,綜合決策層次,是在認知判斷、分析推理的基礎上進行衡量,按照法治要求進行決策;第四,建構制度層次,即針對宏觀問題通過建設法律制度提出長遠的解決方案。
(二)法治方式的內涵
法治方式是運用法治思維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就是法治思維實際作用于人的行為的外在表現。法治方式與法治思維是內在和外在的關系,法治方式由法治思維決定。與法治思維相對應的法治方式,其外延更為寬泛,通常人們所說的“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即屬于法治方式的范疇。
就法治方式而言,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消除在舊的思維模式下所形成的一些與法治要求不符的固定的辦事方式。例如托關系、走后門的辦事方式。這些方式植根于舊的關系思維、特權思維、人治思維中,與法治思維相悖,無疑都會損害到法律的確定性和權威性、公信力。
二、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加強國企領導人職責
《中央企業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規定》中提出:“中央企業主要負責人作為推進法治建設的第一責任人,應當切實履行依法治企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的職責。”國企領導人是決策的確定者,是企業發展的帶領者,是群龍之首,在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發揮著無可比擬的作用。然而,現實生活中,在我國的很多企業中,公司高層的領導人是直接由行政機關任命,并非由股東大會直接選舉產生,屬于國家工作人員,其身份帶有行政色彩。一旦公司高層有了行政機關作為后盾,股東大會的權利就會被極大的制約,最終導致領導者濫用權利,阻礙企業發展。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強中央企業主要負責人的法治意識,培養系統全面的法治思維,學習與企業以及領導人有關的法律法規,積極開展戰略研究、制度建設、監督檢查等工作,運用法治方式推動國有企業徹底改革,建立完善的現代化公司制度。
三、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建設法治國企
對于國有企業改革來說,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的運用最終還是落腳到人的行為上,尤其是董事會,因此,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建設法治國企實際上是指國企領導人應具備什么樣的思維和方式。具體來說有以下三種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一)規則思維和方式
雖然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系日益完善,監督管理制度也越來越詳細,但由于經濟活動的復雜性和經營決策的實踐性,國有企業領導人在自己的職位上還有相當大的“自由裁量權”。權利的自由裁量范圍過大則容易滋生貪欲和膨脹,無視國家法律法規,缺乏規則意識。因此,國有企業領導人一切活動和決策,必須要嚴格遵從黨內法規及黨組織要求;國家法律、地方法規、部門規章;上級管理單位相關規定等;公司章程、股東董事會等決議、公司管理制度。時刻牢記“法無禁止皆許可,法無許可皆禁止”。
(二)權限思維和方式
國有企業領導人不能超越自己的權限,擅自決策。首先要清楚自己的權限,國有企業都有內部的組織體系、崗位體系等各種體系。黨組織也有嚴格的組織體系、職責體系和責任分工。擔任什么樣的職務決定了什么樣的決策權限。也就是說,國有企業領導人要樹立強烈角色意識和身份意識,不能超越自己的“角色”做不符合自己身份的事。例外的,只有在有授權的情況下,才能做出超越權限的行為。且授權形式必須嚴格規范,必須載明授權事項、范圍、期限等形式要件并得到有權決策人員的確認。
(三)程序思維和方式
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必須嚴格按照程序辦事決策,沒有嚴格的程序保障,決策的“質量”難以保持穩定。沒有程序正義也就沒有結果正義,程序是保證公平合法的前提。不能認為有些程序太簡單就選擇直接忽略,不太重視決策程序和工作流程。這是一種潛在的官員意識、家長意識作祟,不符合法治社會的要求,企業決策大部分正確不難做到,而每一項決策都正確必須靠嚴格的程序。程序雖然不影響決策的實質內容,但從某種方面上說,假設決策出現任何的不良后果,只要決策的程序到位,也可以減輕處罰或者免責。
四、結語
我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國有企業改革的形勢既明朗又嚴峻,領導干部面臨著較大壓力。企業領導人員經營決策時要積極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問題,樹立“規則、權限、程序”意識,這樣才能做好防范和化解企業風險特別是決策風險,帶領國企成功改革。
【參考文獻】::
【1】覃冬婕,鐘海燕.我國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 [F] .現代營銷(信息版),2019-01-01:128-129.
【2】汪永清.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政法工作[N].人民日報,2014- 07- 28(1).
【3】張立偉.什么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N]. 學習時報,2014- 03- 31(1).
作者簡介:雷楠,女, 四川資陽人,西華師范大學法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