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雋
【摘要】:二十世紀中期以來,世界上多數發達國家先后步入后工業時代。在這一階段,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科技進步對傳統的經濟和社會運作模式造成巨大沖擊。這在西方社會中具體表現為離婚率、犯罪率以及未婚生育率的大幅上升和社會信任程度的下降。日裔美籍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將此種現象定義為“大斷裂”。而本文著重論述此種現象出現的各方面原因。
【關鍵詞】:社會資本 信任 道德規范
一、社會資本凋零的具體表現
(一)犯罪率上升
在羅伯特·帕特南對社會資本的定義中顯示,社會資本包含網絡、信任以及互惠規范。福山將社會資本定義為“促進合作行為的非正式規范”。保持社會正常運行的且人們共同遵守的規章制度則是維持社會資本繁榮的重要組成因素。而犯罪是一種打破社會秩序和法律的行為,并且其結果給居民帶來恐慌,導致居民之間不信任程度加深,從而不斷侵蝕社會資本。因此,我們可以說犯罪同社會資本有著密切的聯系,而犯罪率的上升也意味著社會資本在不斷的缺失。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就開始出現犯罪率大幅度上升的趨勢,具體表現在包括紐約、底特律、洛杉磯以及其他大城市。除了美國,歐洲和澳洲的一些發達國家也在經歷著犯罪率的快速上升。而具體的犯罪行為包括暴力犯罪、財產犯罪、白領犯罪以及社會失序。社會失序的很多行為其實從法律的角度上無法定義為犯罪,只能說屬于道德的淪喪,比如流浪、行乞、酗酒、涂鴉等,但這樣的失序現象往往是犯罪率上升的前兆。
(二)家庭破裂
我們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家庭與社會資本同樣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是因為在家庭內部涉及與生育、教育以及兩性之間的道德規范。而家庭的破裂意味著這當中的一些社會規范被打破,同樣會侵蝕社會資本的存量。正如社會學家詹姆斯·科爾曼[]給予社會資本的定義一樣:社會資本指的是存在于家庭關系和社會社區組織中的、有益于兒童發展認知和社會生存能力的一整套資源。而隨著后工業時代的不斷到來,越來越多的人們可以擺脫以往對大家族的依賴而選擇自己獨立生活,并且他們也不斷明確凡事依靠家族所產生的弊端(如很難擺脫并糾正的裙帶關系)。由此,大家族的社會地位開始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一般僅包含兩代人的小家庭,福山稱之為“核心家庭”。因此,原來的大家庭開始土崩瓦解,家庭的功能(如生產、教育、娛樂等)逐漸流失,最終家庭唯一剩下的功能就只有生育。
(三)生育率降低
社會資本存在的最大的前提是要有人,因此人口的不斷減少必然對社會資本產生負面影響。二戰后各個國家都經歷了各自的“嬰兒潮”,導致人口快速增長,其主要原因在于戰前很多人想繁衍后代但被戰爭擱置了;第二則是經歷了二戰的人們更加懂得家庭的可貴,更愿意仔細經營自己的小家庭。而從六十年代開始,即“嬰兒潮”那批孩子長大成人以后,他們對生育尤為抵觸,這其中的原因在于個人主義的蓬勃發展使人們更加注重過自己的生活以及撫養孩子所要付出的巨額經濟成本以及機會成本。縱使很多西方國家政府不斷出臺各種豐厚的補貼政策,但效果依舊甚微。
二、對于相關原因的分析
筆者以上列舉了社會資本凋零的具體表現,這些表現在當時甚至在當代也依舊是各國正在面臨的嚴峻的問題。而各界研究學者也相應給出了不同的解釋。
(一)貧困和不平等導致社會資本的流失
一些學者認為,犯罪率的上升、家庭破裂以及信任凋零主要是由于就業崗位、發展機遇和受教育機會少以及經濟上的不平等。理論是確實二者具有很強的關聯性,可對數據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這種關聯性不足以為西方世界犯罪率如此快速上升提供一種合理的解釋。我們可以發現,20世紀60到90年代美國的犯罪率陡增,但這卻是美國經濟繁榮發展的時代。再往前回顧我們也可以發現,30年代經濟危機期間,美國的犯罪率反而下降了。因此我們不能用貧困來解釋犯罪率增長的現象。而用貧困來解釋信任缺失的問題也顯得有些乏力。因為我們很難用那么一小部分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來證明大多數美國人對政府機構和其他居民的不信任。
(二)更多的財富和安全導致社會資本的流失
這個原因與第一個完全相反,其指恰恰是經濟繁榮而非貧困導致“大斷裂”的產生。揚克洛維奇指出了三個階段的“富足效應”。第一階段,人們雖然開始經濟好轉,但依然對過去貧窮的日子印象深刻,因此他們依然只關心生計而非更高層次的需求。第二階段,人們開始適應了每天富足的生活,認為自己可以追求更高的目標,于是開始放縱自己且更愿意冒險。而第三階段則是第二階段冒險失敗的結果,其導致各種犯罪和社會越軌行為的頻繁出現。顯然這樣的理由比上一個要好很多,畢竟在當時的社會很多嚴重不堪的社會現象都是出現在富足程度穩步增長的國家中而非貧窮國家。但實際上,改變自己行為最多的人是那些擁有財富最少的人,因為大部分創造巨大經濟財富的人很難將自己的勞動成果拿去冒險。
(三)錯誤的政府政策是問題的根源
這種觀點主要指出,正是福利國家那種錯誤的激勵政策導致了家庭破裂和犯罪的增加。例如,美國的一項福利計劃是向單身母親提供福利金,這就對那些完整的家庭不公平。同時,犯罪率的增加也是因為在當時刑事制裁力度的減小。潛在犯罪者考慮到犯罪的低成本大收益后開始鋌而走險導致犯罪率上升。因此,這也可以說明90年代開始犯罪率下降的一個原因就是全美各地采用了更加嚴厲的法律規范。但其實我們也不能把犯罪率的提升全部歸因于政府身上。
三、結論
本文先對從20世紀60年代起西方發達國家社會資本凋零的社會現實進行描述,有分析了學界對該現象的原因進行分析。分析結果顯示,雖然各有合理性但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因此,造成該時期社會資本衰落的原因并非貧窮、富足以及政府決策,還有更加根本的原因等待探索。
【參考文獻】:
【1】(美)福山.大斷裂: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的重建[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5
【2】James S. Coleman,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p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