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反主流文化運動發生于20世紀60年代。主要參加者是美國青年人。青年人在運動中做了一些反主流文化的事情。這篇論文的目的是從定義、運動的成因、運動的過程、運動失敗的原因、運動所造成的影響以及其對中國的參考價值來介紹美國的反文化運動。通過分析,作者想使讀者更加了解反文化運動,從反文化運動中吸取教訓,對中國的青年人采取正確的態度使他們能夠在正確的價值觀中成長。
【關鍵詞】:美國反文化運動 青年人 嬉皮士 主流文化
反文化運動的定義
反文化運動發生于20世紀60年代。它的主要目的是反對主流文化。在這一運動中,青年人致力于做反對主流文化的事情。反文化運動不是一個單獨的運動,它指青年人在這一段時間內所做的一系列與主流文化相違背的事情,它包括婦女解放運動、民權運動、反戰運動、環境保護運動和嬉皮士運動。反文化運動主要指的是嬉皮士運動。嬉皮士是一些不遵守社會規則并且對社會規則提出抗議的青年人。嬉皮士用許多方式表明他們的想法。搖滾是嬉皮士們用來表達他們想法的主要方式。搖滾與社會所接受的音樂形式不同。搖滾樂展現了社會現實,搖滾歌手在搖滾樂的幫助下表達了他們對社會的憤怒。
盡管嬉皮士的所作所為不被主流社會所接受,然而這是爭取自由并且力求使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唯一方式。這場運動僅僅持續了十年,然而它的一些思想至今仍然影響著美國社會。它使美國人更加開明,也更加關注自由。
美國反文化運動的起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發展的非常迅速。它成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人們過著富足的生活。他們有足夠的生活必需品。電視在那時非常流行。人們從電視中了解到很多時政要聞,他們的視野開闊了。此外,那時的青年人很多都出生在二戰之后,他們是嬰兒潮一代。他們沒有像父母那樣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大蕭條,所以他們不接受父母的勤勞、節儉等作風。他們認為他們這一代不需要努力工作,他們只需要享受生活。此外,斯波克醫生所提倡的兒童應該在相對寬松的環境中被養育,父母不應該教導孩子遵守規則的教育理論得到了家長們的認同,家長們不再像之前那樣教導孩子必須遵守規則,而是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間,使孩子們更加自由,也更加有主見,敢于提出不同的想法。那時的教育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個性和潛能,讓孩子們擁有自己的想法,不被社會規則所限制。這種撫養方式使孩子們變得更加有主見、不被規矩所束縛且不負責任。所以,一些孩子在進入大學或社會以后開始感覺到社會的殘酷,但他們之中的一些人也能適應這些變化。
美國反文化運動的主要參與者是青年人。他們發起這場運動主要是因為他們提倡與父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他們希望能夠更加自由。此外,越南戰爭需要更多人參軍,為美國而戰斗。一些青年人不支持越戰,他們希望戰爭能夠盡快停止。這些因素促使了反文化運動。
美國反文化運動的過程
反文化運動發生于20世紀60年代。從那時起,許多青年人都希望過與父母不一樣的生活。他們不遵守父母或社會所制定的規則。他們熱衷于做父母反對的事情。例如,他們不認同父母所提倡的努力工作的觀念。他們認為人們應該及時行樂。他們幾乎反對父母和社會所要求他們做的一切事情。這些青年人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這場運動的高潮出現在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這場音樂節持續了三天,許多青年在這場音樂節中相聚。這場音樂節的主題是“愛與和平”。參加這場音樂節的青年人認為這場音樂節是一個天堂,因為他們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
反文化運動失敗的原因
一些原因導致了反文化運動的失敗。反文化運動的參與者主要是出生于二戰之后的青年人,他們過著非常富足的生活,他們追求自由和個人的享樂,所以當他們成人之后他們反對主流社會。在反文化運動中,青年人為了展示他們的個性做了許多不被主流文化所接受的事情,因為他們的情緒不穩定、反叛和無組織的特點,他們僅僅通過做消極的事情來發動這場運動,做消極事情的目的是為了建立一個可以做任何事情的社會。盡管他們做了許多不被主流社會所接受的事情,然而他們并沒有提出具體的做法,他們僅僅追求自由和享樂,他們沒有尋求其他組織或機構的幫助,他們僅僅用自己的力量反對主流文化,他們采用的方法太極端,嚴重偏離了主流文化的軌道。美國是一個正統的社會,想讓美國社會接受其他與美國主流文化相違背的行為是非常困難的。反文化運動使美國青年人意識消沉,他們之中的一些人甚至借著反主流文化運動的名義從事犯罪活動。但青年人逐漸成熟,他們也意識到了反文化運動的不足,所以他們選擇回歸主流文化。
除了青年人自身的原因,一些社會因素也導致了反文化運動的失敗。在20世紀70年代,青年人實現了政治反抗的目標,美國軍隊從越南撤軍,民權問題也得到了改善。《民權法》、《選舉權法》、《同酬法》都在這時頒布了。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歷了嚴重的經濟衰退。迫于現實,許多青年人放棄了精神追求,他們的目標降低了,他們僅僅追求生活所需得到滿足,所以許多人放棄了反文化運動回歸到了現實生活。
反文化運動的積極影響
反文化運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美國社會。反文化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對美國社會有積極影響。反文化運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美國人不再像從前那樣恪守辛勤工作和自律的價值觀,他們認為努力工作和自律是消費的基礎,他們追求個性和快樂因為他們認為享樂才是他們的終極目標。他們不再像過去的人們那樣遵守社會規則。他們敢于挑戰不合理的規則。他們突出的特點就是穿奇裝異服、聽搖滾樂、群居、呼吁性解放、信奉東方宗教。他們的行為最初并不被接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接受了他們的觀點,青年亞文化也出現了。青年亞文化強調青年要做有他們特點的事情。青年的新觀點在美國社會流行起來,青年人追求正義、愛與和平、敢于質疑和批判的精神是反文化運動留給美國的一筆財富。
除了文化層次,反文化運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美國政府的行為。美國政府改變了它的外交政策,這意味著美國政府不僅與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也開始與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外交關系。美國開始接受多元文化,接受了許多之前不能接受的觀點,社會充滿了不同的觀點,不再像之前那樣有如此多的規則。政府給予人們更多的機會表達他們的想法,展示他們的個性,人們的生活環境與之前相比寬松了許多。
美國反文化運動的消極影響
除了積極影響外,反文化運動也對美國社會造成了消極影響,反文化運動使許多青年人過度追求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青年們做了許多諸如聽搖滾樂、穿奇裝異服等一系列違反社會規則的事。在這場運動中,許多青年生活在由他們自己創造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他們可以做任何事情,所以青年們可以暫時逃離真實的世界,但當反文化運動結束后,許多青年人不能適應真實的世界,許多反文化運動時期遺留下來的壞習慣如今依然存在。總的來說,反文化運動沒有改變美國社會,政府只在外交政策上做了一些改變,給了人們更多的自由。在對抗了幾年之后,青年們選擇回歸美國主流社會。因此,反文化運動只是一場改良運動,它并沒有從本質上改變社會性質。
反文化運動給中國的啟示
如今,中國也像二戰后的美國那樣發展迅速。中國的青年人也同樣過著不同于他們父輩的生活。所以,中國青年也有可能像美國青年那樣發起反主流文化的反文化運動。為了使我國不出現反文化運動,我們應該吸取美國的教訓,給青年們足夠的自由使他們感受到父母和社會不只是給予他們富足的生活,也把他們當做成年人那樣對待,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如今,我們國家關注青年的心理健康并且盡力使青年接受正確的價值觀,這會幫助青年正確的對待生活,避免發生像反文化運動那樣的社會動亂。
結論
美國的反文化運動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許多因素共同導致了這場運動的興起。其主要原因是經濟的發展使美國青年過上了比他們父輩更加富足的生活,這些青年們成年之后并不能適應真實的世界,戰爭興起,青年人被迫參軍也導致了反文化運動的發生。反文化運動持續了十年,盡管它并沒有使美國社會做出很大的改變,然而它使社會開始尊重青年人的行為,青年人也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政府也改變了外交政策,變得更加開明。反文化運動也對社會造成了消極影響。在這些消極影響中,最突出的就是反文化運動使青年人沾染上了壞習慣,這些不良習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美國的穩定。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直到今天依然影響著美國。通過分析,作者發現中國從反文化運動中吸取了教訓并且采取了正確的方法處理了青少年問題,所以有效避免了反文化運動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趙梅.2000.美國反文化運動探源[J].美國研究,第一期:68-97.
【2】 楊雄.1991.搖滾樂與青年文化[J].青年研究,12.
【3】 夏穎.2011.嬉皮士與美國反主流文化運動[D].蘇州:蘇州大學.
【4】 魏紅坤2010.于自我放縱中追尋本真----美國嬉皮士文化窺略[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5(10):110-113.
作者簡介:張瑞琪,(1993年-),女,漢族,天津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