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刑法》規定,刑事責任年齡的起點為14周歲,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不負刑事責任。然而,近年來發生的多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手段都極其殘暴,社會影響惡劣,對于是否應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也產生了不少爭議。本文將分析我國未成年犯罪的現狀,并據此提出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必要性。
【關鍵詞】: ?刑事責任年齡 未成年人 ?犯罪
未成年人是特殊保護對象,社會普遍認為未成年人心智尚未健全,沒有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對于自己的行為還沒有明確的認知,因此應當給予寬容。不過根據近年來發生的多起未成年人犯罪的惡劣刑事案件來看,似乎并非所說的“不能明確認知自己的行為”。本文將結合案件進行分析,試論在犯罪低齡化的趨勢下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必要性。
一.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現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加之信息時代的到來,在互聯網以及各種因素的影響之下,相比起從前而言,未成年人有了更多的途徑獲取到不良信息,更容易受到不良誘惑進而實施各種各樣的危害社會的行為。近年來,發生了多起惡劣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且行為人作案手法、以及事后掩蓋罪行的行為都絲毫不亞于成年人。對于未成年人的犯罪現狀,筆者總結了如下特點:
(一)犯罪兇殘程度增強
最近幾年,未成年人的犯罪率總體呈下降趨勢,但是,在發生過的案件當中,兇殘程度卻在增加。多數暴力性犯罪案件中,未成年人在對被害人實施傷害行為時往往都不考慮后果,出手較狠,有的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甚至在故意殺人行為后還有殘忍的毀尸行為。
(二)犯罪趨向于團伙化
這是未成年人犯罪不容忽視的特點之一,作案團伙化越來越明顯,社會危害性也隨之增加。例如,多發的校園霸凌案件也常是三五成群的未成年人一起進行,從謾罵侮辱上升到嚴重的身體傷害行為,在團伙的影響下,這種危害行為更加不受控制,受害者所受傷害也更大。
(三)犯罪多出于報復、反叛等心理
很多案件當中,有的未成年人是由于父母對自己的管教過于嚴厲,因此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在爭吵中直接將其至親殺害,事后也毫無悔意;有的未成年人則是由于缺乏管教,以至于他們做出甚至多次做出違反法律的事情。不過筆者認為,利用法律對未成年人進行保護固然重要,但是也應重視社會、學校、家庭的正確引導。
我國最低刑事責任年齡規定為14周歲是由于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心智不健全,還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行為,筆者以為不然,近年來發生的案件中,未成年人在犯案后懂得掩蓋自己的行為,甚至編造“完美”的謊言試圖減輕他人對自己的懷疑,逃逸、欺騙等隱瞞真相的舉動足以說明他們能夠明確的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性質。
二.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必要性
筆者認為,在社會快速的發展之下,以前14周歲的未成年人心智與現在的14周歲未成年人的心智不可機械的劃上等號,應結合實際情況理性分析。對于未成年人的保護也不應局限于慎用刑罰,而應在綜合考慮后選擇最恰當的方式,既能達到懲戒的目的,又能防止他們再次犯罪。筆者認為,我國規定的14周歲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可以適當進行調整,例如降至12周歲,并且建立相關的收容教養制度。
(一)犯罪低齡化現象嚴重
在社會、學校、家庭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未成年人實施犯罪的年齡呈下降趨勢,頻發的校園霸凌事件甚至出現在小學校園,若不加以控制勢必會愈演愈烈,逐步演化成犯罪行為。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有利于對低齡未成年人的刑事犯罪進行管控。
(二)符合社會現實需要
經研究發現,未成年人的發育狀況與以前相比有所提前,也就是說14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其實能夠對自己的行為有明確的認知。將刑事責任年齡降至12周歲符合我國目前的社會發展狀況, 從一定程度上而言也有利于安撫受害者家屬,維護社會的穩定。
(三)發揮刑罰的威懾功能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一方面有利于社會、學校、家庭重視對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另一方面有利于對未成年人產生威懾作用,使其明白自己的行為將要付出的代價,從而不愿犯罪、不敢犯罪。
三.結語
未成年人作為特殊群體,國家和社會應予保護,但是這種保護絕不能偏離本質變成“溺愛”,而應在讓未成年人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同時完善相關制度,例如收容教養制度,使得未成年人真正認識到自己的罪責,真正發揮刑罰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2011.8
【2】 陳培. 關于我國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6.12
【3】 肖琳. 淺談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必要性[J].法制與經濟,2018(08):173-175
【4】 陳曼琳. 關于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問題的思考[D].江西財經大學,2018
作者簡介:隆永潔(1994.05)女 ?漢族 ?籍貫:云南昆明 ?學歷:碩士 ? 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