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樹立文化自信是新時代在思想文化領域的重要一步。以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作為深厚基底、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基礎上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對建立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具有重要意義。樹立文化自信對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是構傳承優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反思歷史和應對世界全球化對我國文化沖擊的需要。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內涵
文化自信,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的講話上提出的:“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1】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積淀,創造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一度領先世界,但近代,隨著西方列強的大炮轟破國門,致使許多國人對自己的傳統文化喪失信心,進而全面否定傳統文化。即使在今天,隨著全球化的深入,西方思想滲入我國,也使部分民眾對自己的文化產生不信任,而對西方價值觀全盤接受,在這種形勢下,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也就顯得格外迫切和重要。
二、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必然性
(一)傳承傳統文化的需求
中華文明卻在歷史中經受了各種考驗保留至今,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和其存在的合理性。傳統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基礎之一,失去傳統文化,也就失去的發展的內在動力。特別是其中的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不僅有歷史意義,而且擁有超越歷史的意義。如果拋棄了傳統,也就拋棄了過去。優秀的傳統并不是社會發展的阻力,而是一種積淀著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的具有永久生命力的東西。”【2】在傳統優秀文化中,誠信、仁愛、正義、勤勞、勇敢、無私等都與今天的社會主義價值觀一脈相承,它們不僅沒有阻礙今天的社會發展,反而為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來源,也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土壤。傳統優秀文化蘊含出民族精神,保證了中華文明沒有中斷,甚至在危亡之際更是迸發出力量保衛中華民族,開創了一次又一次的光輝歷程。我們也只有繼承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才能確保在新時代下,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繼續保有生機和活力,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撐和保障。傳統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寶藏,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基底,也是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礎。在此基礎上對優秀文化創新發揚,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提供資源。
(二)肯定歷史的需要
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近110年的時間里,面對西方列強先進的科技、制度和思想,中華文化遭受到千年未有之沖擊。盡管仁人志士們先后在各個領域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拯救,但這些運動均以失敗告終。失敗的陰影也給文化自信心造成了嚴重創傷,以至于出現民族虛無主義等極端西化的思想,對傳統文化進行徹底否定。文化自信在這一刻被擊碎,中華傳統文化也面臨著巨大危機。
而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成立。在之后的革命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以中國革命和民族解放為己任,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同中華民族文化相結合,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3】以毛澤東為核心中國共產黨人,高舉馬列主義大旗,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有機結合在一起,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完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也正是在革命歲月中,誕生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這些革命主義精神既是傳統優秀文化的延續和發揚,又是革命時期孕育出重塑文化自信的中堅力量。“革命文化是我們黨歷經艱難險阻、經受磨難考驗依然永葆最初本色的寶貴精神財富。”【2】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必須堅持中國革命文化,必須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這是對歷史的肯定和繼承。革命精神對青少年的價值觀塑造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團結人民群眾的有力武器。
建國以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開始發展。在這中間,涌現出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改革開放后,又有抗洪精神等。同時,社會主義榮辱觀等的提出,更是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些精神文化不僅立足于現實國情,也是對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在汲取國外的優秀文化的同時依舊保持自己的特色,在如今多元的社會思潮中引領和主導全局。可見,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必須注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只有擁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基因,才能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沿著正確道路向前走,使文化自信在文化發展中樹立起來。
(三)應對國內外挑戰的需要
1.來自國外的挑戰
由于西方掌握著世界話語權,并依然存在冷戰思維。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對我國的文化攻勢有增無減。通過互聯網的手段,西方將它們的價值觀念輸入我國,在思想界制造混亂。同時收買部分學者和公眾人物,讓他們充當反華急先鋒,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進行無端指責,通過抹黑、造謠等手段達到他們不可告人的目的。這種西方殖民文化入侵帶來的結果是災難性的。一些網民深受其害,變成了歷史虛無者和民族虛無者,公開否認祖國傳統文化,認為一切都是丑惡的,只有全盤西化才是唯一出路。造成這種悲哀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對本國傳統文化的不自信,也是缺乏信仰的表現。在這種情況下,在全國范圍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也就顯得非常具有緊迫性。樹立文化自信,對抵御西方“和平演變”思想滲透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爭取國際話語權具有積極作用。
2.來自國內的挑戰
這里主要體現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冷漠、質疑和阻礙。由于外部勢力的滲透,各種社會思潮沖擊著主流意識形態和文化,包括民主社會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等,妄圖瓦解民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形成的文化自信,變成歷史虛無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者。國內部分網民刻意或是別有用心的附和西方言論,對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進行詆毀,要求“去政治化”,把出現的社會問題都引向社會主義制度上,蠱惑煽動群眾,極力動搖人民群眾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還有些人對此漠不關心,標榜自己“客觀公正”,對西方思想和我國主流思想都不參與,但這實際上仍反應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存在冷漠,背后的原因依舊是信仰的缺失。而另一派人則固守傳統文化,對其中的精華和糟粕不加批判,認為中華文化全都是對的,應該全盤復古,這是典型的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文化的發展必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失去創新的文化只能是一潭死水。中華文化的發展不間斷正是因為具有吸收和包容其他文化的特性,死守傳統文化只能使得文化發展止步不前,同時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造成阻礙甚至是危害,“忽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內涵并歪曲對其的理解,或者抹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民族根基,將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立起來。”【4】這些反動的、錯誤的思想傾向都對我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構成挑戰。
三、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途徑
(一)樹立辯證唯物觀,加強文化認同
中華文化有過鼎盛,也有過衰落,鑒于我國文化經歷過特殊的發展歷程,客觀上造成了我們的民族性具有極度自負和極度自卑的兩種極端傾向。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又使許多人在兩種極端觀點中徘徊,這種脆弱性很容易被懷疑主義影響,進而被歷史虛無主義左右,最終在西方“顏色革命”的思想滲透下,對自己國家、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消失,消極悲觀地否認自己的歷史文化。因此,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首先要加強鞏固對本國家、本民族的認同感,樹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辯證法,積極正視自己的歷史文化、用批判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傳統文化,把其中的地域性、片面性、劣根性剔除出去,自覺樹立起對中華文化的歷史認同感。以辯證的思想,把曾經的榮耀和極度的屈辱看作是中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辯證環節,做到不忘過去。對中華民族創造的光輝文化和偉大精神要充分肯定和弘揚。同時要認真反思在近代我們為什么會陷入落后挨打的局面。理性客觀看待歷史,不在兩個極端搖擺,對傳統文化做到辯證取舍,在這一過程中加強對歷史文化的認同感,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邁出第一步。
(二)把握主旋律,堅定共產主義信仰
對傳統文化的質疑和對西方價值觀的推崇,從根本上說是信仰的缺失。正是由于信仰的缺失,給西方腐朽文化提供了可趁之機。因此,在對傳統文化有了強烈的認同感后,就必須堅持主旋律,樹立共產主義信仰。“共產主義信念既是凝結全體中國人民自覺行動的精神紐帶,也是我們抵制各種錯誤思潮的精神武器,更是在紛繁復雜的時代大潮中激流勇進的制勝法寶,”【5】樹立共產主義信仰,對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重要作用,價值觀是意識形態的重要體現,而意識形態又是一個國家的重要軟實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在新形勢下應運而生,不僅是對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和創新,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自信的本質與靈魂,決定了文化立場、文化選擇和文化方向,文化自信從根本上表現為價值觀的自信。”【6】而要在心中形成核心價值觀,首先的具有共產主義信仰,要認清局勢,堅信“兩個必然”,不能為西方的蠱惑所動搖。
(三)善于創新,有機結合
構建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不是喊口號,要的是真抓實干,文化的自信是在取得的成就上獲得的。文化的發展需要立足實際的國情,在現有的基礎上博采眾長,創新發揚。現階段,我們擁有五千年的文化積淀,又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各項成果。這也是我們樹立文化自信的基礎。這就需要我們對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加以有效利用,把傳統優秀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結合,使中華文化換發出新的活力與生機。在新時代下要更善于將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加以創新弘揚,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使馬克主義和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在新時代下裝上新的發動機繼續揚帆遠航。為樹立文化自信做出貢獻。
四、結語
要努力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文化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構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選擇。文化自信已不再是針對某一方面的微觀要求,而是對“國家總體發展層面和長期發展視野上的戰略謀劃,必須從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業上來思考和推進。”【7】因此,構建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對我國在新時代下的發展意義重大,對內可以提升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軟實力;對外可以爭取國際話語權,維護國家主流意識形態。而樹立文化自信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某一部門之事,而是全體中華民族共同長期奮斗之事。樹立文化自信任重而道遠,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2).
【2】何漢斌,吳東華,武彥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歷史源流及其當代價值[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27):23-26.
【3】陽國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4(03):177-180.
【4】張春和,張學昌.堅定文化自信的價值理路分析——兼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理論與改革,2016(06):37-40.
【5】范曉峰,郭鳳志.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幾點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07):33-37.
【6】梁秀文,夏從亞.文化自信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中州學刊,2016(11):80-86.
【7】高清.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選擇[J].天津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02):37-39.
作者簡介:李炫(1994—),男,碩士研究生,單位:天津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科學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