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幽靈湖全稱新南威爾士州喬治湖,位于澳大利亞堪培拉東北部一個盆地中,是淡水湖。豐水期的喬治湖風景宜人,而且有各種魚類和鳥類生活于此。但喬治湖一直困擾著地質學家,甚至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網上都只標注著“未知、待解”的字樣。因為在歷史上,喬治湖曾多次無故消失,幾年后又離奇現身,像是在玩“捉迷藏”。
澳大利亞地質學家曾經考證過,喬治湖的形成期至少在100萬年前,最初的水源來自80公里外的亞斯河,因地殼運動導致周圍地質斷層升高,形成了如今盆地型內陸湖泊。后來,澳大利亞礦藏資源局又公布一組數據:長25公里、寬10公里的喬治湖中心地帶,深達數十米的淤泥層下發現了大量可提煉稀有金屬的沉積物,而根據反轉地層學的理論,這層可開發且難以估值的資源約有3000米厚度,直至底部出現基巖為止。這組數據令全球嘩然:既然地下是基巖,那地下也沒有通道的湖水為什么會突然消失?并且湖水每次消失之后,那些湖中的生物應該是絕跡了的,但是每一次湖水又重新出現之后,湖里面的生物資源依然很多。
當科學家們一籌莫展的時候,新的謎題又出現了。經過對周邊數百公里范圍的走訪,科學家們為了揭開層層迷霧,澳大利亞與新西蘭、英國聯手研發了一種新型追蹤發光顏料,于1981年向喬治湖內投放了2噸紫色顏料,將湖水染得連飛行員在高空中都能目視到一片紫紅。
結果次年湖水消失后竟干涸長達20年,更難以置信的是,在地球的另一面,也就是跨越整個南極洲才能到達的南美阿根廷,居然出現了這種特殊顏料,相關研究就此全部中斷,沒有人愿意去解釋“地球內部有個通道通往阿根廷”。
會“跑路”的湖泊至今仍是未解之謎,最近一次的消失在2002年,2014年回漲, 2016年再度消失。為了不浪費肥沃的土地,當地居民在湖邊種植葡萄,以“幽靈湖葡萄”為噱頭吸引游客。而澳大利亞政府暫時沒有開發喬治湖礦產的打算,但已禁止人們進入湖內深水區。
(摘自《天下奇聞》2019年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