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梅



摘要:文章通過主要示例,從平面交叉的設計原則、交通管理方式、平面交叉設計速度、渠化設計、線形、運行速度等多方面綜合分析評價公路與公路平面交叉的通視三角區,進而有針對性地調整設計方案或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以確保公路平面交叉路口的交通安全。
關鍵詞:平面交叉;通視三角區;停車視距;安全措施
Through the main examples,this articl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and evaluates the visual triangle area at the highway and highway place intersec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plane intersection design principle,traffic management mode,plane intersection design speed,channelization design,line shape and running speed,then it makes the targeted design plan adjustments or takes appropriate safety measures to ensure the traffic safety at highway plane intersections.
Plane intersection;Visual triangle;Parking sight distance;Safety measures
0 引言
隨著路網的加密,新建的公路與原有公路改建中出現了許多斜交角很小或者視距不足的平面交叉。這種平面交叉路口在運營使用中,會出現交通擁堵、延誤、視距受阻、交通事故等多種情況,甚至有的平面交叉路口經常出現惡性交通事故,給路網道路的運行和人們的出行帶來很多不便和安全隱患。
根據《公路項目安全性評價規范》(JTG B05-2015)第4.5.7條規定,公路建設項目在初步設計階段應結合交通管理方式和運行速度,對平面交叉通視三角區的通視情況進行評價。平面交叉范圍內的通視三角區是保證平面交叉設計安全的關鍵要素。《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B01-2014)第9.1.7條也強調在各級公路的平面交叉范圍內應進行通視三角區停車視距檢驗。在對公路項目進行安全性評價時,如發現平面交叉范圍內通視三角區視線存在遮擋視線的障礙物時,應設法改善通視條件或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
本文就在平面交叉設計進行安全性評價時遇到的典型案例,對平面交叉范圍內通視三角區的停車視距進行檢驗,說明保證平面交叉范圍內通視三角區通視條件的重要性,并對改善通視三角區的通視條件及所采取的安全措施等解決方案進行探討。
1 通視三角區的定義
根據《公路路線設計規范》(JTG D20-2017)第10.3.2條,公路與公路平面交叉通視三角區的規定如下:
(1)兩相交公路間,由各自停車視距所組成的三角區不得存在任何有礙通視的物體(如圖1所示)。
(2)因條件受限制不能保證由停車視距所構成的通視三角區時,應保證主要公路的安全交叉停車視距和次要公路至主要公路邊車道中心線5~7 m所組成的通視三角區(如圖2所示)。
(3)安全交叉停車視距值規定如表1所示。
2 平面交叉通視三角區受阻存在的安全風險
公路與公路平面交叉通視三角區受阻的交叉路口主要會存在以下安全風險及有害因素:
(1)兩相交公路由各自停車視距所組成的通視三角區無法滿足規范要求。根據規范要求,平面交叉的交角宜為直角;斜交時,其銳角應≥70°;受地形條件或其它特殊情況限制時,應≥60°。但是在很多山區公路、過村鎮道路的平面交叉中,受到實際地形條件的影響,會出現斜交角<60°,甚至交角<45°的情況。在斜交角較小的平交路口范圍內,通視三角區常常無法滿足規范要求,駕駛員的視線容易被山體、房屋、樹木、廣告牌、交通標志牌等障礙物遮擋,無法清楚地看到交叉點和被交相交道路上的行車情況,極易發生車輛相撞或碰撞行人等交通事故。
(2)交叉道路的線形不好。如果平面交叉路口位于小半徑彎道路段、陡坡及陡坡底部等情況,駕駛員難以在短時間內發現前方交叉路口的存在,也不能及時觀察到相交道路的車輛或行人情況,以致不能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這樣也容易發生交通事故。
下文針對以上兩個安全風險及有害因素,運用示例來分析說明在多種平面交叉范圍內通視三角區受阻情況下,如何采取相應的方法和安全措施來解決問題。
3 典型實用解決方案
3.1 調整平面交叉次要公路引道的線形
在斜交角<70°的平面交叉口,駕駛人較難及時察覺到對向交通流及行人的情況,容易引起交通事故。這時,可通過調整平面交叉中次要公路引道的線形,使得平面交叉的角度接近90°,以此來消除斜交角較小導致的平面交叉范圍內通視三角區內的視距不足(詳見圖3)。
當實際條件或地形條件受到限制,不能將平面交叉的斜交角度扭正到接近90°時,可將平面交叉中次要公路改線成間距>40 m的兩個錯位T形交叉(詳見圖4)。
以上斜交角<70°的平面交叉多見于山區二級公路或三級公路,受地形條件限制,可通過這種方法對次要公路引道的線形進行調整,以降低施工難度,減少工程量。
3.2 采用合理的交通管理方式
平面交叉范圍內的通視三角區與交通管理方式相關,不同的交通管理方式下對交叉口的通視要求不同。由此應明確并合理分配路權,為沖突交通流分配合理的優先通行次序,使得車輛能夠安全暢通地通過交叉路口。
(1)當平面交叉路口無信號控制時,應優先考慮為主要公路交通流分配通行權,對次要公路的交通實施減速讓行或停車讓行控制。
①采用次要公路減速讓行的交通管理方式時,一般采用運行速度計算通視三角區(如圖5所示),各引道均能提供按運行速度計算的停車視距。
②采用次要公路停車讓行的交通管理方式時,由于受條件限制而不能保證由相交兩公路各自停車視距所組成的通視三角區時,可降低要求來保證安全交叉停車視距通視三角區的通視,此時次要公路入口由“減速讓行”管理改為“停車讓行”(如圖6所示)。[KH-*3D]
(2)當平面交叉路口采用信號控制時,可通過信號控制從時間上進行路權分配。采用這種方法由于路權分配明確,車速較低,交通沖突將大大減少,使得車輛能安全順暢地通過平面交叉路口。這種情況下,可不考慮平面交叉范圍內的通視三角區。一般此種交通管理方式多用于城市道路或者交通量較大的一級公路的平面交叉。
3.3 完善優化交通安全設施的設置
當實際條件確實受限制,不能滿足平面交叉范圍內各引道運行速度對應的停車視距所形成的通視三角區,也不能調整次要公路的引道線形時,可通過增設轉彎車道、完善交通標志和交通標線、設置交通導流島等措施進行綜合設置,同時規范行車軌跡,分離或減少交通沖突點,進行必要的警示和提醒。
若通視三角區內存在阻礙通視的物體遮擋視線時,應對通視三角區內的障礙物進行清除,以改善通視條件,確保行車安全。
4 實際案例運用
某一級公路與四級公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平交范圍內受地形條件限制,該處平交交角較小(約為15°),采用分道轉彎式Y形平面交叉,即增設一條雙向轉彎車道,供被交路左幅車輛上下主線。被交道路為廠區出入道路,考慮被交道路會有大貨車通行,且交叉口臨近村莊,行人、非機動車及摩托車等交通量較大,從安全方面考慮,外側右轉彎車道加寬,轉彎車道同主線間設置一座隱形分隔島,引導車輛行駛,確保交通安全(見圖7)。
設計方案中該平面交叉的交叉范圍通視三角區采取以下措施(見圖8):
(1)采用主路優先的交通管理方式;
(2)設置專用轉彎車道和隱形交通導流島;
(3)設置人行橫道、橫向減速標線、導向箭頭等交通標線;
(4)主要公路設置“慢行”警示標志和交叉路口指示標志;
(5)次要道路設置“慢行”警示標志和交叉路口警示標志。
該案例設計方案明確了主要公路的路權,采用主路優先的管理方式,設置了交通導流島及相應的交通標志、標線等安全設施。但是當由于受條件限制而不能保證由相交兩公路各自停車視距所組成的通視三角區時,可降低要求而需要保證安全交叉停車視距通視三角區的通視,此時次要公路入口應由“減速讓行”改為“停車讓行”。
由上述案例可知,當實際條件確實受限,平面交叉設置的交角較小,既不能滿足平面交叉范圍內各引道運行速度所形成的通視三角區,也不能調整平面交叉次要公路引道的線形時,可通過采用一種措施或采用多種措施綜合設置的方法去解決通視三角區視距受阻的問題。
5 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平面交叉通視三角區受阻存在的危險和有害因素,進而探討解決通視三角區受阻的幾種實用的解決方案,再結合實際案例的運用,解析說明了保證平面交叉范圍內通視三角區通視條件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在平面交叉設計中,應盡量優先滿足兩相交公路由各自停車視距所組成的通視三角區或者按運行速度計算的停車視距所組成的通視三角區。當受條件限制實在無法滿足時,可采取科學、合理、可行的安全措施去解決通視三角區視距受阻的問題,以確保行車安全。
參考文獻:
[1]JTGB05-2015,公路項目安全性評價規范[S].
[2]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貴州省交通運輸廳.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實施技術指南(試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