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


摘 ? 要:改進甘草流浸膏制備工藝,對產品進行長期穩定性試驗研究,考察其在常溫下的穩定狀況。采用長期試驗方法對工藝改進后甘草流浸膏進行穩定性試驗。經過試驗,各項檢測指標均在規定范圍內。工藝改進后產品澄清度更優。結論:甘草流浸膏經工藝改進后外觀性狀得到良好改善。
關鍵詞:甘草流浸膏;甘草酸銨;長期穩定性
甘草流浸膏為緩和藥,常與化痰止咳藥配伍使用,能減輕對咽部黏膜的刺激,并有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與去氧皮質酮樣作用。用于支氣管炎、咽喉炎、支氣管哮喘、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生物工程學院在藥品生產技術專業《藥物制劑生產技能綜合訓練》課程上,以制備甘草流浸膏為項目依托,將學校的教學過程和產品的生產過程緊密結合,并對制備工藝實施改進,對產品質量的穩定性進行研究,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興趣,形成工學結合、以工促學、工學相長的教學模式。
1 ?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材料有:甘草飲片(老百姓大藥房);乙醇(太倉新太酒精公司);口服液體棕色聚酯瓶(廈門新星包裝有限公司),所有材料均為藥用級。
儀器與試藥:高效液相色譜儀(島津LC-20A),100 μL微量注射器,分析天平,恒溫恒濕箱。
甘草酸單銨鹽對照品(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批號:110731-200615),甘草流浸膏(藥品質管教研室自配,批號:20170610、20170611、20170612),色譜用甲醇、冰醋酸、醋酸銨為色譜純,色譜用水為超純水,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1.2 ?制備方法
取甘草飲片、用水浸泡,煎煮3次,每次1.5 h,合并煎液,放置過夜使沉淀,取上清液濃縮至稠膏狀,緩緩加入90%乙醇,至溶液中乙醇質量分數達70%左右。冷藏靜置過夜,取上清液;遺留沉淀再加70%乙醇攪拌,冷藏靜置過夜,取上清液;再加70%乙醇提取一次。合并3次提取液,過濾,回收乙醇,加水和乙醇使甘草酸質量分數不低于7.0%(g/mL)、乙醇質量分數20%~25%,用氨溶液調節pH至7.5~8.5,靜置,取上清液過濾,灌裝于口服液體棕色聚酯瓶。
1.3 ?質量檢驗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中的方法[1],檢驗所得3批的質量,包括性狀(棕色或紅褐色的液體);鑒別(用薄層色譜法測甘草酸);檢查(pH、乙醇量及流浸膏劑規定);質量分數測定(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甘草酸的質量分數)。
1.4 ?穩定性試驗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2]中的方法,所得上述批次制劑,按包裝100 mL/瓶,放入恒溫恒濕培養箱中24個月,培養箱溫度(25±2)℃、相對濕度60%±10%的條件下放置,分別于0、3、6、9、12、18個月檢測3批產品的性狀、鑒別、檢查和質量分數測定。
2 ? ?結果
長期穩定性考察結果表明,3批甘草流浸膏在常溫、密閉、遮光的條件下,各項指標均符合質量標準(見表1),且無沉淀產生[3]。
3 ? ?結語
本方法提高了制備中醇沉時的含醇量(由規定65%[1]提高到70%),提高了甘草中醇溶性成分的提取率,同時醇沉時,由靜置過夜改為冷藏靜置過夜,沉淀沉降更充分,過濾容易,產品放置18個月無沉淀,使產品性狀得到更大改善(原工藝產品放置有沉淀產生)。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5.
[2]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四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3]趙麗敏,呂 欣.復方甘草口服溶液制備工藝改進[J].上海醫藥,2018,39(17):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