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雯雯
窗外細雨淋漓,北侖大碶工業園區模具路49號,寧波雷奧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一派繁忙的景象,技術骨干們正在忙著組裝設備,目前企業的訂單已排到7月份。一旁,總經理劉際波時而仔細查看設備調試情況,時而低聲與技術員們進行著交流。
時光倒回到10年前。那是2009年冬日的一個下午,四川小伙劉際波黯然地離開了臺州路橋。受金融危機影響,他離開了工作3年的企業。這是畢業后,劉際波的第一份工作,當時的他正專注于工作,從未想過離開。但現實總是那么弄人,這次突然被迫離職,無疑給了他當頭一棒。是重新找工作,還是回老家,關于未來的選擇并不輕松。
經歷了幾個月的迷茫,劉際波做了一個艱難而大膽的決定——自己創業。2010年,經過慎重的選擇,他最終被北侖這塊熱情而充滿工業氣息的土地所吸引,同時看到了北侖汽車零部件制造業發展的前景,劉際波毅然決定在北侖注冊成立公司,主營中高端自動化設備。時間的年輪轉過9個春秋,如今,即將迎來10周年的雷奧已發展成為國內同行業的翹楚,減震系統領域的整體解決方案更是他們絕對的“王牌產品”,前不久,雷奧還成功在寧波股權交易中心掛牌。

白手起家埋頭創業
1984年出生的劉際波,大學主修機電一體化專業。技術出身的他,并不擅長管理,對財務更是陌生,按照原先的設想,他應該會在技術的“象牙塔”里鉆研一輩子。但命運就是如此奇怪,機緣巧合下他被推到了創業的道路上。
陌生的環境,未知的前方,雷奧的起步并不容易。成立之初,整個公司只有幾個人,劉際波既是老總,又是員工。如何才能打開市場?如何才能贏得客戶信任?當時的劉際波并沒有什么思路,也未多想,只有一個要把設備做好的信念,抱著探索的心態,開始了與北侖本地企業、也是國內汽車減震系統領域領軍企業拓普的合作之路。
為了與拓普合作,劉際波帶著員工們埋頭鉆研,一遍遍調試安裝,完善程序,成功研發出了雷奧首臺全自動干式灌裝機。“發動機懸置減震器是汽車NVH中一個很關鍵的部件,它生產過程中的工藝技術將直接影響整車的減震降噪品質。”劉際波說,全自動干式灌裝機取代了傳統的液下手工灌裝工藝,采取真空干式灌裝方法,能夠實現全自動、高效率、可視化、可控制、高質量的全面數據,同時也徹底解決了人工工作環境不良的情況。
事實證明,劉際波的選擇是正確的。經過全面的實際生產應用,該設備獲得了拓普公司的肯定。經過多年發展,目前拓普公司所有的灌裝線都是由雷奧獨家提供。同時它也成為雷奧的“明星產品”,已發展到第十二代,每一代都有多項創新與改進。2013年,雷奧“告別”渤海路上的小廠房,搬到了模具路的新廠區。2015年,公司又進行產品升級,發展速度不斷加快。這幾年,企業年均產值增幅都超過30%以上,尤其是減震系統領域的綜合解決能力早已“名聲在外”,在國內同行業中首屈一指。
讓人頗感意外的是,與很多企業狠抓銷售不同,雷奧直到如今都沒有設立專門的銷售部門,企業60%的員工都是技術人員。劉際波說,這可能與他的性格有關,技術出身的他一直堅信“酒香不怕巷子深”,作為一家技術型企業,只要產品過硬,不怕客戶不上門。

把每個產品做精做細
創業近10年,雷奧的發展一直頗為順利,但就在去年,他們遭遇了最為艱難的一年。一方面,良好的業界口碑讓雷奧的訂單量不斷增加,而另一方面,因為始終專注于技術研發,企業的管理制度、運營機制等并沒有跟上節奏。“我們想象過企業發展到這個階段肯定會遇到一些成長的陣痛,但沒有想過會如此厲害。”劉際波說。按照2017年他們制定的三年發展計劃,2018年,企業要實現5000萬元的產值,但實際是,當年他們只完成了3000萬元,雖然年均增幅仍超過30%,但一些管理制度上的問題亟待解決。
“企業要發展,絕不是盲目地擴大生產,盲目地加人這么簡單。”劉際波開始思考,雷奧接下來的路該怎么走。“既然企業已發展到這個階段,就沒有停下、固守的理由,我們要做的是先盡快把標準化建立起來,優化企業管理制度,為企業下步騰飛積蓄能量。”
劉際波說,今年是雷奧成立的第十個年頭,也是特別關鍵的一年。目前,雷奧的主要客戶仍集中在國內,但通過此前對產品的重新定位,他們在技術上已具備與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同行企業進行競爭的能力,同時在價格和服務上還具有一定優勢。“今年,我們會適當開拓一些海外市場,目前已經在與德國、日韓等地區的客商進行接洽。”劉際波說道。
“腳踏實地專注自己的領域,把每一個產品做精做細”,創業多年,這是劉際波對自己的一貫要求;“力爭發展成為具有世界競爭力的高端智能裝備集成商”,這是雷奧未來前行和努力的方向。“北侖是我創業的開端,更是我的福地,我期待與所有的雷奧人一起為北侖高端智能制造發展貢獻力量,更期待在北侖快速發展的歷程中,留下屬于雷奧的足跡。”劉際波憧憬著未來,信心滿滿。
筆者手記
創業近十年的劉際波,仍專注于技術領域,埋頭鉆研、調試安裝、完善程序,踏實靜心地做好自己的產品。在他身上,筆者能感受到一種專注、精細、嚴謹的“工匠精神”。
如今,我國有約220 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實的制造業大國。但在全球市場上,談起品質、質量,“中國制造”卻很少被提起。“中國制造”產量大,但是產品附加值偏低,產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場。究其原因,目前中國尤其是中國制造業,缺乏像劉際波這樣沉得下去、靜得下來做產品的人,也缺乏像雷奧那樣十年如一日把每款產品都做精做細的企業。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他還強調,“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5月10日,寧波市召開推進“246”萬千億級產業集群建設動員大會,開啟了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建設“246”萬千億級產業集群,既要堅持產業提質擴量,也要聚焦關鍵核心技術零部件攻關,這離不開“工匠精神”的引領。而工匠精神的核心是“追求卓越”,企業要可持續發展必須保持產品的高品質,以高品質贏得好口碑。
劉際波在近十年的創業過程中,至今都未在企業設立專門的銷售部門。他認為,作為一家技術型企業,只要產品過硬,“酒香不怕巷子深”。劉際波和他的團隊腳踏實地專注自己的領域,把每一個產品做精做細,將自己努力打造成具有世界競爭力的高端智能裝備集成商。弘揚“工匠精神”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把“工匠精神”融入企業的各項具體工作中,無論是管理者還是員工,都要形成“干這一行愛這一行,愛這一行專這一行,專這一行精這一行”的理念,養成“追求精細化、精益化、精準化”的工作習慣,讓“工匠精神”成為企業所有人的共識。具體來說,就是:堅持追求工作的“準確性”,減少工作誤差;堅持追求技術的“實用性”,以務實的態度來提升產品的實用性;堅持做事的“精細化”,確保每個產品都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