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筱芮
2019年5月,新版個人征信系統將正式上線。國內有關個人征信行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未來是否能實現盈利呢?
個人征信報告,相信大部分人都聽說過,尤其是對那些需要進行銀行借貸的人,個人征信報告是顯示借貸資質和信用的參考憑證。2019年5月,新版個人征信系統將正式上線。這次征信有諸多變化,對于需要貸款買房的消費群體會產生一定影響。
其實,個人征信的話題,早在今年兩會期間就引起市場關注。
征信在我國起步較晚,但近年來由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推動,其發展勢頭較為迅猛。不過,與蓬勃發展的個人征信需求相對應的是,監管對民營個人征信機構牌照的發放態度較為謹慎,目前僅百行征信一家獲取監管認可。
個人征信業的發展
相比于成熟的歐美體系,征信事業在我國起步較晚。1999 年,為推行個人征信體系建設,我國開啟了征信試點,率先成立了上海資信有限公司。此后,深圳、大連、北京等地的個人征信試點建設被陸續批準。
2006年3月,經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中編辦)批準,央行正式設立征信中心。同期,征信系統數據庫開始聯網運行。
央行征信數據庫全面收集企業及個人信息,覆蓋金融、法律等各領域。這些信息以銀行信貸為核心,包括社保、公積金、環保、欠稅、民事裁決與執行公共事業和通信繳費記錄等信息,如圖1所示。
2013年,國務院頒布《征信業管理條例》,標志著我國征信業管理正式進入了有法可依的階段;同年《征信機構管理辦法》頒布,對征信機構的準入門檻、高管資格等進行了細致的規定。
截至2018年5月末,該數據庫個人征信系統和企業征信系統法人接入機構分別為3347家和3283家,累計收錄9.62億自然人和2530萬戶企業以及其他組織的信用信息。
百行征信的誕生
2015年1月,央行印發《關于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騰訊征信等8家機構做好個人征信業務的準備工作,準備時間為6個月。這8家機構后來成了百行征信的股東參與方,如圖2所示。
作為一家政府牽頭組建的市場化個人征信機構,百行征信根據“共商、共建、共享、共贏”原則,由9家股東共同出資和成立。除了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持股36%以外,其他8家機構各持有等分的8%的股權。2018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向百行征信發放個人征信牌照;同年3月完成工商注冊登記,5月舉行揭牌儀式。
一位接近百行征信的人士表示,目前百行征信的接入機構主要以持牌消金公司、小貸公司為主,近期一些知名網貸平臺也在加速接入。從百行征信與央行征信的接入對象來看,二者會產生一定交集,例如某些持牌機構,可能存在既接入央行征信,也接入百行征信的情形。
征信產業規模增長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未來將推行信用監管和“互聯網+監管”改革并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未來個人征信體系發展趨勢如何,又將面臨哪些問題?
作為國家扶持、戰略大力發展的朝陽行業,征信產業云集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尖端領域,近年來也保持著相當增速的規模增長,根據公開信息,央行征信系統收錄的自然人數量如圖3所示。
盡管征信系統收錄的自然人數量有所增長,但從征信報告能夠形成的數量來看,還有相當數量的人群缺乏信貸記錄。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產業發展藍皮書》顯示,截至2017年8月底,央行征信收錄的9.3億自然人中僅4.6億人有信貸記錄,占比僅為49.46%。而去年百行征信的設立,有助于彌補征信數據庫內信貸記錄不足的短板。
除了規模,征信信息維度方面還存在拓展空間。近年來互聯網生態不斷豐富,個人征信的維度隨之產生延展,例如網上購物、社交關系、出行情況、理財持有情況等等,但這些數據多被把持在互聯網巨頭手中,并沒有像傳統信貸信息被納入統一的數據庫。
征信市場不容易賺錢
個人征信行業被認為是薄利行業。根據海外市場案例,個人征信機構在盈利前會面臨5年左右的虧損期,且規模效應較為明顯。在數據的共享規模達到一定水平之前,其產生的邊際價值與為用戶帶來的體驗可能達不到預期水平。央行征信局局長王煜曾于2015年8月公開對外表示,“征信市場的容量有限,不容易賺錢”。
目前,民營征信機構的盈利情況不容樂觀。根據對征信概念股的相關信息整理,以“銀之杰”為例,2018年業績快報顯示:公司投資收益為-5914萬元,其中公司投資的東亞前海證券、易安保險、華道征信因業務開展初期尚未實現盈利。
那么,關于百行征信這樣的政府牽頭的市場化機構,其未來又會如何經營?一名業內人士表示,“收費是民營征信機構的發展趨勢,百行征信也不會例外。不過在收費之前,會設置一段時間的免費期”。
事實上,由于接入機構大小規模不一,其向百行征信報送的信息質量、數量均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有業內人士推測,百行后續可能設置免費數據的期限、數量等規則并向大平臺傾斜,這樣也能夠使得大平臺有動力去共享數據。要是小平臺沒做什么就能享受到外部海量數據,對其他機構來說會不公平。根據了解,目前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的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就采用了類似規則,機構能夠查詢的數據數量,為自身上傳數量的10倍。
除了基礎查詢,征信機構在附加增值服務產品的開拓方面還存在較大潛力,例如借助金融科技等力量,開拓信用評分、反欺詐等增值類產品。只有當這些市場化產品被運用和充分認可,征信機構才有可能抓住發展機遇,加速進入到盈利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