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泓
摘 要:隨著改革開放,中國不斷打開對外開放的大門,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逐年攀升,國際資本流動雖然帶來了發展的機遇,但是也帶來了資本沖擊的風險,使得金融市場的監管難度和不穩定性加重。因此,國際資金流動監管己成為我國學者重點探討的話題。
關鍵詞:金融開放 國際資本流動 有效監管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際資本流動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和全球金融體系聯系愈發緊密,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不斷擴大、速度持續加快、方式也不斷創新。在剛改革開放時,我國對于金融開放度相對較低,而與之相關的政策又比較謹慎嚴格,所以使得國際資本的流出流入總量都較小,后來由于我國金融制度和經濟體制市場化改革,導致了金融開放的廣度、深度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國《境外投資產業指導政策》于2006年正式出臺,它對鼓勵類境外投資項目,并對企業進行的境外投資進行指導,又使國家在雙邊經濟政策、外匯、政財、海關、保險、多變合作和事外工作、宏觀調控、稅收、信貸、外交、海關以及資源信息等方面,都大力的給予了政策鼓勵,為促進共同發展,我國將提高參與國際合作競爭的層次和水平,加強與各國的合作和溝通,優化資源配置,并對國內各優秀企業能利用的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進行充分指導。而對外匯管理制度而言,我國準許了企業的前期費用被現行匯出,并將境外投資購匯額度的約束取消,鼓勵境內銀行和母公司為境外投資企業融資,境外上市和國內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使我國的外匯資產應用更為多樣化和國際化;對國外而言,一些發達國家中基礎利率高時,我國的對外證券投資數額將大幅增長,而國際資本外流的總量經利率刺激后明顯增加。因此,我國發布了外商投資相關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此文摘詳細解說了外商投資相關行業的詳情,吸引了很多外商直接投資,針對美國減稅法案,于2017年1月1日后,對于國內居民企業分配利潤,境外投資者對鼓勵類的投資項目實行直接投資,若滿足規定條件,便可以延緩納稅,暫不征收所得稅。我國國際資本流動總量在吸引外資和境外投資這兩方面的相關政策指導下迅速發展,無論是間接投資、其他投資的流入量、金融衍生工具、直接投資,或者是其他投資的流出量都有明顯增加,而且增長的趨勢、波動性都呈大幅度增長。而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年度數據和季度數據都證明了我國國際資本流動總量和波動性是急劇增長的。
在1982年至2016年間,一些與我國非儲備性質金融賬戶的相關數據顯示,跨境資本凈流入量大體上為正值,除了在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和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以致國際資本流動總量有所回落,而在2016年,逆差在同期達到1787億美元。在這之中,對外投資的境內投資主體變得理性,其他投資、直接投資、間接投資等在上半年里的對外資產累計凈增長 1342 億美元,同比增長減少了45%;而來華的境外投資主體對各類的投資逐步回升,累計凈流入在上半年達到了2021億美元,同比增加了2.2倍。直至 2017年6月末,我國的外匯籌備準備金額高達為30568億美元,與 2016 年相比,上升了463億美元。
二、我國國際資本流動監管中存在的問題
(一)監管主體間缺少溝通與協調
國際資本流動的監管對象是多元的,監管主體多元,涉及范圍也比較廣泛,包括金融發展穩定的委員會,證監會,外匯指定銀行,銀保監會以及國家外匯管理局等十多個相關部門。不同的監管主體對同一監管對象重復監管時,缺少必要的溝通與協調,各自的監管措施產生了沖突和矛盾,會導致監管標準的不明確。比如,外匯管理部門對銀行對外放款只除了簡單的登記手續以外沒有額外的限制條件,可是對于境內商業銀行從事離岸業務,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對其有極其嚴格的限制和要求。
(二)商業銀行監管目標和經營目標矛盾
真實性審核是為了避免商業銀行發生騙購外匯、外匯逃匯以及非法套匯等違規行為的,為了實現簡政放權和提高效率,國家外匯管理局將相關外匯業務審查業務真實性的權力移交給了外匯指定銀行。 作為外匯指定銀行的商業銀行,經營目標是追求商業利益和股東利益最大化,這與金融監管站在社會公共立場上的目標是互相矛盾的。外匯指定銀行在辦理相關外匯業務時,既要履行真實性審核的監管職責,嚴格按照業務流程進行審核,又要辦好業務,讓客戶滿意,完成績效考核目標,同時作為監管者與被監管者,于是在利益的驅使下,外匯指定銀行在外匯違規行為上視而不見,嚴重損害公共利益。當前部分商業銀行真實性審核形同虛設,導致企業利用虛假貿易進行逃匯行為,或者個人通過一些非法地下錢莊來買賣外匯,這些違規行為會讓我國大量資本外逃。
(三)監管措施單一,采用數量標準
關于國際資本流動,我國采取了相應監管措施,多是限制資本流動的規模和余額總量,以數量為標準,需要按照監管部門的審批要求執行,偏向資本管制,也不利于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比如在證券投資中QDII,QFII和RQFII的本金和利潤匯出額都有一些限制,比如對本金的停留時間以及匯出停留時間,匯出間隔最短時間限制等等。
三、金融開放背景下我國國際資本流動監管策略的改進
(一)完善監管機構,促進溝通協調
1.金融委協調各監管主體
對于多個監管主體導致的監管重復或空白,金融委可以統籌規劃有關國際資本流動的具體監管內容,針對不同的監管對象擬定相應的行為規范,并合理分配各監管主體的監督管理職責,保證對國際資本流動的行為監管沒有重復與空白。
2.監管主體要切實履行監管責任
我國目前的監管主體中包括兩類身兼兩種目標的機構:一是身兼股東利益最大化目標和外匯業務真實性審核目標的外匯指定銀行,二是身兼行業監管目標和行業發展目標的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指定銀行的兩個目標相互沖突,銀保監會和證監會兼顧的行業發展目標讓其不能專注于監管。
據金融創新理論,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是對立的,金融創新的目的主要是規避金融監管,所以同一主體不能同時肩負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這兩種沖突的職責。銀保監會和證監會既要推動金融創新發展,又要實施金融監管,這就導致在實施行業監管的同時兼顧支持行業發展創新,削弱監管力度。金融創新發展應該回歸市場監管對象,增強市場金融創新主動性,而監管當局盈專注于監管,加大金融監管的力度。
(二)對監管對象實施差別監管
盡管制定統一標準可以維護監管公平,但是卻忽略了某些實際情況,為了提高效率,應該改變監管政策對監管對象完全統一標準的現象,具體問題應當具體分析。也就是說,監管部門在制定監管政策時仍然對同類性質的機構規定統一的一般標準;同時有特定需求的監管對象可以持證明材料到監管部門進行申請和審核,這等同于對特定監管對象制定了特定標準?;蛘甙凑战y一標準,如以往違規行為和信用情況,主動對監管對象進行等級劃分,差別監管。
(三)完善監管手段
1.引進價格工具“托賓稅”和無息準備金制度
價格工具是通過增加國際資本的流動成本來限制資本頻繁進出一國的間接監管方式,即提高國際資本流動成本,讓資本收益降低,有效影響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速度和方向。價格工具監管相當于從市場的角度管理監管對象,有利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隨著資本與金融賬戶逐步開放,我國應重視利用價格工具。價格工具主要是“無息準備金”制度。
無息準備金制度是對流入境內的國際資本收取特定比例的準備金,存放在資本流入國的中央銀行,不付利息,可以看作對資本流動的隱形征稅。無息準備金等于境外資本流入損失的機會成本,相當于提高資本的流入成本來限制國際資本頻繁進出。借鑒成功實施無息準備金制度的智利的經驗,可以對流入我國的國際資本按比例征收無息準備金存放于中央銀行。無息準備金目的在于遏制國際資本的頻繁流動和突發性逆轉,因此無息準備金的存放時間和資本流動簽訂合同規定的時間應該等同。無論國際資本流動是否在合同到期之前發生逆轉,準備金都將按照合同期限進行存放。
參考文獻:
[1] 梅新育.國際游資與國際金融體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9] 沈悅,郭品,李善國際游資沖擊對中國資產價格的影響 [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12(10).
[2] 楊海珍史芳芳.金融危機以來中國跨境熱錢流動原因研究[J].管理評論,2016(3).